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多术式联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6期
关键词:腺肌病出血量病灶

马 越

(沈阳美德因妇儿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34)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较为常见的疑难杂症,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入侵子宫肌层所致,以30~50岁年龄段女性为主要发病对象,宫腔手术操作可增加该疾病发生概率[1]。药物治疗、手术方案均可缓解临床症状,但难以根治。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予以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效果明显,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年龄22~48岁,平均(34.2±1.5)岁,病程0.8~12年,平均(7.6±0.5)年;观察组年龄24~49岁,平均(34.5±1.6)岁;病程1.0~12.5年。平均(7.8±0.6)年。比较两组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具体手术方式为:术前行气管插管,予以全身麻醉,手术体位为仰卧位,头部稍低于臀部;于患者肚脐处作一切口,长约1 cm,将气腹针置入腹腔,搭建人工气腹,放置腹腔镜,与腹部下方左右两侧各做长约0.5 cm的切口,置入医疗器械;借助腹腔镜观察盆腔构造,详细记录子宫腺肌病病灶部位、范围和大小;于宫骶韧带上方2 cm处将阔韧带后叶切开,切开腹膜,分离至宫腔两侧;确保子宫动脉充分外露,于子宫下段阻断子宫动脉,在病灶突起处进行子宫浆肌层线性切开,彻底切除病灶,选择部分组织送至病理学检查,连续内翻缝合。对于合并盆腔粘连者需实施粘连松解,合并卵巢异位囊肿或子宫肌瘤者可进行剔除。对照组只接受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手术步骤和操作方式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用()表示,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7.2±4.8)min,术中出血量为(92.4±10.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4.9±3.6)h,住院时间为(11.8±1.2)d,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1.7±4.2)min、(76.8±5.4)mL、(17.5±2.1)h和(8.1±0.7)d,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02,P=0.000;t=8.863,P=0.000;t=11.911,P=0.000;t=17.866,P=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感染3例(6.7%),大出血5例(11.1%),复发4例(8.9%),并发症发生率为12例(26.7%),观察组术后感染1例(2.2%),大出血2例(4.4%),复发1例(2.2%),并发症发生率为4例(8.9%),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27)。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入侵子宫肌层时出现的疾病类型,以育龄期女性为主要发病对象,20岁以下年轻女性较为少见。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疾病发生原因,普遍认为家族、遗传、刮宫和剖宫产造成的子宫损伤、病毒感染、高泌乳血症、高雌激素血症和生殖道梗阻均会增加子宫腺肌病发生概率[2]。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月经失调、通经等,具体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严重时可导致贫血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子宫均匀增大呈球状,临近经期,子宫有触痛感,经期子宫变大,疼痛感明显[3]。

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应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和生育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选择。药物治疗和手术方式是现阶段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手段,但药物治疗方案不良反应明显,停药后复发率高,推广价值不高[4]。

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术和保守治疗两种形式,子宫切除术是常用的根治手术,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骶前神经切除术是常用的保守治疗方式,其中子宫内膜切除术缓解痛经效果不明显。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既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也不损害患者生育功能,在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疾病病灶多呈弥漫性,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常会导致切除不彻底的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内,彻底切除子宫腺肌病病灶,同时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工作。有学者发现,子宫动脉阻断可明显抑制子宫腺肌病血液供给,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治疗难度和手术风险,促使以为组织缺血坏死,彻底切除病灶,提高治疗效果[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7.2±4.8)min,术中出血量为(92.4±10.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4.9±3.6)h,住院时间为(11.8±1.2)d,与观察组的(51.7±4.2)min、(76.8±5.4)mL、(17.5±2.1)h和(8.1±0.7)d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给予子宫腺肌病患者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既可改善手术指标,又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腺肌病出血量病灶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得了子宫腺肌病 子宫能不能保住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子宫腺肌病中微血管密度与VEGF和VEGFR2的关系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子宫腺肌病分型治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