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比研究

2019-01-07衣国河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0期
关键词:哌啶利培障碍

衣国河

(齐齐哈尔市第二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一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299)

抽动障碍是高发于青少年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神经精神障碍,该病的临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的抽动。抽动障碍患儿往往伴有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他异常行为症状,而抽动症状会影响患儿的学习能力及社会形象,对患儿的社会功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当前关于抽动障碍的治疗主要以硫必利、氟哌啶醇、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提供临床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抽动障碍患儿分到A组(n=44例)和B组(n=44例)。A组中男患儿31例,女患儿13例;年龄5~12岁,平均(8.87±1.35)岁。B组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14例;年龄5~12岁,平均(8.82±1.41)岁。A组及B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A组患儿予以利培酮治疗,利培酮(国药准字H20010309,规格:1毫克/片,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初始剂量为0.5~1 mg/d,然后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3 mg/d,并以此作为维持剂量进行治疗。B组患儿予以氟哌啶醇治疗,氟哌啶醇(国药准字H33020585,规格:2毫克/片,由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初始剂量为1~2 mg/d,然后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8 mg/d,并以此作为维持剂量进行治疗。两组患儿的治疗周期均为8周,治疗期间若患儿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予以苯海索2~4 mg/d治疗,若伴发焦虑、抑郁症状,则予以相应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GTSS)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YGTSS评分比较:治疗前,A组及B组的YGTSS评分分别为(68.83±3.37)分、(68.79±3.42)分,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A组及B组的YGTSS评分分别为(19.93±1.13)分、(19.82±1.16)分,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3/44),其中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2例,头晕1例;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3%(10/44),其中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4例,口干2例,便秘2例,嗜睡2例;两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抽动障碍主要于儿童时期发病,以多部位发声抽动或运动抽动为特征,抽动症状在情绪放松时减轻,在紧张焦虑状态是加重,睡眠时消失,因此大多学者认为精神因素对抽动障碍的发病尤为关键,因此临床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往往采取精神疗法治疗。氟哌啶醇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传统药物,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后极易出现记忆下降、反应迟钝、嗜睡、锥体外系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其在临床应用受限[1]。利培酮属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一种,在1997年引进我国,其本质属于苯丙异恶唑衍生物,主要是由氟哌啶醇发展而来。利培酮是一种选择性单胺能拮抗药,其与多巴胺能的D2受体及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此外,其对中枢5-HT2D2的拮抗作用较小,因此相较于氟哌啶醇的单纯阻断DA受体的药理作用,其锥体外系反应更小,且对患儿的认知功能影响也更小[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及B组的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利培酮与氟哌啶醇的疗效相当。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果表明,利培酮的安全性更高,与前人研究相符[3]。

综上所述,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利培酮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少,更适用于小儿的治疗。

猜你喜欢

哌啶利培障碍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
CYP2D6*10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浓度的影响
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氟哌啶醇对血清剥夺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基于新型多孔二氧化铅电极处理哌啶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吡啶催化加氢合成哌啶的工艺研究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