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平教授应用养阴清络通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经验
2019-01-07杨文彦杨亚旭
王 婧 张 芳 许 超 杨文彦 杨亚旭 杨 宁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痹证”、“历节”、“尪痹”等范畴。RA病势缠绵,经久不愈,病情常反复发作,证候虚实错杂,以关节肿胀热痛的热痹多见。对其辨证论治一般从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浊瘀血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在病机方面,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2]提出“素体阴血不足,经络蓄热”的观点,周学平教授[3]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阴虚络热病机”的认识,认为其为RA热痹证的基础性病机,表现为“阴虚络热证”,在临床实践中,遵从辨证论治原则,应用养阴清络通痹法治疗多能获益。
1 病因病机
RA热痹由先天禀赋不足、阴血亏虚、外受客热、内生湿热、久痹化热、用药不当等原因所致。基本病位在经络,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表现为肝肾阴虚和经络蓄热并见的阴虚络热证,可兼见湿、痰、瘀痹阻经络关节,临床症状可见关节肿痛,皮下红斑、痰核,或发生变形强直,皮色变红,触之觉热,肌肤出现红斑,整体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冷,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小便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薄或少苔,舌面光剥,脉细数等[3]。
“肝肾阴虚、经络蓄热”是其基本病机。其中,肝肾阴虚为其发病的基础。《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外邪侵袭,痹阻经络是最经典的痹证外因说,然而,《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平素体虚才是外邪入侵的前提,在RA热痹的发病中,肝肾阴虚是发病的根本,正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又如汪文绮在《杂症会心录》中也深刻地揭示:“肝肾为病,筋脉失于荣养,虚火乘于经络而红肿疼痛。”而痹证日久,阴虚生内热,邪热内舍肝肾,更损肝肾之阴,所以肝肾阴虚贯穿了发病的始终。
经络蓄热是阴虚络热证病机变化的核心。外邪侵入人体后,根据人体体质的不同,反应出不同的寒热变化,肝肾阴虚,则外邪易于化热而呈现风湿热痹阻经络症状,正如《类证治裁》中说:“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筋骨不舒”,又如叶天士在《叶案存真》中说:“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生,况风性善行,火热得之,愈增其势,伤于脉筋。”阴虚内热,风火相煽,病势愈深而伤筋脉。痹证日久,邪气痹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聚而成痰,血脉涩而成瘀,正如《类证治裁》所论“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何梦瑶《医碥》言道:“湿能停痰聚液,观之瘀血痰饮之为痹,而初无外感者可见矣。不特此也,内生之风亦为痹。内风者,热气之慓疾者也。热盛亦生湿生痰矣,热盛则血枯,死血阻塞经络,则亦不通而痹矣。”加之阴虚内热,虚、热、湿、痰、瘀相互兼夹转化,胶着难解,而使得病证缠绵难愈。可见经络蓄热不仅是RA病机变化的一个环节,更是RA进展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内生邪热入络、络脉不畅、气血凝滞是本病的病机演变过程,其中邪热又有虚热、湿热、痰热、瘀热之别。
2 临证经验
针对肝肾阴虚,经络蓄热的阴虚络热证,当以“养阴清络通痹”为治疗大法。养阴,即养肝肾之阴。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明代张景岳认为“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因此肝肾之阴得到滋养,则人之根本得固,正气得充,筋骨得养,邪不易侵,且内邪不易妄动,则病情易愈。清络,即针对邪热而言,具体可分为清虚热、清湿热、清痰热、清瘀热。故需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有针对的应用清退虚热、养阴逐湿、清痰热、凉血化瘀的药物,以达通痹的目的。
代表方剂为清络通痹方,该方是由周学平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精制而成,由生地、雷公藤、青风藤、僵蚕、三七组成,具有滋肾养阴、清络通痹之功效,适用于RA阴虚络热证者。方中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生地补益肝肾,养阴清热,两药相配伍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共为君药;三七活血祛瘀止痛,炙僵蚕化痰散结,共为臣药,以助君药之效;青风藤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为佐药;雷公藤兼为使药针对尪痹阴虚络热证,宣痹通络为其治疗中心,兼顾祛邪与扶正,选用宣痹和养阴清热之药,全方配伍,药性平和,有补、有清、有通,养中寓通,标本兼顾。临床配伍应用中,虚热盛者可加石解、白芍、褚实子、知母等;瘀血盛者,可加用赤芍、红花、水牛角、丹皮、川牛膝等;夹痰者,可加用胆南星、白芥子、桑白皮、大贝母等;夹湿则采用茯苓、藿香、佩兰、泽泻、泽兰等;还可适当选用藤类及虫类药以搜风通络,加强宣痹通络的功效。
3 验案举隅
张某,58岁,女,退休教师。初诊时间:2018年10月3日。
主诉:双手关节肿痛间作10余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近端指间关节疼痛,未予重视未就诊。2012年开始疼痛逐渐加重,并累及双手掌指关节,伴晨僵,稍有变形,至当地医院查“RF、抗CCP抗体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予“激素、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片”,症状缓解,逐渐减量激素至停用。2015年病情又有反复,治疗改予“激素、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症状缓解后激素逐渐减至停用。今年7月,患者因病情稳定自行停药,半月前劳累后,双手关节肿痛反复,屈伸不利,局部皮温稍高,手足心热,时有口干,食纳可,夜寐欠佳,二便调。舌暗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腻,脉细滑。此乃肝肾不足,经络蓄热,痰瘀互结。治宜补益肝肾,养阴清热,宣痹通络。处方:羌独活各10g,桑寄生15g,制黄精12g,生地6g,僵蚕10g,桑枝10g,青风藤15g,鬼见羽25g,雷公藤(先煎)10g,功劳叶15g,佛手15g,陈皮6g,三七粉(冲)3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10月10日。药后关节热感好转,但仍有双手关节肿痛,手足心热,口干,夜寐欠安,二便调。舌暗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腻,脉细滑。原方改生地10g,加知母10g、百合12g、露蜂房10g、制南星12g、石斛12g;再进14剂。二周后回访患者诉症状均明显减轻。
按语:本案患者痹证日久,风寒湿邪久郁化热,形成“阴虚络热”的证候,经络痹阻,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形成“痰瘀互结”之征象。故笔者从补益肝肾,养阴清热,宣痹通络而治。二诊时,患者药后“络热”症状减轻,但阴虚及痰瘀症状仍明显,故治疗上延续原方,改生地剂量,加知母、百合增强养阴力度,且百合还能清心安神;加露蜂房、制南星以增强祛风痰通经络之效;患者口干明显,故随症加予石斛滋阴生津。本案患者虚实夹杂,风、湿、热、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夹杂,初诊时患者关节热感明显,故笔者以祛邪为主;二诊时,关节热感减轻,而阴虚明显,故又增加养阴药比例,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4 小结
周学平教授认为RA临床常见病情反复发作,证候虚实错杂,阴虚与经络蓄热并见。肝肾阴虚是病机发生的基础,经络蓄热是病机变化的核心,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内生邪热入络、络脉不畅、气血凝滞是病机演变过程。阴虚络热病机典型的表现为阴虚络热证,以养阴清络通痹为治疗大法,代表方为清络通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