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医学研究生媒介素养培养研究

2019-01-07何勇涛赵航徐迪雄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媒介研究生医学

何勇涛 赵航 徐迪雄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个体从传统的媒介传播客体演变成媒介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角色。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现实社会媒介传播与舆论表达的责任、道德、法制约束不同,虚拟社会从无到有仅仅数十年,尚未形成有序、有制的约束体系,因此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屡见不鲜。高等医学院校是精英教育的载体,在培养医学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义务也有必要加强媒介素养的培育,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

1 媒介素养的概念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身处多种媒介信息时候的一种选择、判断、辨析、创新等能力[1],其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提出的。当时区别于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的大众文化刚刚兴起,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传播媒介迅速普及,引发了对文化传播内容的担忧,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媒介素养随媒介传播而生,并不断因媒介传播载体和特征的变化而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众文化刚刚兴起时,媒介素养主要是强调“防御”,即避免大众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追求传统意义的美德和价值;二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媒介素养强调对媒介内容的辨别、分析与批判能力;三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人和媒体的互动成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个体既是信息受体,又是信息发布、传播体,媒介素养的内涵则延伸到创造与制作能力方面。

2 当前医学研究生媒介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医学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中的特殊职业教育群体,长期在象牙塔中接受专业教育,学习、科研和毕业的巨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学研究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脱节,其毕业后即走向医疗服务岗位,如何正确和更好地使用网络至关重要。而由于新媒介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短短20年间,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到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利用新媒介成为信息创造、发布与传播者。同一时期,媒介素养教育远远滞后于新媒介的发展,使得媒介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危害性较大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并迫切需要加以正视和教育干预。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国内外早已有较成熟的理论成果,但关于研究生这个群体的研究,理论成果较少。研究生较大学生各方面水平都有提高,对信息的需求量也增大,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媒体素养,有效使用各种媒介,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从事学术研究,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2]。

2.1 媒介价值观偏离

传统媒体人都是专业的从业人员,遵从相应的职业道德和从业规范,对传播内容依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核把关。因此,媒介内容传播的时间、途径、价值观引导均在管控之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对于信息来源、传播渠道的垄断已被打破。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至使人人都是媒体,迅速进入人人都是移动的自媒体阶段,公共话语权转移、未经审核的媒体内容在及时性上远远超过权威媒体的速度,世俗化、非主流化、去中心化、多元化成为新媒体时代价值观取向的主要特征。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不良媒体在“眼球经济”下的刻意模糊,以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倾向,导致负面的、惊悚的、阴暗的消息极易获得快速、爆发性的传播,进一步扭曲受众的价值观,并形成恶性循环。医学研究生处于这种环境中,缺乏社会生活经历经验,很容易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发展。

2.2 责任意识缺乏

新媒体时代,媒介赋权受众,技术进步迅速将每一个传播者变成了行为上的媒体人,但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使个体倾向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私人意见和情绪,且并不用承担道德与法律责任,情绪表达的极端自由和发言成本的极端低廉,造成网络暴力频发。同时个体隐匿于网民群体之间,“法不责众”的心理进一步促成了个体的心理异化,往往使个体的情绪宣泄迅速累积成聚众的不明真相的狂欢,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甚至从线上转移至线下,形成现实中的二次伤害。以2015年为例,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各地网信办举报部门和主要网站共收到网民举报174.8万件,举报受理量首次突破百万,其中,人肉搜索、网络谩骂、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占据了较大比重。医学研究生如若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很容易对病人的不理解、导师的苛刻、学校的严格管束等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无拘束地在网络环境中随意发表言论,极易导致不利后果。

2.3 媒介安全意识不足

媒介安全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媒介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的能力。医学研究生由于学习压力大,长期在校学习和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媒介安全意识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拒绝意识缺乏和被动接受暴力、淫秽等有害不良媒介内容,因木马病毒、恶意软件、假冒网站等致使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甚至成为网络欺诈的对象。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亿人次[3]。近年来新型网络套路贷也成为典型的媒介安全热点问题,初入社会的医学研究生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很容易被套路贷将其当作攻击对象,“美容贷”“手机贷”等各种套路也层出不穷,以网购平台借款还款作为套路,一步步诱骗学生落入“套路贷”陷阱,而后通过恐吓、威胁、辱骂等方式,运用“疯狂轰炸”等软件骚扰学生家长、朋友、同学和老师,甚至用作图软件制作受害人及其同学、老师的不雅照片等,在校园和社会传播,给借款人施加巨大精神压力,造成财产损失和巨大心理伤害。2016年以来,仅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其及所辖法院就审理一、二审“套路贷”案件31件。

2.4 媒介使用沉溺

网络沉溺已经不是一个新词,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则将媒介使用沉溺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广泛。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操作快捷,使媒介使用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各种类型APP的出现,使传统通讯工具角色弱化、社交工具属性得到不断加强。网络市场调查机构Statista以2017年上半年为基准,统计出了目前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间最长的10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二,年轻人每日平均使用手机时间达到3小时零3分。这个时间咋一看似乎还能接受,但仔细算一下,一天除去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1.5小时用餐,实际使用智能手机时间占闲暇时间近50%。来自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的报道显示,在非睡眠时间内,人均每4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长期大量地接触媒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网络信息的过分依赖可能也会降低其人际交往能力[4]。医学研究生在这方面同样存在严重问题,长期使用手机、电脑搜集或查询、接收各类信息,极易看到社会对他们的多方评价,从而对其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参加工作后与病人之间的良性沟通。

3 新媒体时代医学研究生媒介素养培养建议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介使用者,人人都是媒体人,这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媒介素养现已成为公众在媒介化社会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5],因此必须正视和接受这个现实,通过强化培养途径,加快媒介素养教育步伐。开展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6]。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围绕信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展开,培养研究生媒介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使用能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研究生通过媒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研究生道德和法律意识、自律能力和奉献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2]。

3.1 强化伦理教育

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三条基本的伦理要求:一是检验来自所有来源信息的准确性,小心避免无意的错误;二是绝不允许故意扭曲;三是努力找到报道的主体,给他们对于声称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的机会,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使公众具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允许澄清、多渠道印证,尽可能避免因信息片面解读而无意识地伤害他人。严守这三条准则,基本上能够解决媒介传播中的信息鉴别问题,可有效减少片面解读、误读和谣言的发生率。医学研究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职业的特殊性也对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伦理教育的强化有利于提升其职业操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3.2 强化媒体责任意识

培养理性思维是增强医学研究生新媒体舆情辨别能力的关键[7]。每一个媒介使用者或自媒体的运营者都应秉持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心存道义和敬畏。作为传播者需要加强自律、理性与责任,作为受众则要培育更高的媒介素养、独立精神和批判思维[8]。医学研究生作为媒介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有必要强化自身的媒体责任意识,否则极易在网络漩涡中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行为。而具备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学习“说什么、谁来说、如何说”,学会自觉把握媒体权力的边界,不做违反法律与道德的事,不传播对社会和个人有害的信息和言论。在媒介内容互动中,传播善意与尊重,允许差异和不同观点,可以拒绝,不能谩骂,可以理性批评,不能情绪发泄与人身攻击,更不能刻意断章取义,诱导误导受众。年轻人是使用公众号的重要群体,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媒体矩阵,发挥议程设置,针对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开办形式丰富的节目或定期推送相关媒介素养的文章,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媒介素养[9]。

3.3 加强道德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个体现实的人文素养在虚拟社会的再现,《中庸》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如一,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网络媒介中个人身份的隐蔽性实际上使个体处于隐藏环境下,需要个体以“君子之德”来要求自己,同时还要慎言。在过去,慎言是对政治官员和社会名人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权威发声者的要求,是权威发声者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媒介道德素养是指媒体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10]。进入新媒体时代,公众话语权转移,必然也要求公众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提升。“慎言”不是讳言自己的观点,是思而后言,言讲责任、言讲道德、言有原则、言有分寸。媒介素养教育关注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重视媒介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受众身心的影响。同样,医学研究生的德育教育也应关注精神和思想健康,二者具有明显交叉,为医学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德育教育提供融合点,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其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教育[4]。

3.4 加强正向价值观的引导

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使用新媒体,与医学研究生一道参与到新媒体的互动交流中来[11]。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络舆情的极化有深刻的心理动因。一是选择性接触,即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更容易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我选择我想相信的内容”;二是群体极化,即团体意识的偏向在集体中会不断强化,最后发展到极端;三是群体无意识会弱化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赋予个体力量感,更容易出现不理性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医学研究生建立正向价值观,主动选择正向的、积极的信息是减少网络暴力、提高网络文明的有效途径。

3.5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意识是医学研究生在使用新媒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识,他们面临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隐私泄露、网络盗窃、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广义上讲,媒介使用沉溺也属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技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医学研究生从技能、意识等方面提高网络使用安全性,同时能够在受到网络安全侵害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进行反击、学会通过心理调节降低侵害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影响,以达到引导医学研究生有限有效地使用网络,做网络的主人,而不做网络的奴隶。

总之,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不仅需要培养其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技能,更要从作为未来社会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价值导向和防范意识能力,使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研究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