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2019-01-07周颖萍郭海玲郑莉萍田润溪罗艳彬
周颖萍 郭海玲 崔 欣 郑莉萍 田润溪 李 杰 罗艳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延续性护理服务起源于美国持续性照顾及转介系统,由出院计划延伸而来。美国老年病协会将其定义为: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或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间转移时,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从而预防或减少高危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1]。一般表现在信息、医疗护理服务、医护患关系的延续[2]。对于老年压力性损伤的患者,研究显示延续性护理可以确保患者在出院之后得到优质的卫生服务,避免并发症发生发展,加速患者的康复,避免患者病情恶化而再次入院[3]。在出院之后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未完全消失,而应用延续性护理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合理的照护,有效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4],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本文从模式的探讨、医护人员影响因素、照护人员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医护人员以及照护者的共同关注。
1 压力性损伤的概念
压力性损伤是最常见的慢性伤口[5]。压力性损伤在临床医学上指的是患者因部分感觉丧失因而长时间维持坐位或卧位等,使部分骨突部位对皮肤形成长时间压迫,从而使该部分皮肤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甚至皮肤坏死的疾症,俗称褥疮[6-7]。2016年4月,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小组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将术语压力性溃疡(压疮)重命名为压力性损伤[8]。
2 老年人压力性损伤的特点
老年人压力性损伤的特点是随着心血管疾病、癌症晚期的患者增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重症患者和卧床患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很高[9]。国外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4.3%~22.5%[10-11],在我国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为1.579%[12]。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换药和护理,就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细菌感染和骨髓炎[13]。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延长愈合时间。高发病率,严重后果和高成本是压力性损伤的特征。
3 老年人压力性损伤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
我国居家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50%[14]。家庭成员是我国大部分压力性损伤患者主要的照顾者。所以对于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不应只包含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家庭成员的培训与教育也非常重要[15]。研究证据表明,延续性护理为患者的减少感染、减少并发症、增进康复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策略。但我国的社区和居家护理尚不完善,受到很多因素如法律、人力资源的制约,没有统一的模式,延续性护理的模式仍有待探讨。钱凯华提出“医院—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明确,具有较高的控感染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6]。曾洁、杨雅等研究通过构建压力性损伤管理网络,医院联合社区加强了医院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和联动机制,为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提供延续性护理。因此,家庭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的护理行为得到改善[17]。李晓萍等通过“医院-社区”联合压疮护理小组的组建,便于为了皮肤专科护士与社区护士对脑卒中合并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管理,出院后医疗护理信息的对接,特制定规范了皮肤专科护士、社区护士的工作职责、操作流程、工作范围等,使社区护士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疾病和压力性损伤伤口的愈合情况,并有助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18]。唐飒英等将为了使护理人员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实现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病情的远程监测,护士宣教与压力性损伤相关的知识,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掌握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方法及护理方法,将远程护理会诊模式应用于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持续护理中,最终患者接受护理的总有效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收到满意效果[19]。赵文波等基于老年人3~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出院后对换药的迫切需求,构建采用N+1换药模式,使居家老年人得到了延续性护理,减少了患者往来医院的烦恼,降低了医疗费用,满足了患者及家庭对伤口专科护理的迫切要求[20]。杨秀秀等通过建立档案、电话随访、网络传送照片、预约复诊、新型敷料及造口护理用品逐步纳入医保等措施,将伤口造口护理服务从院内延伸至家庭,使患者奔波于医院与家庭之间的麻烦明显减少,满足了患者对院外护理服务的需求,患者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伤口恶化及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减轻,医护人员的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明显提升[21]。
4 小 结
压力性损伤具有发病率高、后果严重及花费高的特点,在我国家庭成员是压力性损伤的主要照护者。事实表明延续性护理能为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减少感染、减少并发症、增进康复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方法和策略。但是我国的社区和居家护理尚不完善、延续性护理仍没有统一标准规范的模式,诸多护理专家的模式为我国延续性护理的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因为医护人员、照护者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法律层面、人力资源、时间、地域的制约等,建立一种有效、便捷、同时益于患者,也保证医护人员的权益的模式,仍有待于我们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