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卿治疗外阴白色病变临床经验
2019-01-07张艳玲
张艳玲,赵 蕊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26)
夏玉卿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60余年,是我国电热针和电热针疗法的研制者和发扬者,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临床经验丰富,擅于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收获颇丰,深感其辨病辨证思路独特,临床疗效卓著,现将其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思路和经验总结如下,以窥其临证思维特色之一斑,以飨同道.
外阴白色病变是发生在女性外阴的一种慢性疾病,以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色素改变和变性为特征,主要累及大小阴唇、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及肛周,多呈对称性[1].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疼痛、破溃等,严重者伴有阴道粘连,临床分为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及两者的混合型,即萎缩型、增生型和混合型,是妇科较难治疗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局部抹药、高强度聚焦超声、CO2激光、氦氖激光、波姆光、液氮冷冻等,具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且复发后使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夏玉卿教授应用电热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随访5年,复发率仅为0.5%.除此之外,电热针治疗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使体内血清铜恢复正常[2].
1 病因病机
外阴白色病变发病原因不明,属于中医“阴痒”“阴蚀”“阴痛”等范畴,始见于《肘后备急方》:“阴痒汁出,嚼生大豆黄,涂之,亦疗尿灰疮.”夏玉卿教授认为外阴白色病变与肝、脾、肾及任、督、冲脉关系密切.肝主藏血,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肾主生殖,开窍于前后二阴;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主司人体阴阳气血.同时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外阴,或脾虚湿盛、湿热下注浸渍外阴,均可导致局部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使外阴失养,发为本病.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屈曲.选穴:局部阿是穴、曲骨、中极、会阴、足三里、三阴交.湿热下注者加脾俞、阴陵泉、中极;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局部阿是穴使用电热针,余穴毫针针刺.毫针选用0.20 mm×25 mm针具(北京汉医医疗器械中心),直刺曲骨、中极、会阴、太溪、太冲约13 mm,直刺足三里约18 mm,直针三阴交、阴陵泉约15 mm,斜刺肝俞、肾俞、脾俞约15 mm.根据病变部位、病损大小,将6支电热针均匀刺入变白的皮肤黏膜,15~30°斜刺进针,针体前1 cm可加热部分全部进入皮肤内,注意进针深度,不要伤及健康皮肤.增生型病变浅刺,萎缩型病变宜深刺,每针间距1~2 cm.连接DRZ-1型电热针治疗仪(北京华针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6根导线的正负极分别接在电热针的针柄和针体上,正负极之间及每个电热针之间用消毒干棉球隔开,防止短路,用胶布固定导线,以免牵拉引起不适.接通电热针仪,逐个调节电流大小,给予60 m A左右电流,以患者有温热舒适感为宜;对增生型患者可适当加大电流,温度控制在37~42℃,留针30 min;取针后局部按压2 min,避免出血.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9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调节情志,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外阴部卫生,保持清洁干燥,禁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穿纯棉内裤,勤换洗;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28岁,于2017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外阴瘙痒3年余,3年前因分娩行外阴侧切术,术后伤口愈合困难,后外阴大小阴唇黏膜逐渐变白,瘙痒难忍,夜间加重,影响睡眠,曾外涂中、西药(具体不详),效果欠佳,病情仍逐渐加重.现症见:外阴奇痒,心烦不寐,胸闷,口苦,纳差.舌淡红苔白,脉细数.妇科检查可见局部皮肤黏膜增厚、鳞屑,大小阴唇略萎缩.未见滴虫、霉菌;病理示外阴皮肤组织部分上皮组细胞肌层增厚,真皮见淋巴细胞浸润,表皮轻度角化.病理诊断为增生型.西医诊断:外阴白色病变;中医诊断:阴痒,肝肾阴虚型.给予电热针治疗.取穴:曲骨、会阴、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阿是穴.治疗方法同上,周一至周五每日治疗1次.2017年11月7日二诊:电热针治疗20次后,患者局部瘙痒及全身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外阴黏膜从白色变为粉红色、深红色,表面光滑.2017年12月19日三诊:电热针治疗50次后,患者无明显不适,萎缩的大小阴唇已见丰满,略有弹性.2018年2月4日四诊:电热针治疗80次后,病理复查示病变组织表皮轻度炎性改变,淋巴浸润消失,血管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近年来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癌变率为2%~5%[3],由于病位的特殊性,常忽视就诊,于体检或奇痒难耐、灼热疼痛或性交痛,严重影响生活时才来诊治.为防止复发,夏玉卿教授常以治疗90次为1个疗程,严重者需增加1个疗程,其中增生型较萎缩型恢复慢,行电热针治疗前有激素外用、手术、冷冻等综合治疗史者起效较慢.电热针是根据经络学说和《黄帝内经》“燔针”“淬刺”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一种新型针具,是对火针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温灸和针刺的双重功效;接通电流后针体能保持恒定温度,起到行气活血、温经通络、软坚散结及扶正祛邪的作用[4].夏玉卿教授认为外阴白色病变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电热针属于温补疗法,不仅能直击病灶,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其温热、通络的作用还可通过经络改善全身状况.配穴中曲骨为任脉、肝经之会,会阴为任脉络穴,又与督脉、冲脉交会,均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疾病,二穴相配治疗前阴疾病疗效显著;再加足三里、三阴交补脾益气,通调肝、脾、肾三经气血;脾俞、阴陵泉、中极健脾化湿,通利三焦;肝俞、肾俞、太溪、太冲补益肝肾,培元固本.通过局部与全身综合调理,达到协同作用,在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数患者治疗1~2次后瘙痒明显改善,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要恢复皮肤黏膜的颜色和弹性需坚持治疗.由于本病疗程较长,患者急于求成、不能坚持治疗或对治愈丧失信心,夏玉卿教授会经常鼓励患者,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电热针治疗的优势,帮助其恢复抗病信心.在跟随夏玉卿教授学习过程中,笔者不仅学到许多临床诊疗经验,还学到诊疗中应与患者良好沟通,增加医患配合度,这也是临床工作中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