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9-01-07李崇源
李崇源
(丹东市中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耳石症眩晕又被称为阵发性位置性良性眩晕,属于一种内耳自限性疾病。具统计,耳石症眩晕人数占所有眩晕人数的20%~40%,该病的特点是患者在发病前无任何征兆,但在某种特定头位下会突然出现眩晕临床症状,且发病时间极短,但病情容易反复。体位训练、药物治疗、手法复位时当前治疗耳石症眩晕的常用治疗手段,笔者旨在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眩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耳石症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耳石症眩晕患者分到观察组(n=64例)和对照组(n=6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34±2.28)岁;病程3 h~6个月,平均病程(3.37±0.62)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45~80岁,平均(63.25±2.45)岁;病程3 h~6个月,平均(3.32±0.54)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有P>0.05。耳石症眩晕诊断标准:①有由于头部改变导致的短暂性眩晕史,眩晕持续时间≤1 min;②Dix-Hallpike试验阳性。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眩晕者,排除无法配合耳石手法复位者;排除合并有严重高血压、颈椎病及心脏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平坐在检查床上,同时头部向患侧转45°,然后将患者快速向后仰卧,保持头与水平呈30°夹角,然后缓缓将患者头部转正,并继续转向健侧,直至头部与正中线呈45°,然后保持头位不动,躯体由仰卧位缓慢向健侧卧位转,待眩晕症状消失后缓缓坐起,并保持头正位向前倾30°。复位时每个体位应至少保持30~60 s。复位后48 h内,尽量避免头部的剧烈运动。观察组患者予以手法复位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手法复位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10930003,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 mg,每日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痊愈:患者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且Dix-Hallpike试验阴性;②显效:治疗后眩晕症状仍存在,但与复位前比较,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约50%以上;③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未见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60/64),其中无效4例,显效13例,痊愈47例;对照组有效率为76.56%(49/64),其中无效15例,显效9例,痊愈40例;两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大多学者认为[1],耳石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而脱落的耳石会聚集在半规管壶腹部,在重力作用下,游离的耳石可在内淋巴内移动,且由于其密度比内淋巴大,极易导致壶腹嵴移位,对前庭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眼震、眩晕等表现,而数秒钟后待重力平衡后,壶腹嵴复位,则眩晕表现迅速消失。耳石症眩晕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约有50%的患者无需治疗也可在3个月内自行恢复至正常,但由于该病起病急,除了有眩晕症状,往往还伴有显著的胃肠道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手法复位属于一种安全、简单的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不断变换头位和体位,使耳石由壶腹嵴脱落[2]。笔者体会,在行手法复位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决定手法复位时各体位的持续时间,对于耐受性较好的患者,应尽量放缓复位动作,以使耳石能充分移位;而对于无法耐受的患者,应尽量加快复位的动作,直至完成全部的复位动作[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加用氟桂利嗪,可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相比,在耳石症眩晕患者中施以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