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
2019-01-07姜璐
姜 璐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 沈阳 110041)
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中,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量过多、继发性痛经、不孕、子宫变大等。近几年,我院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将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放置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宫腔中,通过释放低量的左炔诺孕酮使子宫内膜中异位的病灶萎缩,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在临床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患者年龄32~45岁,平均年龄(36.75±5.23)岁,痛经时间2~26年,平均时长(11±5)年,对疼痛程度进行分级,其中3~5级疼痛为45例、2级疼痛为10例、1级疼痛为3例,所有患者子宫体积平均为(142±35)cm3,月经量显著增多的时间(4.8±1.7)年,中度贫血18例,轻度贫血9例。
1.2 方法:使用德国生产的型号为A512彩超诊断仪器,其探头频率为10 MHz。在月经干净后第3天经阴道进行彩超检查,对子宫体积进行测量、对病灶的血流、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进行测定,对子宫腺肌病灶、肌层内的血液供应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在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液并检查其血红蛋白的水平。在患者月经的第6天后,有专业医务人员在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并保证放置位置正确。
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放置后的1个月后本院进行复诊,以后没3个月进行1次复诊,将复诊情况进行记录,其中包括月经量、月经日期以及月经周期;血红蛋白水平;通过彩超测量的子宫体积以及子宫肌层厚度;子宫病灶、动脉的血流量以及血清CA125水平情况;对患者的月经疼痛感通过慢性疼痛(痛经)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级,对比放置前后的疼痛感。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后患者的痛经完全消失或者疼痛感降低两个级别以内,表明治疗有效;治疗后痛经程度无改变,表明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的患者首次月经量均显著减少,3个月后的月经量低至治疗前的(26±10)%,前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的月经平均周期为(29±3)d,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早期会存有经期延长,表现为阴道的出血,持续时间(9~25)d,平均时间(13.4±2.9)d,3个月后的平均时间(9.5±3.4)d,6月后时间缩短至(4.9±1.6)d,其中27例贫血患者在治疗3个月内,贫血得到改善,血红蛋白水平从(83±28)g/L恢复至(115±17)g/L。
3 讨 论
长时间以来,对于子宫腺肌的治疗没有较为理想的方法,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以及子宫内膜切除术对人体不良反应大,且容易反复发作,症状不能完全解决,后期还是会切除子宫,导致患者失去生育功能、内分泌失调,对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妇科医师的当务之急。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一种节育器,通过放入子宫内,向宫腔内部释放低量的左炔诺孕酮,抑制内膜雌激素受体的合成,产生拮抗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7-8],减少月经量的机制为;左炔诺孕酮作用于子宫病灶区的内膜中,使其萎缩;调节腺体、间质细胞的雌激素,阻断雌激素,使子宫体积变小;增加子宫内动脉的阻力。研究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