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民族服饰调研
——以道真县为例

2019-01-07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仡佬族服饰民族

梅 浩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公认的贵州省最古老的原居民族,同时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中受汉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和普遍的民族。仡佬族不仅语言独特,而且方言差异较为明显,在民族内部就存在着众多支系。服饰作为仡佬族外部形象的代表和民族历史文化、审美理想的直接载体,在很长时期内曾为仡佬族各支系不同特征的区分标志。明清文献对此有不少记载,大多是依据仡佬族不同的服饰特点和生活习俗冠以各种称谓,如红仡佬、白仡佬、花仡佬、青仡佬、大披袍仡佬、小披袍仡佬、锅圈仡佬(因发型如锅圈而得名)、木仡佬、土仡佬、水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篾仡佬、雅伊仡佬、徕仡佬、彝仡佬、苗仡佬等。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衣,是先人留下的瑰宝。研究仡佬族民族服饰既是为了更加了解仡佬族文化,也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仡佬族文化。

1 道真仡佬族服饰特色与文化内涵

1.1 裙子

不同支系仡佬族所穿服色并不全部相同,人们依据其服饰颜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这主要的四支。例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仡佬族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显得十分的富丽繁华。道真县仡佬族明显属于青仡佬一脉,衣着相对于红仡佬和花仡佬显得简洁朴素,大多是以自家所织麻布染成青色与蓝色,淳朴的道真人民对及其鲜艳华丽颜色并不是很热爱,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道真人民对青、蓝、黑、灰、白色情有独钟,道真仡佬服饰主色调都是这几色,即使是其他支系仡佬族多用鲜艳色制作的“裙”,但在道真地区也多是采用冷色系的颜色,当然,在许多重要的节日与活动之中也能看到暖色调的裙摆。

炎热的气候使得仡佬族服饰不会像藏族地区服饰那般繁重,“省布料”是仡佬族服饰的一大特色。仡佬族的编织蜡染技术十分高超。裙料是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成。仡佬族的裙子分为三段,中间段用羊毛编织而成,多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布编织而成。裙腰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裙子围了一层褶皱,仡佬族的裙并没有褶皱,穿裙时也不是像现在的裙那般于腰身围在身上,而是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仡佬族服饰与裙密不可分。仡佬族服饰无论男女皆穿桶裙。道真县的仡佬族裙式同样是男裙短,女裙长,且多是没有褶皱的。

道真仡佬族裙子制作材料的简朴与样式的简洁和道真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信仰有很大关系。

道真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西北、东北与重庆市南川区、武隆区、彭水县毗邻;西南、东南分别与正安县、务川接壤。南距遵义市区180公里、贵阳市区338公里,北至重庆市区160公里,是黔中经济区连接成渝经济区的“结合部”。所在地域山石众多,不乏高山绿树,幅员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道真县最高海拔麻抓岩1939.9米,最低海拔芙蓉江出境处317.9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尤其是夏季让人酷热难耐。

在漫长历史中,道真县经济发展程度一直不高,“吃饱”、“穿暖”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长时间,寻常百姓家用不起名贵的材料,经济状况使得人们对穿着的要求并不高,也是道真仡佬族服饰简朴的主要原因。其次,仡佬族人有着浓重的“山崇拜”和“动物崇拜”,山是人们栖息繁衍之地,靠山石草木孕育而生的畜牧业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道真县人民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羊毛是现成可用纺织物。

1.2 上衣

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其上衣都是最能够显现其民族特色的部分。都说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对外活动的外衣,那上衣无疑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因为道真夏季十分炎热,并且道真地貌以溶蚀浸蚀低山峰丛和槽谷为主,碳酸盐岩广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炎热的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地貌使得道真县仡佬服饰上衣的“轻便”。道真仡佬服饰深深体现了道真人民勤俭节约和感恩的品质,没有华丽繁重的装饰,有的是古朴与自然。约在四、五十年前,道真县仡佬族服饰与邻近汉族相同了。除了特殊节日,平日里几乎难以看见。

道真县仡佬族妇女的上衣主要分为两种,当地老人称之为:“大镶滚”和“小镶滚”。所谓“大镶滚”是及腰的短袖上衣,衣服的下面部分点缀着花边,花边宽约有三寸,在袖子的背面绣有鳞片状的花纹显得十分的华美,并且袖口和领口处滚了两三层重叠的边,大镶大滚,故称“大镶滚”,外披一件青色方袍。“小镶滚”与“大镶滚”差异并不大,“小镶滚”花边没有三寸,只有一寸左右。道真仡佬族人民对于太过复杂,繁重的东西是没有多大喜感的,长久以来清贫的生活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保守,务实。从衣服之中就可一眼看出,十分的古朴、自然,没有太多的装饰。

当然,时代发展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不是那么“循规蹈矩”的家伙。笔者在道真县玉溪镇实地考察时,见到一个女子身着无领大襟的长袖衣,衣服上层次分明的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品,使人眼花缭乱,衣服上点缀着菱形或长条形图案,手法为仡佬族人民擅长的蜡染和彩绣。除非盛大的节日,否则很难见到挂满装饰品,显得十分华丽的仡佬族服饰了。仡佬族男子多穿的是无领对襟的上衣,衣服上斜着镶嵌着五到七颗纽扣不等,同样镶嵌着花边和重叠边,衣身颇长,长的甚至可以到达膝下。衣袖宽大且短十分利于活动,方便干活,不会在干活的时候成为负担。

仡佬族人精神信仰之中有着浓厚的山崇拜和植物崇拜精神,在仡佬族神话《创造天地》中山石草木是其造物主普比密依照自身创造的。仡佬族人还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山石草木皆是其信仰的一部分。此外道真县竹子众多,生产多种竹,且仡佬族人认定竹王为自己的祖先,传说中,竹王兴于遁水(北盘江),生于三节大竹。身为祖宗神的竹王便是仡佬人民的信仰之一,为此,在很多仡佬民族服饰上便印有了竹等山石草木图案。在袖口和领口滚重叠边是为了使衣服看起来更加立体,使人看起来更加精神,镶嵌的花边则是和道真县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历史神话有关,鳞片状花纹疑似龙鳞,金龙王是仡佬族神话中的恩人。可见,仡佬族是一个十分懂得感恩的民族。

1.3 头饰、鞋

道真仡佬族的头饰亦是十分的“简朴”,主要特色在于盘发和头巾。据资料考证唐宋时期,仡佬族男女大多有挽发的习俗,简单的用一条红色布条将头发挽在脑后绑起来。明清时期,除了无论男女都将头发剪短的“剪发仡佬”其他支系的仡佬族男子都大多留长发挽成辫子盘在额头或者项脖,既与当时当局者要求的男士留辫结合了起来又保留了民族特色,且男子不留胡须。到了民国,受到汉民族的影响极大,仡佬族男子的发型与汉族男子几近无异。但是,仡佬族妇女仍然保留了盘发髻的习惯,挽发髻的方式是将头发梳成两个大辫子垂于两肩,再将头发挽在头上,用银丝或者丝带将其固定在头上(一般情况下,多半是直接将头发扎在围起来的头发下面,这一点现今的仡佬族老人最具代表性),然后在外面围上一条头巾。少女喜欢围的是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现在道真仡佬族年轻女子盘发系头巾的极少)。而老人围的通常是一条纯白色的围巾,而且,老人还会带上一顶帽子,帽子呈白色,四周有褶皱,帽子厚实难以透风。

现今仡佬族人民穿的鞋子被命名为“布鞋”。是用胶将布浸染晒干缝制成鞋垫,再用胶将布合在一起做成鞋面,鞋面较窄,只能围脚背二分之一的面积。用一根反复叠缝的小布条和一颗纽扣作为鞋带,鞋通常都是做成灰、蓝、灰蓝色。道真县城内偶尔可以在老年人身上看见,在农村地区中老年女性脚上较为常见。

关于仡佬族人民的鞋,还与仡佬族的一个神话传说有关。相传,仡佬族先祖住于山林,在树上搭窝休息,以狩猎为生。在一次狩猎之中遇到了一群猛虎,先民被虎群逼到了山顶的树上饿了三天三夜,这时,一条金角龙王路遇,在云端降下洪水淹死了老虎。仡佬族先民为了感谢龙王救命之恩将脚上穿的鞋命名为“八块金龙”,由八块兽皮缝制而成。这只是一个神话,事实如何当然难以考究。

2 仡佬族服饰发展现状

仡佬族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是相对缺失,曾经的仡佬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服饰,现在仡佬族服饰已经很难看到,仡佬族语言也因为没有文字的传承而退出历史舞台。道真县的仡佬族文化继承缺失尤为显著,除了在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妇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些民族服饰的影子,在其他地方几乎难以看到。要想看正式的仡佬族服装也只有在县庆或者竹王节(对于仡佬族而言的一个重要民族节日)这种极其特殊的时候才能一睹其风采。道真县仡佬族服饰继承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汉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巨大冲击。随着科学的飞速进步,花花世界的繁华、诱惑,人们变得忙碌与浮躁,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花时间研究“无用”的仡佬文化。此外,汉文化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民族间的差异迅速的缩小,道真县仡佬族的汉化十分严重,比起相邻的县与镇,道真县汉化尤为严重,几乎已经丢失了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特色。汉化与科技的冲击也是仡佬文化难有人继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传承意识的断链。老一辈没有传承意识,老一辈不会刻意向后代普及自家民族的特色与文化这使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另一方面,年青一代也对传统文化兴趣缺乏,道真县90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几乎都呈现出片面化、边缘化的状况,都是偶尔从老辈口中听到的,没有传承意识。00后对仡佬文化的了解更是趋近于无。笔者在一个仡佬族交流群里发布了这样一个提问:竹王节是哪天?竟无一人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无人授,无人承的断链关系下仡佬文化传承出现巨大问题。

3、民族服饰科研创新意识淡薄、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复杂、各自为战、工艺落后,难以形成批量效应。仡佬服饰流近数十年来几乎没有创新,偶有人对其进行“创新”也很难得到大众承认,更多的是被人理解为“歪门邪道”。在关注仡佬服饰的那一少部分人之中也大多注重“继承”而非“创新”。仡佬服饰的制作工艺也十分麻烦,蜡染、编织和彩绣等传统制作工艺都很复杂、费时费力,极难进行工业化生产,且掌握制作技艺的多为三十至六七十年代的老人,既无精力也无心收徒。从事这方面的商人也很少,难以形成工业集聚效应。所制产品也多为机器编织上色,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纯手工仡佬服饰越来越少。

4、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和整理仡佬民族文化。道真县是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只有一个民族事务委员会统领全局,且行动力度不大,近年来都未作出有代表性的成就来。从属于仡佬文化的仡佬服饰更是难以引起重视。在这样官方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任由仡佬文化自生自灭也加速了仡佬文化的流失,虽然教育部也设有民族教育部门,但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太大帮助。

3 结论与建议

道真县并非只有仡佬族一个少数民族,同时还有数万的苗族、汉族同胞,在历史的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生活习惯、语言、文化、审美、服饰......都在不断融合。大趋势是仡佬族和苗族向汉族靠拢,逐渐淡化了少数民族色彩,且道真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继承似乎并不重视,在近二十年里都没有特别举办过全县欢庆,影响重大的少数民族活动,即使偶尔有举办也难以引起人们重视。宗教信仰相对较淡,数十年前尤为重要的祭祀竹王的“竹王节”,祭祀菩萨的“香会”近两年也逐渐不被人重视。

经调查,道真县仡佬族服饰十分有特色,别具匠心,与其他民族服饰有鲜明的不同。但是道真县仡佬文化仡佬服饰的继承问题却十分令人堪忧,道真县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十分欠缺,现今的仡佬特色不够明显,想要道真的仡佬文化得到发展就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引导通晓仡佬文化的老人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后辈传授仡佬族文化知识,县政府也应该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发扬仡佬文化的活动,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要引起青少年对仡佬文化的重视,激发他们的继承意识,归属意识。在世界的一体化的浪潮下想要保存“自己”鲜明的个性实在是太难,所以我们更要在时代的潮流中继承创新,推陈出新,既不能舍弃仡佬族的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即无继承更无创新。对于仡佬服饰令人堪忧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首先,在汉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猛烈冲击下,仡佬文化、仡佬服饰必须要站稳脚跟,吸引大众的眼球。学校应向学生发放道真县民族文化的书籍读本并且有必要请老师进行专门的授课教学,不能一味的学习现代文化知识而忽略民族文化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永远是最有效的,绝不能只是象征性的发一本书给学生,必须要引起教育部门重视。开办仡佬服饰展览会、举办仡佬服饰手工制作大赛、仡佬服饰交流会等都是不错的手段。也可以反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推广活动,“微信公众号”、“抖音APP”、“淘宝”、“天猫”等都是不错的推广平台和交易平台。

2、传承意识断链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树立仡佬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仡佬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势在必行。横幅、标语、广播等形式也会使人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仡佬服饰申遗、宣传也很有必要。高价回收手工制仡佬服饰,仡佬服饰“达人”宣传、奖励等商业手段、思想熏陶必定可以唤醒不少城乡老少的传承意识。

3、民族服饰创新意识的匮乏也是十分致命的问题。创新永远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故步自封者必将自取灭亡。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必定要带有其时代性,服饰也是一样。在学校教育中就必须树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仡佬文化的教育中教育者要向学子讲清仡佬文化的现状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政府也大力鼓舞人们创新,树立创新奖励制度,吸纳社会中的创新型人才,大力宣传创新。

4、针对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和整理仡佬民族文化的问题,十分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仡佬文化进行研究和保存。一来,可以使仡佬文化得以保留与发展,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的活动远比民间个人或团体活动更加方便,也可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更多有志之士一起行动;其二,开设专门机构势必需要人来进行研究和管理,还可以为道真县的就业问题作出贡献。此外,政府部门多支持和开展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十分重要,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必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仡佬族服饰民族
我们的民族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