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2019-01-06苏宏岩王彤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窟窿羊圈养羊

苏宏岩 王彤

【教材解析】

《亡羊补牢》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这是继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梯度发展。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对寓言故事不陌生,但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还没有系统的了解。寓言具有内容短小易读,情节简单有趣的特点。二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可爱,喜欢听故事,所以这则寓言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理念】

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依据文体分类教学思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与二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相结合是本次教学关注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亡、牢”等十个字,会写“亡、牢”等四个字,理解“亡羊补牢、羊圈、窟窿”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学习借助词语复述故事。

3.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赶紧”在句子中的作用。

4.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并从故事中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亡、牢”等十个字,会写“亡、牢”等四个字,理解“亡羊补牢、羊圈、窟窿”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学习借助词语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赶紧”在句子中的作用。

2.通过读寓言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并从故事中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羊字卡、词卡、田字格磁力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题

1.看图猜故事,激发兴趣。出示《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

2.板书课题,学写“亡”和“牢”。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题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字词,理解课题。课题中哪个字有“丢失”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猜测“牢”字在本课的意思。借助字理,识记“牢”字。

学习词语“羊圈”,扩展国字框的字,归纳国字框的字大多表示围绕。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三、学习字词,品读课文

养羊人的羊一共丢了几次?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窟窿”,理解“窟窿”表示“洞”的意思,注意“窿”读轻声。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钻、叼”。

补充拓展:

1.借助字典,明确字义。

2.对比发现,感受神奇。学习“叼”字,归纳口字旁的字多与嘴巴的动作有关。观察发现“圈”“钻”“叼”三个生字共同点。

3.送字回文,明确原因。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读准“街坊”,理解词义。2.朗读指导,体会着急。

3.朗读指导,体会“不以为然”。4.朗读对话,总结做法。

5.书写“劝告”,纠正姿势。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梳理结果,朗读段落。

2.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学生自主读四、五自然段。找出第二次丢羊的原因、养羊人做法以及丢羊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将表格补充完整。

3.学习“后悔”,识记“悔”字。养羊人后悔了,他是怎么做的?

4.比较句子,体会“赶紧”在句子中的作用。

5.学习“从此”,明确结果。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结果怎么样呢?学习词语“从此”,理解“此”的意思。

(四)复习词语,复述故事

1.朗读字词,复习巩固。此时此刻学习了这么多的生字和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借助词语,复述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用线串联起来,就围成了羊圈。借助这些词语,再加上自己的话就可以变成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试着讲一讲?

四、联系生活,体会道理

1.观察图表,谈谈看法。养羊人的羊因为同样的原因丢了两次,但他的做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你想对养羊人说点什么呢?

2.古今对照,理解寓意。出示《战国策》原文: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联系实际,体会道理。思考生活中身边发生过的类似“亡羊补牢”的事情。

五、揭示寓言,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揭示寓言。同学们,像我们今天学习的《亡羊补牢》,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2.寻找根源,归纳总结。还记得课前老师让大家猜的这些故事吗?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出自同一本书《战国策》,都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3.激发兴趣,阅读寓言。如果你们读不懂古文,就可以到这本书中找一些相应的寓言故事读一读,看看这些故事又告訴我们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窟窿羊圈养羊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夏季养羊八注意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亡羊补牢
立体羊圈
养老窟窿如何补?
养羊宜抓好配种期饲养
农庄里的羊圈
“6个羊圈”
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