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语感知语言学基本理论综述

2019-01-07王晓焕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俄语客体语言学

王晓焕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59)

语言世界图景反映人类对他周围活动客观认知,记录语言使用者集体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决定如何选择词汇、成语、谚语、俗语、隐喻、句法类型及修辞手段等。

人类通过感觉认知世界,同时,感觉也能够影响语言世界图景的形成。俄罗斯语言学中对感知的定义,广义上指的是:将客体活动转化为主体认知的过程(2,1995),狭义上指的是:人类五种感官接收周围事物的过程(7,2012),在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感觉,送达知感官接收,形成对物体整体形象的认知。

认知的下一个阶段是感知主体根据自身认知经验、民族文化定型及全人类文化和精神财富将外界活动范畴化。感官知觉是物体、现象概念化的主要途径,这些途径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无论感性还是理性认知,语言是实现认知所有阶段辩证关系的手段,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并思考语言和感知之间的联系,它是这一关系中重要的方面,确定它们之间关系的特点对于阐释认知的层级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系统地、层级地分析人类的思维言语活动以及作为它的基础的脑神经处理过程是现代各个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感知语义的研究逐步成为语言学的独立领域,被称为感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感知的言语化。因为感知情景建立在感知语义范畴基础上,所以,感知情景的结构一般是指感知情景的语义结构。根据阿夫杰夫妮娜(2013:52)的研究,感知情景由感知主体、感知过程(感知积极行为或感知状态)、感知客体(感知对象)三部分构成。

感知主体指体外刺激的接受者,进行感知的人或其他生物,传统上认为感觉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可以用名词、代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等表示,句法层面上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

[1]Поеду,думаю,посмотрю,как и что там./我打算去哥哥那,看一看他的新庄园。

这是个单部句,并没有指出感觉主体,但根据上下文分析可以得知句中视觉“看”的主体是兽医伊万·伊万内奇。根据感觉行为的语义感觉主体分为主动主体和被动主体两种。主动主体指的是完成有目的感觉行为(后文具体进行解释)的主体,如动词 слушать、смотреть 等的主体,被动主体则是指感觉状态的持有者,如:

[2]На ней что-то написано,но что именно - не видно./那上面有字,但究竟是什么字,(我就)看不清了。

例句[2]是无人称句,根据上下文分析“看不清”的主体“我”,即指的是其状态持有者,故事的讲述者和主人公。这两种感觉主体在句法层面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补语。但有时感觉主体不能轻易从上下文中分析出来,如:

[3]Было сыро,грязно,неуютно./(这里)潮湿,泥泞,憋闷。在触觉语义句子中,主体与客体对象经常合为一体,例句[3]中的不热、潮湿,既指的是主体的感受,也指的是客体对象的情况。

感知行为或状态一般用感觉语义的动词或词组来表达,是感觉语义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各个语言中的研究是最广泛,最深入的,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感知动词分类,义素和语义分析。研究俄语中感知动词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是研究主动和被动、状态和动作、随意性和不随意性这几对对应关系。其中,一类动词表示指向被感知物体或其属性的动作,另一类动词表示感知感受活动的本身。表示上述第一类动词的活动是蓄意的,有目的的、主动的,而表示第二类动词的活动不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意志,是被动的。第一类动词被称为主动感知动词,如смотреть(看)、слушать(听),第二类被称为被动感知动词,如 видеть(看见)、слышать(听见)(费多休克 1998:99)。以视觉感知动词为例,俄语中除了 смотреть(看)、глядеть(看)、видеть(看见)三个动词,只表示视觉语义,存在大量动词,如 оглядываться 表示环顾,看周围,除表达“看”的语义外,又增加了“周围”处所语义;поглядывать 表示时不时地看,增加了“时不时”行为方式语义。因此,研究俄语中的感知动词还要明确基础动词这一概念。根据颜色语义类词汇划分基础词的标准,俄罗斯语言学莫伊谢耶娃(1998:82)总结出俄语中感觉语义基础动词的划分标准:“基础动词的意义不应由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导入;不能作为感知范畴其他术语的下属意义;它的使用不限客体;包含所有信息来源。”巴图切娃 (2003) 总结出俄语感中的觉语义基础动词有:видеть、смотреть、глядеть、слышать、слушать、трогать、касаться、пробовать、нюхать、

пахнуть。基础动词以外的感知动词在俄语中为数众多,不胜枚举,它们在表达感觉语义的同时,包含其他附加语义,如时间、地点、行为方式等,文学作品中更是积极使用这些动词用以描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

感知客体或感觉对象,简单地说,是任何可以被感知的事物。根据五大感觉的特点不同,其感知对象也有所差别,视觉的客体必须是可以或能够被看见的物体,不可见物体,如空气一般不作为视觉行为的客体,但可以作为嗅觉行为的客体。再比如声音可以作为听觉行为的客体,却不能作为其他几种感官的感知对象。然而并不是所有感受到的事物都作为感觉客体在语言学中进行研究,尤其听觉和触觉的客体包罗万象,在语义方面必须有所规定和限制。俄罗斯语言学家卢廷(1994:79)将视觉行为接收的物体的亮度、颜色、形状、尺寸等语义归入视觉感知客体的语义范畴。格里高利耶娃(2004:9)将触觉行为接收的物体的表面的属性、粘稠度、温度、质量归入触觉感知客体的语义范畴。如:

[4]Часы в чехле из серой замши./ 怀表装在一个灰色鹿皮套子里。(契诃夫《套中人》)

[5]Он зеленый,мрачнее тучи./他脸色铁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契诃夫《套中人》)

感知主体和客体的语言表达往往取决于感知行为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在俄语中,感知行为大多采用述谓表达法,而述谓主要由动词表示。语义述谓也可以采用动词+名词(动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词组和动词的非述谓形式表达。

猜你喜欢

俄语客体语言学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浅议犯罪客体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