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2019-01-06康丽芳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性课堂教学

康丽芳

摘 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切实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样的课堂也更让学生喜欢与认同,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更加明显。那么,如何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呢?

一、挖掘教材意图,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教材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教师在研究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有关的,需要学生动手亲历知识过程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的重点处,设计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由于圆锥体积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自由猜想它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认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有的学生认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动手实践是检验猜想的最好方法,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小组用的是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有的小组用的是底和高都不等的圆柱与圆锥;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沙子等材料,小组动手实验,自己小组做完再与其他小组探讨发现的结论,最后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达成一致的认识,探究出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

二、把握操作时机,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教师应合理地设计操作活动,把握操作的时机,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包装1个长方体入手,逐渐增加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长方体,从而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为了保证操作的有效性,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牛奶盒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三、创设情境激趣,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低年级教师更应该创设引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状态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七巧板的认识中,教师先通过播放有关七巧板的故事,使学生对七巧板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接着模仿操作、观察发现图案的变化规律,再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操作,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运用七巧板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让人惊叹不已。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动手操作成为有效的活动。

四、合理设计活动,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固定的、完全一样的模式与要求,但随心所欲、踩西瓜皮似的滑到哪就做到哪的方法是没有效果的。有效的操作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根据内容制定形式多样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仅更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第一次上课时我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的推导方法,从而引出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换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沿着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把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的时间长,而且通过测量计算后误差大。第二次上课时在操作过程中我增加了活动的形式,不仅用平面图形圆来进行剪拼,还带来了用麻绳编织的垫子,学生用它沿着半径剪开拼成三角形,用它沿著直径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操作,让学生综合归纳出求圆面积的一般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使操作更有效、更有序。

五、发挥教师引领,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在组织学生操作时,首先应该用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的要求,让他们的动作思维有指向性。其次还要参与到学生的操作中,对于出现问题和操作错误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纠正,找出操作中的闪光点和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为,在全班予以肯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从分享中提炼出数学结论。

如教学“8加3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带领学生拿出8个苹果,放在盘子里,再拿出3个苹果放在盘子外面,提问:要把8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如何计算呢?接着问:盘子里已经有8个苹果,还要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盘10个?(再添2个)操作:把盘子外面的3个苹果分成2个和1个。最后拿起盘子外面2个放在盘内(学生说:8+2=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盘内10个与盘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一边操作一边引领学生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真正内涵,在操作中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课堂效率。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有效性课堂教学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