APP下载

小议因“思”致五脏功能失调与抑郁症发病之关系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七情灵枢素问

王 妍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山西 太原 030032)

1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情志活动根源于五脏精气,同时也将五种情绪变化与五脏功能加以联系,即怒为肝所主,喜为心所主,思为脾所主,忧为肺所主,怒为肾所主。一般的情绪波动在人体正常承受范围之内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但过激则会伤及五脏,致使五脏功能失调,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1],为此很多医家就郁证的病因病机展开了不同的阐释。明代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提到:“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2]。”认为外邪或情志郁结是郁证发生的始动因素。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指出:“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3]。”突出郁证的发生基于情志刺激,即思虑过度和内在因素“脏气弱”。可见,情志异常伤及五脏是郁证发生的始动因素。

2 中医学对思的认知

2.1 思属七情: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与人体五脏相对应,即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忧为肺志、恐为肾志。其中思处于中间地位,在七情过激致情志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核心主导作用,所以被视为七情的“中心之情”。

2.2 思的常性与病变。思有两层含义:一则思维、思考,属于认知范畴,《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4]”。二则属情绪范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七情,人之常性也”[5],可见思是一种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一般不易引起发病。亦如《医醇剩义》中云:“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也。此天下直至和,尚何伤之有?”[6]。但笔者认为凡情绪都有过激之时,一过则发病,思不当其外。正如“思”在《辞源》中属悲感、心绪、情思等,且在古字中,“思”与“哀”、“忧”、“愁”、“怨”等消极情绪相通,所以过度冥思苦想、凝神敛志会超出机体正常的承受能力,使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伤及脏腑,从而出现忧虑、焦虑、恐惧等表现,此时思就成为了致病因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云:“生病起于过用”。《景岳全书·五脏质类》曰:“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可见“思”之所以能致病,关键在于“过度”,临床典型的病理表现为“伤脾”和“气结”。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类证治裁》曰:“思虑伤脾,气结[7]”。《内经》中“大”、“暴”、“太盛”、“不止”等字眼,皆在描述情志致病的发生情况,也就是“过度”。可见,思虑致情志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过度”。

2.3 过思伤及五脏。《素问·五脏生成》曰:“思虑而心虚。”《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中云:“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再则张景岳提出:“淫欲邪思,……损惟在肾”“恚怒忧思,气逆肝胆二经”等观点;皆认为思虑过度直接损伤他脏。林亿在《新校正》中指出:“思者脾也,四脏皆受成焉。”所以,过思伤及脾运,使脾之生化不足,五脏失其滋养,岂有不病之理?也正如《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五脏不安”。说明情志过激,思虑过度,百病随起,不仅直接伤及他脏,也可伤及脾失致使气机运行受阻,继而五脏发病。

2.3.1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之升清降浊,推动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从而维持正常的情志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但肝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过度忧思郁怒,则使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上冲,出现胸脘满闷、两胁胀痛、情志郁郁寡欢、嗳气、恶心呕吐或肝厥昏愦、不省人事等症状。所以《医碥·郁》中云:“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8]。”《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不难看出,脾升胃降依赖于肝主疏泄,所以,思虑过度,伤及脾运,化源不足,则血不养肝,致使肝失调达,最终肝失疏泄,气血郁结,升降失常,抑脾犯胃则出现胸满闷、烦躁不安、善太息、纳差、腹胀、不思饮食等类似抑郁症的症状。

2.3.2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灵枢·卫气》曰:“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类经》中指出:“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随心所使也[9]。”说明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由心主持。再有《灵枢·本神篇》云:“心藏神,脉舍神”。说明心既主血脉又主藏神,且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血脉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致使心失所养,正如《济生方》云:“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从而出现思维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疲惫甚至不寐等抑郁症表现,也恰巧如《素问·本病论》曰:“忧愁思虑则伤心”,这都充分说明心失所养与抑郁症发病关系密切。

2.3.3 脾气郁结,失其运化:脾主思,思虑过度,最易伤脾。《素问·五运行论》曰:“思则伤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功能保障,脾又主运化,将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作用,行于脉中,滋养心神。过思则会出现两方面的表现:一、伤及脾运,致使心无所养,出现一系列抑郁症精神情志等方面的表现:如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表情淡漠、情感麻木、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有多思、多虑、多疑等证;二、过度思虑导致“思则气结”,脾失健运,出现倦怠嗜卧、精力不旺、失眠健忘、不思饮食、四肢消瘦、对日常活动无兴趣感等类似抑郁症证候。正如《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曰:“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过思则伤及脾运,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3.4 肺气闭塞,失其治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肺主治节,主气,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在志为忧。《尔雅·释话》曰:“忧,思也”。庞铁良[10]认为“忧”与“思”同属气生成,二者发病的本质皆乃气结,气结则闭塞不通,故过度思虑、忧愁,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使得肺气闭塞,出现胸部满闷、悲观失望、意志消沉、默默不语、无故泪下等抑郁症表现。《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所以过思忧伤不仅会耗伤肺气,也会波及脾气,致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积液成痰,从而出现神疲体倦、痴呆不语、甚则肢体抽搐等证,可见,思虑、忧愁过度,致肺治理调节功能失常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密切。

2.3.5 肾精亏虚,脑神失养: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主骨生髓充脑,只有肾中精华上升于脑,则大脑思维敏捷,神志活动正常。《灵枢·经脉》中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可见,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和后天之精(脾胃运化),都是化生脑髓的重要来源,先天可滋养后天,后天可充养先天,二者都是脑主神明功能正常与否的力量源泉。当过度思虑伤及脾运时,则人体食少纳呆,生化不足,不能充养先天,使得髓海空虚,脑神失养,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头晕耳鸣、无精打采、身体困倦等抑郁症表现,尤其肾中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功能不断减弱,所以人至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才会愈加明显。《医方集解》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11]。”可见,过思引起脾伤致使肾精化源不足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抑郁症之发病与五脏功能失调皆有关系,多因思虑过度,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脾气郁结,失其运化;肺气闭塞,失其治节;肾精亏虚,脑神失养。所以因“思”致五脏功能失调最终致抑郁症的发生在整个七情致病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要充分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七情灵枢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论七情致病与七情治病
北海之殇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