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2019-01-07张晓燕
张晓燕
(丹东市第一医院风湿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绵长,复发率高,是导致患者残疾的常见疾病之一。国际指南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积极使用抗风湿药,但抗风湿药起效时间慢,且抗炎、止痛作用不突出。本研究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80例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均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并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证实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排除以下患者: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②对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过敏;③合并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④合并严重感染;⑤孕妇及哺乳妇女。其中男21例,女性59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4.37±7.48)岁。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甲氨蝶呤治疗,15 mg口服,每周1次,连续24周。研究组予以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甲氨蝶呤的用法同前,泼尼松10 mg,每天1次,连续24周。同时两组均在疗程中口服叶酸5 mg。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晨僵时间、肿胀个数、关节压痛数、疼痛评分及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DAS)评分;同时检测血沉、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联合组晨僵时间(110.74±21.25)min、肿胀数(2.63±1.19)个、关节压痛数(5.69±1.13)个、疼痛评分(7.88±1.26)分、DAS评分(5.37±0.95)分;对照组分别为(113.31±30.16)min、(2.57±1.31)个、(5.64±1.09)个、(7.69±1.33)分、(5.54±0.69)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联合组晨僵时间(37.38±4.32)min、肿胀数(0.65±0.09)个、关节压痛数(1.53±0.68)个、疼痛评分(1.28±0.64)分、DAS评分(3.19±0.53)分;对照组分别为(77.85±14.20)min、(3.29±1.05)个、(1.44±0.85)个、(2.77±0.69)分、(3.33±0.71)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前,联合组血沉为(49.54±7.80)mm/h、TNF-α为(29.30±5.78)pg/mL、IL-1β为(16.45±2.77)pg/mL;对照组分别为(48.61±10.77)mm/h、(28.34±7.64)pg/mL、(16.44±3.74)pg/mL,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联合组组血清血沉为(12.07±3.64)mm/h、TNF-α为(10.41±3.13)pg/mL、IL-1β为(7.44±2.14)pg/mL;对照组分别为(19.55±3.75)mm/h、(19.53±4.62)pg/mL、(11.57±2.70)pg/mL,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甲氨蝶呤为嘧啶类抗代谢药,属于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选择性作用于S期,干扰细胞DNA合成,从而发挥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是目前公认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但通常在用药后1~6个月才能起效,且抗炎、止痛的效果较差[1]。泼尼松为糖皮质类激素,研究表明,糖皮质类激素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作用与非特异性炎症抑制作用,对细胞因子及细胞的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抗炎作用强大,可快速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近年研究认为,抗风湿药联合激素治疗可更有效地延缓病情发展,缩短病程[2]。小剂量泼尼松口服,将剂量控制在10 mg以下,可较好地控制不良反应,同时抗炎、止痛起效快。大量前瞻性研究表明,小剂量泼尼松可有效延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侵蚀[3]。TNF-α是重要的致炎性细胞因子,IL-1β为炎症前期细胞因子,为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后产生,在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促炎作用及协同其他促炎因子引发“炎症级联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沉、IL-1β、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