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1-07刘立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6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病情

刘立伟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随着现阶段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这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们的精神状态普遍出现问题,导致精神疾病的患者人数逐渐增加,病情不断加重[1-3]。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其心理压力较大,因而在接受治疗后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复发并且加重,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家属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大多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但是,仅仅使用药物治疗同样对患者的康复存在隐患,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心理治疗加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之中,与药物治疗共同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4-7]。由于心理治疗大大减弱了外界环境对于患者的影响程度,因而对于患者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本文选取了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心理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治疗效果,以下是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的患者资料库中选取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2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软件将其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124例,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4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9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6±3.5)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5±2.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所患疾病方面经统计无明显差异,即P>0.05,具有可比性,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按照国家标准以及医嘱合理用药,按照患者所患精神疾病的不同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以及更年期精神病等给患者用药,用药剂量以及用药频率严格按照医嘱以及相关标准确定,不可过分用药,也不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选择药物利培酮,药物用量由起初的0.25~0.5 mg/次逐渐增加至1.0~2.0 mg/次,服药频率为1天2次。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与对照组患者有所不同,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即按照国家标准以及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①对患者的患病情况以及康复情况进行分析,做到整体把握。在患者恢复的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行为分析和病情分析,同时,要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认知并充满希望,使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要向患者家属通报患者的病情,告知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防止因家属的护理不当造成危险。②培养患者的自我疏导意识,教授患者自我疏导的方法。放松身心,减少心理压力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十分有益,在对患者进行康复培训时,要告知患者放松身心的重要性,使患者有意识的自己做身心放松的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促进身心放松的方法主要有慢跑、听音乐、深呼吸等,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方法。对于常常感到孤独、焦虑的患者可以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群体的活动,以此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促进患者的康复。③心理问题往往是导致精神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应详细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鼓励常常感到焦虑的患者多做运动,以此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鼓励常常感到孤独的患者多多与其他人交往,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消除自己的孤独感。④家庭心理治疗。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除去医师和患者两个方面外,患者家属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推动力。由于患者在患病之后常常会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因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患者内心情绪的消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家属应当努力为患者构建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让患者产生安全感,同时,家属应当鼓励患者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消除自身的自卑、焦躁心理,以便实现较快恢复。

1.3 评价指标:在研究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调查,统计患者中出现行为异常、性格异常、语言异常以及病情反复的患者人数,以及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分析对比心理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进行具体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采取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康复过程中,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行为异常、性格异常、语言异常以及病情反复的患者人数。在对照组的124例患者中,出现各种异常的有30例,占总人数的24.19%,康复率为75.81%。在观察组的124例患者中,出现各种异常的患者人数为12例,占总人数的9.68%,康复率为90.32%。经统计计算得χ2=2.756,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进行心理治疗的察组患者的康复率明显高于只进行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 结论

心理问题是引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长期处在高压力、焦虑的状态下,极易引发精神疾病[8]。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由于其所患疾病的特点,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恢复,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消极的影响则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要注意对其心理进行疏导,一起到促进康复的作用。在此次研究中在对照组的124例患者中,出现各种异常的有30例,占总人数的24.19%,康复率为75.81%。在观察组的124例患者中,出现各种异常的患者人数为12例,占总人数的9.68%,康复率为90.32%,通过结果可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出现生理以及心理异常的比例均降低,病情反复出现的次数也明显减少,这说明心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周围环境对患者产生的刺激作用,使患者心态更加平稳,情绪更加积极,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心理治疗可以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