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神经内科与眼科疾病的相关性

2019-01-07周彦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6期
关键词:瞳孔眼球多发性

周彦慧

(山西省眼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眼是脑的延续,眶是颅的延伸。眼与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相关性很强,约有40%的神经纤维与视觉相关;其中有7对(Ⅱ、Ⅲ、Ⅳ、Ⅴ、Ⅵ、Ⅶ、Ⅷ)脑神经与眼球运动或者视觉传入直接有关,约有38%的神经纤维与视觉有一定的联系,查体发现65%的颅脑疾病有眼征[1]。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神经科与眼科密切相关[1]。

1 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

此类患者经常首诊于神经科,住院后经治疗威胁生命的体征及重要神经功能得到控制,症状逐步缓解,后期由于其眼球运动异常需就诊于眼科做进一步治疗。

1.1 颈动脉阻塞或狭窄相关性眼病:缺血急性期常表现为一过性黑朦,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慢性期则常表现为静脉瘀滞性视网膜病变和眼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nmia syndrome,OIS);眼缺血综合征是由慢性严重的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所致脑和眼的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脑和眼的临床综合征。视力逐渐丧失,眶区疼痛,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充盈延迟,动静脉期延长,血管着色。2/3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其中一半眼压升高,一半因睫状体灌注不良眼压降低。虹膜新生血管出现后,大多数眼逐渐失明。

1.2 椎-基底动脉狭窄所产生的脑干损害即可单侧,也可双侧。后者动脉主干病变严重,预后不佳。椎动脉狭窄相关眼病表现为突发性眩晕、呕吐和站立行走不稳,同时有病侧三叉神经受损,小脑共济失调及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眼震、病侧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和中枢性Horner综合征。基底动脉狭窄者高热、偏瘫、四肢瘫、假性球麻痹、去大脑强直、情感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昏迷,Ⅲ、Ⅳ、Ⅵ脑神经麻痹,瞳孔缩小、固定。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海绵窦血栓形成的患者通常突然发病,呈急性病容,败血症样发热。病侧眼视力障碍、压痛(+)、球结膜充血,眼睑、结膜和鼻根水肿。眼眶肿胀造成眼球突出,眼睑下垂,可出现复视、眼球活动受限,甚至眼球固定。瞳孔可大可小,对光反射可消失。少数患者有视乳头水肿,视乳头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灶。视力可正常,部分患者视力减退、角膜混浊及角膜溃疡。通常先出现一侧海绵窦症状,在数日内很快扩展到对侧,呈现双侧眼球突出、充血及固定,这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果眼科医师缺少相关知识,就很容易遗漏重要体征,也难于请求相关科室的合作和配合,从而使一些患者早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而危及生命[1-2]。

2 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视神经是脑白质的一部分,是临床学科的交汇点。临床常见的视神经炎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脱髓鞘疾病。青壮年女性多见,大多急性起病,可数分钟或几天达到高峰。少数起病隐袭,缓慢进展。患者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锥体束征及精神症状。一侧眼球后疼痛和视力减退,眼球转动或压迫眼球使眼痛加重。近几日内视力可骤降到仅剩光感,眼痛随之消失,数日及数周后视力开始恢复,约经半月或更长时间视力接近正常。常复发,致视力逐渐减退。间歇期不一。眼底早期正常,数周后,视盘颞侧或全部苍白,视网膜静脉有白色髓鞘。视野多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同向偏盲或象限盲,持续性眼震呈水平、垂直、旋转或混合型。

常见单侧眼外肌麻痹,瞳孔多正常。由于多发性硬化第一次治疗非常重要,如果眼科医师掌握多发性硬化(MS)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常规的头颅MRI+DWI进行诊断,可以及早建议患者到神经内科进行早期诊断、分型和治疗[2]。

3 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病引起的高血压脑病常由于血压急剧升高、脑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急性脑肿胀。起病急骤,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全身抽搐,继而昏睡、昏迷。眼科相关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显著变细,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和棉絮状渗出斑。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绝大多数的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半数以上有病眼的传入性瞳孔反应缺陷,即Marcus Gunn瞳孔征。常见全身性疾病还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

神经内科患者中发现,约65%的颅脑疾病可出现眼征,而且其中不少疾病常以眼征为首发症状。面对如此众多复杂的神经眼科疾病,要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一方面需要眼科医师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眼部表现,认真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合理选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神经内科医师也应该重视神经系统疾病的眼部异常表现,这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而且对于防止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瞳孔眼球多发性
“天眼”的“瞳孔保健师”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如何在1分钟之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瞳孔里的太阳
瞳孔
正确认识多发性硬化症
瞳孔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