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火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2019-01-07张亚娜1震2
张亚娜1 周 震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2]。本病属中医学“骨痹”、“大偻”范畴,其性质为本虚标实,多以肾督亏虚为本,寒湿之邪侵袭肾督为标,正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本病总的病机为肾督亏虚为本,寒湿外侵为标,故治疗应以“温肾助阳,散寒通络”为则。
1 贺氏火针、毫火针的应用
“贺氏三通法”中贺氏火针属于温通法,其起源于《灵枢·官针》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其特点是将针体烧红,刺入人体一定部位,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毫火针是火针功能的延伸与创新,其取火针与毫针之长,兼有火针及毫针的双重功效[3]。而寒性凝滞,寒邪侵犯,易致阳气受损,使经脉运行不畅,气血凝滞,不通则痛,火针及毫火针之温热可以加强局部的气血运行,而达到“通则不痛”之效。
2 贺氏火针疗法+毫火针治疗本病
处方: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腹部腧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循行线、毫火针针刺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环跳、委中。
操作过程:① 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押手持75%的酒精棉球火把,助手点燃,刺手如握笔姿势持0.50 mm的中粗贺氏火针针柄,在外焰处从针根沿针体至针尖连续移动烧至通红,对针体进行消毒,后将针尖2~4 mm处烧至通红后,垂直、快速(稳、准、快)进针,随经点刺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腹部腧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循行线,快速出针不留针,助手按压针孔片刻,以促进针孔的愈合及缓解患者的疼痛;②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骶髂、下肢后侧,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押手持75%的酒精棉球火把,医者刺手拇、食、中指持0.3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毫针针柄,用火焰外部将针尖15~20 mm处烧至火红后,垂直、快速刺入穴位,深度达30~35 mm,留针30 min,配合电磁波治疗仪照射腰骶部。
注意事项:嘱患者24 h内针刺处不能遇水,并注意防风护暖。
3 典型案例
患者某某,男,34岁,2017年4月12日初诊。主诉:腰骶部疼痛伴晨僵15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2002年6月因感寒出现下肢关节疼痛不适,未予重视,渐感疼痛至腰骶部,晨起僵硬不适,活动后可缓解,于2002年9月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不明确,予中药热敷对症治疗,疼痛较前稍减轻。后因遇寒疼痛加剧,甚则不能活动,尤以腰骶部甚,间断于当地医院诊治,予双氯芬酸钠对症治疗。2016年10月因熬夜劳累后出现右眼充血,于“天津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予滴眼液对症治疗。2017年3月再次出现右眼充血,就诊于“天津眼科医院”,建议进一步检查。后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查骶髂关节CT示:右侧髂骨骨质破坏,符合双侧骶髂关节炎,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求进一步治疗,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刻诊:腰骶部疼痛不适,夜间加重,伴晨起僵硬,活动后缓解,畏寒,尤以腰背部甚,得温则减,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查体:脊柱两侧肌肉僵硬伴压痛,L4、L5、S1处压痛明显,骶髂关节处压痛明显,“4”字试验(+)。中医诊断:痹证-骨痹,治则: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采用贺氏火针+毫火针治疗,2天1次,2周为1疗程。该患者针刺6个疗程后,自觉仍时有疼痛,较前减轻,畏寒感较前改善,仍有晨起僵硬感;针刺12个疗程后,患者觉腰部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畏寒感较前明显减轻,晨起僵硬感较前改善;2017年冬,患者觉腰骶部疼痛较前明显改善,腰骶部畏寒明显减轻,晨起僵硬感基本消失;结合患者情况,针刺频次改为1周一次,于我处门诊继续维持治疗。现症:患者腰骶部无明显疼痛,畏寒感基本消失,无需着添衣物,晨起僵硬感消失,余未诉不适。
4 讨论
张介宾所言:“盖逢寒则筋挛,故急;逢热则筋弛,故纵也。”火针及毫火针之温热以刺激经络,以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达到补肾助阳、祛寒止痛的功效,以改善局部气血运行[4],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畏寒感。《难经》云:“脾旺四季不受邪。”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中土,得阳气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点刺腹部腧穴,火针点刺腹部足阳明胃经及任脉,具有补益中气促进气血生成的作用。《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第一条循行线为:“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背部夹脊穴位于督脉及膀胱经之间,膀胱经为诸阳之长,火针点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背部夹脊穴,具有沟通督脉膀胱经之气,从而振奋人体一身之阳的作用。《素问·痹论》云:“五脏有俞……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廖也”。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具有补肾温阳,强腰健骨,善治腰痛之肾虚病症;气海俞、大肠俞穴位于腰部,具有补肾壮腰、散寒止痛之用,主治腰部疼痛疾病;环跳穴位于足少阳胆经,其长于强腰舒筋,善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疾病;《针灸大全·四总穴歌》云:“腰背委中求。”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具有治疗腰背部疼痛的作用。取毫火针针刺以上腧穴并留针30 min,其目的在于毫火针的温热作用甚于火针,针刺伴温热作用导入体内,以加强局部的温通作用,而达到“通则不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