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9-01-07王爽
王 爽
(锦州市妇婴医院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早产是围生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早产儿感染会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影响胎儿的存活质量与预后。新生儿末梢血血常规是实验室常用的一项检查指标,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且动态监测对疾病的阳性预测价值更高[1]。早产儿的各个组织器官分化成熟,其中包括血小板与白细胞,但现阶段的研究水平仍处于足月儿阶段,而早产儿的相关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对既往收治的432例早产儿的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分娩的早产儿4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儿出生时胎龄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胎龄≤32周)242例,B组(胎龄33~37周)190例。A组男135例,女107例;胎龄27~32周,平均(29.3±1.1)周。B组男104例,女86例;胎龄33~37周,平均(35.1±0.3)周。两组胎儿均排除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且本次研究已告知监护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BECKMAN COULTER LH750),质控品与试剂均为配套原装进口,实验操作根据实验室相关规定进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采集早产儿指尖末梢血60~90 μL,置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盛血管内混合,于2 h内完成检测。
1.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白细胞总数、分类和血小板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白细胞总数、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比较:B组白细胞总数(14.5±5.2)×109/L、中性粒细胞(6.5±4.5)×109/L、单核细胞(1.67±0.76)×109/L、血小板计数(284.5±100.10)×109/L明显高于A组早产儿白细胞总数(11.5±4.8)×109/L、中性粒细胞(4.3±3.5)×109/L、单核细胞(1.52±0.73)×109/L、血小板计数(257.5±91.1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淋巴细胞(4.68±1.65)×109/L、嗜酸性粒细胞(0.38±0.37)×109/L明显低于A组淋巴细胞(4.91±2.05)×109/L、嗜酸性粒细胞(0.43±0.3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嗜碱性粒细胞(0.27±0.27)×109/L与A组(0.25±0.26)×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液理化性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新生儿的血常规指标进行监控,是评价疾病异常的重要基础。《实用新生儿学》中对足月儿娩出后2周内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提出了参考值,但却未提供早产儿的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等指标。早产儿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变化,《实用新生儿》中提及[2],新生儿出生时的白细胞总数为15×109/L,出生6~12 h后会升高至(21~28)×109/L,一周后会下降至12×109/L,婴儿时期基本维持在10×109/L。白细胞计数若不及5×109/L,则提示白细胞减少,而日龄不及3 d的新生儿白细胞计数若超过25×109/L,则提示或存在感染,此时需要反复监测血常规,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3]。
《早产儿医学》中提及,胎龄26~29周早产儿的白细胞参考值范围为(4.08±0.84)×109/L,而胎龄超过30周的早产儿则为(6.40±2.99)×109/L[4]。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胎龄33~37周的早产儿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胎龄≤32周早产儿,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胎龄≤32周早产儿(P<0.05),虽然上述结论与《早产儿医学》中的结论一致,但结果却略高于参考值,考虑与本研究的分组与检验方法差异有关。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也会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加,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则会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降低。姜亚静、侯军林研究指出[5],胎龄每递增1周,则血细胞技术增加2.09×109/L。
综上所述,随着早产儿胎龄的增加,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