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补益通络增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论治分析

2019-01-07王素美朱容容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9期
关键词:缺乳补益乳汁

王素美 朱容容

(泰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母乳喂养是目前公认的最健康的婴儿喂养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潜在影响、剖宫产率的增加以及生育年龄偏大等,产后缺乳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多发生在县产后至半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1]。本病首见于《经效产宝》,产后缺乳不利于母婴健康。目前西医尚无特疗法,且疗效不理想。近年来我院结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采用中药补益通络增乳 汤 联合穴位按摩治 疗 气血亏虚型缺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补益通络增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论治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

乳汁分泌是产后正常生理过程。产妇在分娩后随着胎盘剥离,胎盘泌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雌激素对泌乳素有抑制作用,产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对泌乳素的抑制作用解除,同时吸吮可不断刺激腺垂体催乳素释放和神经垂体催产素释放,二者能促进乳汁的生成和排出,于是就能正常泌乳[2]。

缺乳是产后十分常见的疾病,乳汁分泌与产妇的乳腺发育,产妇产后的营养、健康、情绪、精神状况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缺乳主要通过调整饮食清淡利于脾胃运化有助于营养吸收,禁食辛辣食物避免伤津耗气,母婴同室,定时哺乳,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加泌乳量[3]。

中医学对于产后缺乳的文献报道始于隋《诸病源候论》,认为产后缺乳的病因“即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由于分娩用力、产时出汗、产伤出血,产后元气津血俱伤,故产后,气血虚弱是临床上产后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古代众多医家认为,乳汁的化生是气血津液、经络、脏腑共同参与的结果,只有在脾胃健运,气血充盛,肝气调达,经脉流畅的情况下,气血才能上达乳房,化生乳汁,使乳房乳汁充盈饱满,排乳流畅[4]。清代著名妇科医学家傅青主从气血论治缺乳,分虚实治疗。正如《傅青主女科》云:“乳乃气血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化为速……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变也”,又如《傅青主女科》云:“阳明之气血自通,”。正所谓“乳血同源”气血是化生乳汁的基础。在诸多古籍中均认为乳汁为血所化,赖气以行,由此可见,乳汁为气血津液所化生,血津液是乳汁生成的物质基础,正所谓“津血同源”,气是血化生乳汁的动力,乳汁源于中焦脾胃所运化产生的血津液,在肝气的调节下得以巡经运行,另外经络通畅的情况下,乳汁才能顺畅的分泌。根据临床实践的报道,产后缺乳主要以气血虚弱、肝郁气滞和脾虚痰浊阻滞型为主要症型,分述如下:①气血虚弱: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载“若元气虚弱,则乳汁短少”。妇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或分娩时年龄偏大年过五七,阳明脉衰,加之产后耗伤元气,《诸病源候论》“即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产后气血不足,乳汁生化乏源,亦可致产后缺乳。许多女性为保持窈窕身材,过度节食,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脾胃生化乏源,气血化生无源,气血虚弱,故缺乳。②肝郁气滞:初产妇对胎儿及分娩的思虑过多,思虑伤脾,或对分娩过于恐惧,压力过大,肝气郁结不疏,肝郁脾虚,均致缺乳。《妇科经纶》有“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主,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所属,妇人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出”;《儒门事亲卷五》指出“……或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为先天之本,产后情志不遂,七情所伤,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乳络不通,乳汁不能泌泄而出,故乳少。③脾虚痰浊阻滞: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速度与效率,越来越多的人进食高热量、高能量饮食,而不能相应增加足够的运动量,这无形中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胃功能相对衰弱,运化无力,从而脾虚痰湿体质越来越多,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出:“肥胖妇人痰气壅盛,乳滞不来”,加之孕期、产后过分进补,活动量更少,致使脾虚生痰生湿,同时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痰湿、痰浊阻滞,乳络塞阻而乳汁不行。“虚”是发病之本。隋代医家巢元方认为“即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故无乳汁也”;《陈素庵妇科补解》曰:“……若乳少,全属脾胃虚而饮食减少之故。……至于产后乳少,大补气血则胃气平复,胃旺则水谷之精以生新血,血充则乳自足”。妇人分娩易失血耗气,又因新产体虚,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致气血更加亏虚。气血亏虚型是缺乳最常见的一个证型,中医认为产后缺乳多为虚症,故治疗上宜益气养血、补益脾胃、疏肝通络下乳。

2 治疗分析

2.1 方药分析:气血亏虚型缺乳是最常见的证型,患者主要表现为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一般伴有食少神疲、面色少华或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等症状,而益气养血、补益脾胃、疏肝通络下乳为气血亏虚型缺乳的主要治疗原则。《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是血液正常运行的保障。方中黄芪性温,味甘淡,达表益胃,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生津生血;主健脾补气、生津生血;《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黄芪益气扶正能够提升患者免疫力,提高脾脏功能、脾胃代谢能力,增加泌乳量为君药。党参、白术、茯苓从四君而化,健脾补气养血为臣药,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旺血生增加泌乳能力。熟地、当归、白芍从四物而化,滋阴补肝养血共为臣药,有协助君药补气养血充乳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统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官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穿山甲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之要药。王不留行走肝胃经,《本草纲目》“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方中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赤芍、通草、丝瓜络行气活血通经下乳为佐药,协助君药活血通经,女子乳头、乳络为厥阴肝经所主,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属。《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本草便读》云佛手“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香附、佛手理气行血,气血和利,则乳汁生化有源,二者同走肝胃经,引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联合使用共奏益气养血、补益脾胃、疏肝通经下乳的功效[5]。中药汤剂为中草药根据中医君臣佐使的理论加减组合而成,无不良反应,可以调节脏腑阴阳气血,提高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乳汁的生成及分泌,尽早建立泌乳反射,加速产后恢复。

2.2 穴位分析:我国传统医学运用按摩手法进行催乳早有记载,《宁坤秘籍•上卷•大黄膏方》云:“医乳汁不行……按需哺乳为佳,日揉乳房百次,泌乳必如泉涌。”穴位按摩是临床上治疗产后缺乳最为常用的方法,按摩乳房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机体气机,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理气活血、散结通乳的功效。穴位按摩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依据,通过分析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冲任二脉;根据经络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及益气养血、补益脾胃、疏肝通络下乳的治疗原则;我们选取了6个穴位,分别为膻中、乳根、脾俞、胃俞、合谷和足三里来治疗产后缺乳。正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首先膻中穴为八会穴之一,为“气之会穴”,善于补气理气,《针灸大成》中记载:“无乳以膻中为奇效”,膻中穴为治疗产后缺乳的经验穴位,膻中穴又位于任脉上,任脉为“阴脉之海”,按摩此穴位可以起到调气和血的作用。《格致余论•乳硬论》:“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房为阳明经所过,乳根在乳部,取之可疏阳明经气而催乳,脾俞、胃俞为对应脏器的背俞穴,具有促进脾胃运化、健脾消食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灵枢•海论》称“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阳明经多气多血,足三里局部按摩可旺后天之本,健脾补虚,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足则乳生,针对气血亏虚型产妇治疗效果佳。合谷穴补虚理脾胃,疏导经气,合用则旺脏腑,生气血,促进乳汁分泌[6]。

补益通络增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在辩证应用中医中药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刺激穴位、调节气机,利于气血运行,同时有助于中药药力直达病所,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中药或单一的穴位按摩的疗效,解决患者的痛苦,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缺乳补益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乳汁点目需谨慎
五行音乐疗法用于剖宫产术后缺乳的可行性探析
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牛奶是从哪里来的?
按摩治疗产后缺乳9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