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证
2019-01-07董向东
董向东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07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大计,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的目标要求,是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中必须全面推进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战略,也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性过程,更是每个国人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态宜居作为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灵魂,治理有效作为乡村善治的核心,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定要鼓足干劲,千方百计,下大力气,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而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和关键一环,在五大振兴中具有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亟待推动全社会实现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农耕文明,形成了星星点点的小村屯、村落,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村民世代不断的努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形式多样的乡村景观,如农村、牧村、渔村、林村,拥有大量各具特色的水域、草场、林地、果园、花卉等,还因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影响,形成了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这些都带有浓郁的传统人文色彩,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形成的独特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是一处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场,是生态建设的一大宝库,具有广阔的生态开发前景。
(一)传统乡村产业是有机循环的
农民通过多样化耕作,实现了几千年地力不减的奇迹,就源于这种有机的循环理念,这不仅体现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也体现在生产与生活之间,成为世界瞩目的农业生态文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生态的一个重要典范。
(二)传统农产品是绿色的
乡村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延伸到餐桌案头,中间过程没有任何添加,是综合利用的绿色产业链。包括食品贮存、加工,以及传统的、丰富多样、花样繁多的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包括蒸、煮、煎、炸、酿、发酵等,形成了一整套灿烂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同时,能够很好地利用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如人畜粪便、秸秆、废旧布料等,发展造纸、酿造、木工、剪纸、编织鞋帽、养殖业、肥料等乡村百业,很好地实现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了浪费、污染,是现代产业融合、综合发展的原型。
(三)传统农业生产是多元的
由于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空间,流动性很小,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我国广大的乡村社会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生活习惯,来满足乡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如衣、食、住、行等,也孕育了各地均异、独具特色的多样化、多元化的生产生活文化,也有效地防范、分散、化解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产业兴旺就是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消费需求为目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多元化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多业并举,坚持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
(四)传统乡村生活是低碳的
传统乡村生活是自给自足、就地取材的,村民们长期养成了珍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拒绝浪费的良好习惯,以及物物交换的各取所需的交换消费方式,这种原始的低碳生活方式极大地避免了现代长途运输、过度包装、长时保鲜等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压力、破坏、安全,这正是人类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传统乡村农业有如此多的生态优点,但总体上是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的,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口激增、土地短缺、生产力提升,传统农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化分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网络化营销面前,无论是产品种类、数量、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传统农业都是无法比拟的,急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才能不断适应现代高效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二、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思路
乡村是生态密码的携带者,但乡村生态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对不是种花种草、植树造林那么简单,而是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生态发展观,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产业兴旺为基础,生态宜居为保证,乡风文明为灵魂,治理有效为核心,生活富裕为目标,全面统筹乡村各类优质资源,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调节产业结构、转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促进内生动能方面下功夫,处理好近期和长期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优化保护环境空间格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振兴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抓出效果、抓出成效。
(一)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所谓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相依为命的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群众生活的新增长点、成为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乡村新时代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乡村天蓝、山绿、水清、环境更加美。
(二)转变发展方式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要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要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地索取的弯路,而是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资本就是经济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形成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氛围。
(三)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任何脱离环境保护而搞经济建设,都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都是缘木求鱼。一定要解决好“两山”矛盾,“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绝对不能为了“绿水青山”,退回到“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时代,更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忍受着雾霾污水沙尘暴侵害的工业文明时代,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也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境界,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种的树将来就是摇钱树,当前建设的生态园将来就是幸福园,这是一种思想进步的过程、理念转变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趋向和谐共生的过程。
三、当前乡村生态振兴的措施
费孝通先生所言,“我国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无疑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肥沃土地、新鲜空气、宜人气候、丰富物种等等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村落、院落两个生态循环圈是重要节点和能量交换场所,乡村道路、教育、医疗、体育、水利、卫生、社保、物流、商贸、水电气、通讯、金融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人与环境、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和融洽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人生存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低碳的消费方式、和谐的邻里关系、绿色的闲暇娱乐活动、与大自然节拍吻合的慢节奏生活等,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是村民的美好向往,也为乡村宜居生态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要建设好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的空间生态布局
随着近几年乡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社会调研进一步的深入,笔者在走访了多个乡村之后,深深地感觉到乡村科学规划的滞后,大多数乡村还没有形成合理的空间生态布局,生产区、生活区、商贸区、生态区界线模糊、混乱,这是直接影响乡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问题可能会更加的突显。尽管这几年局部地区的村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单独一家感觉还可以,但是整体来看,效果很差,高的高、低的低、长的长,短的短、宽的宽、窄的窄,极不美观。有些居民区道路宽窄不均,弯弯曲曲,路面上垃圾多,污水乱倒让人很不舒服。急需要大力推行科学规划,合理统筹乡村空间布局,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调整结构,走一二三产业绿色化融合之路
现在大多数乡村的产业都比较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都是绿色的、低碳的、循环的,但没有规模,效益低下。二三产业在大多数乡村寥寥无几,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经济效益也谈不上,个别乡村有些特色产业,如土豆、辣椒、枣子、核桃、苹果、人生果、羊、牛、猪等,都属于传统产业,品质不错,但产量都不大,销售渠道不多,常常是处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状态,因此,要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走一二三产业绿色化融合之路,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转变方式,引领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发展
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唱响绿色发展的主旋律,要因地制宜,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打造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如休闲、旅游、民宿、观赏、体验等,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扎实推进养殖业畜禽粪的“治污”引领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推动“智慧”农业领域应用,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采用清洁能源,养成节电节水节能良好习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改善环境,着力解决乡村“面子”问题
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的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会污染的要求,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普及卫生厕所,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按照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统筹改水改厕的原则,编制村镇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引导建筑师下乡开展农房设计指导,打造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支持企业、服务公司、旅游公司等市场主体,采取认养、托管、建养一体等模式开展后期管护,有条件的可以探索建立物业公司,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乡村脏乱差污等“面子”问题。
(五)品牌强农,提升农业供给质量
整合产、学、研、推资源一体化动作,着力优化品种、提升品质,确保农业供给的质量,坚持以质量兴农;整合做强、做大特色品牌,整体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做靓品牌,以品牌强农,不断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生态农业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六)文化挖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是传统乡村的优秀传统;民间信仰、社会舆论、娱乐方式、地方戏剧、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手工工艺等是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以家风、家教、家训为内容的道德系统,以婚、丧、嫁、娶等为内容的风俗习惯,以及以礼尚往来、迎来送往为内容的人情礼仪,这些都是蕴含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精神内容,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生态文化的重要资源,要遵循乡村生态文化体系及其发展变迁规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传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重视乡村文化教育、勤俭节约、民主法制、移风易俗,并把城市文化、其他外来优秀文化逐步融入乡村原有生态文化系统中,在碰撞与交融中、在传承与保护中、在吸收与借鉴中发扬光大、使乡村生态振兴更具生机与活力。
总之,乡村生态振兴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农村美丽不美丽,环境友好不友好,宜居不宜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乡村振兴的保证,我们一定要以生态振兴来改造传统农业,以生态文化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将绿水青山逐渐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