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政协作为地方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优势

2019-01-06李瑶

新一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界别政治协商人民政协

李瑶

摘 要:人民政协作为地方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在凝心聚力、缓解地方矛盾、最大范围的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依法有序参与地方事务治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和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应该积极扮演资政、监督、统战、民意等更多重的角色来参与地方治理,这既凸显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专门机构作用,又是切实保护和维护广大人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合法正当权益,能更好的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地方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优势,实现与地方治理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人民政协;地方治理;独特优势

“人民政协”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它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精神力量的汇聚,是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接续奋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不懈探索,承载着改革开放40年的思想结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重要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对地方治理的方式和形式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地方各级群众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政议政诉求,以便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工作任务让其在地方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更积极发挥人民政协与地方治理的契合作用。

一、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基本认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主要旨在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一)基本政治制度层面的人民政协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七十年不断地实践证明,这个基本政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庆,符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目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有序参政议政的诉求,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种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国家基本制度,使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制度体系越来越成熟。

(二)新型政党层面的人民政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同时,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社会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不断多元化,地区之间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最鲜明的特征是合作共赢,国家治理必须尊重和包容这些多样化的差异,重视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重视各个政党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协调政党关系、汇聚各方力量中重要作用。

(三)治国理政层面上的人民政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将协商民主明确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这对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二、地方治理的涵义、特征及内在联系

(一)地方治理的涵义

是指在国家整体制度的框架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商合作,共同维护辖区公共秩序,满足辖区成员总体利益需要而共同对辖区内各种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各项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二)地方治理的特征

地区治理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关系复杂性、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参与主体的学习性、治理的地方性等鲜明特征。

(三)人民政协与地方治理的内在联系

人民政协作为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治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契合性,鲜明体现出地方治理的特征。

首先,人民政协体现出地方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广大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评议、监督、表达是地方治理主体多元性的表现。而人民政协恰恰是一个充分尊重公民知情权、协商权、参政权、监督权的平台,是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重要渠道,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和社会、公民之间的合作治理关系。

其次,人民政协对地方治理的复杂性特征更具有包容性和代表性。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民政协充分发挥着它政治上的包容性和组织上的代表性的独特优势,吸纳更广泛的代表人物参与到政协组织中来。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的社会群体、社会各界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各行各业的爱国人士都积极参与人民政协的组织中,充分体现出人民政协对于地方治理的包容性,也让人民政协在地方治理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对地方治理的现代化起到了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人民政协更能体现地方治理的的有序参与性。人民政协既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所以没有特殊的利益,地位超然,更能公平、公正、客观的去看待、研究、分析社会各类信息和问题,向地方政府提出更多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进地方政府能够更加科学、民主、依法的去实现现代化的执政目标。

最后,人民政协体现出地方治理的目标公共性。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是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和实现渠道。因此,它必须充分发挥它包容社会、联系广泛、人才聚集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充分调查研究带有前瞻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社会问题,倾听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真实利益诉求,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议案和意见,充分保证地方治理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得以实现。

三、人民政协在地方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一)人民政协具有凝心聚力的独特性质优势

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的性质决定了在地方治理中,它能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的独特优势,是党和政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人民政协能够把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劳动者和爱国者统一起来,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战线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能够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过程,人民政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正是因為人民政协将中国社会各政党、各民族、各阶层团结起来形成团结统一的爱国联盟,才能将全国人民的思想、社会各界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智慧全部聚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心聚力的独特优势。

(二)人民政协具有界别组织的独特优势

界别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是人民政协有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结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客观要求人民政协要深入研究发挥界别作用的相关问题,积极探索健全完善界别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人民政协的界别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划分形式,也是政协会议的组织形式,反映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各个组成部分。其设置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调整和完善的。

首先,界别制度设计体现了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的有机统一。人民政协设立界别,并由界别组成,而不是按区域构成;政协委员作为各界别的代表,经协商产生,而不是选举产生;政协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非中共委员在数量上占多数;政协体现协商民主,而不是票决民主,通过界别协商的形式,将各方愿望、要求统筹协调起来,能最大限度形成共识。这种优势能够及时化解地方隔阂,协调地方各级关系,更好的促进地方治理的民主化进程。

其次,界别设置调整体现了政治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政协界别的每一次调整变化,都是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发展要求,适应不同时期我国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调整变化。这种调整能更好的解决地方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的进步。

最后,界别委员构成体现了突出界别特色与彰显广泛代表性的有机统一。政协界别有组织界别,包括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还有领域界别,涵盖各行业、各方面,基本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这些委员往往专业好、能力强、素养高,关心社会,具有对复杂社会事务分析认知的能力,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够提供很好的智力和知识支持,更好的献言献策,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出现的复杂社会难题。

(三)人民政协具有民主协商的功能优势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协商因其性质,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优势、平台优势和能力优势上。

专业优势主要是指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相联系,协商制度和组织体系健全。协商形式载体多层多样,有全体会议、常委会议(资政会)、主席会议等严格规范的会议协商形式;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双月协商等经常性协商平台;有视察调研、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等灵活便捷的协商形式。协商文化和传统深厚,以议题为纽带,广大政协委员求同存异、畅所欲言、汇聚众智,积极为党委政府建言献计。

参考文献:

[1]廖振民.人民政协与地方治理的契合探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4):23-27

[2]张明哲.天津市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改进措施.[D].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师范大学.2015

[3]何维.对健全完善政协界别发挥作用工作机制的建议.人民政协报.2019

[4]鲍莎莎.充分发挥人民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宣城市宣州区政协

猜你喜欢

界别政治协商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界别有这些变化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北京市政协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市政协首次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