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窗打开,让阳光照进来

2019-01-06吕辉

新一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进步鼓励自闭症

吕辉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浩同学喜欢看《海绵宝宝》入手,激发其兴趣,老师加以鼓励,使小浩同学感到“我能行”,深化其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和班主任配合,用班集体的力量感化他。深化了小浩同学的内心动力,充分调动了小浩的学习积极性,打开了他的心灵之窗,让阳光照进来。

关键词:自闭症;封闭;兴趣;集体;鼓励;进步

一、案例背景

小浩,男孩,14岁,三岁时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妹妹,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照管他。他总是静静地呆坐在位子上,很少走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总是不能进入听课状态,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常规指令,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帮他完成;他很少讲话,平时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

二、案例分析

(一)实践目标

我们知道,自闭症儿童封闭自己。可是我们想让孩子们获得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的人的爱,让他们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不再孤独,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配合,争取让小浩同学在课堂上能配合老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二)实践方法

针对小浩同学的特点,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播放一些他感兴趣的动画片,从兴趣出发,培养他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抓住机会多鼓励、表扬,发动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能跟着学。

三、实践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要引起其注意,必须先从其兴趣出发,引起他的无意注意,然后将他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服从教师的言语指令。为了培养他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我首先要找到能吸引他注意力的方法。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我知道了他喜欢看《海绵宝宝》,果然每当屏幕上出现海绵宝宝,他总是很专注,于是我见缝插针地引导他说:“老师教你播放好不好?”他很高兴的说“好”,我接着说,:“你坐好,学着跟我一起做”……没想到,他很听话,也很配合,虽然,一节课完成不了既定的目标,但我很开心,至少是个不错的开始。从那以后,他慢慢地开始喜欢上我的课了,在课堂上总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神情专注地听指令并给予简单的配合,有时我会故意设置“障碍”,寻求他的帮助,他总能帮助我顺利解决。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总会露出开心地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慢慢地,我发现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能注意听课了。兴趣提高了,接着我就大力在班级中表扬他,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觉得“我能行”。老师的每一个表扬、每一次鼓励对孩子来说都意义非凡。为了逐步巩固小浩自信心,我不放过他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努力去挖掘、放大他的优点,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你真行!”“你真棒”“你好厉害啊”……不断强化和深化他的自信心和“我能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我也知道单凭他个人的努力、老师的关注还是不够的,同龄人的关爱与帮助更能让他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一分子,更能有自信。所以我和班主任商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客观环境,鼓励引导大家一起来帮助、 关心他。所幸的是小浩同学所在的班级市我校优秀班集体,班主任也是一位爱孩子,爱特教事业,责任心特别强的老师,听了我的建议后,表示坚决支持,不久就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小浩同学你真棒!”主题班会,会上班主任和我都肯定了小浩同学近期的进步,同学们也纷纷发言,肯定了小浩在方方面面的出色表现,小浩同学也很激动,表示要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活动很成功,主题班会以后,同学们都向小浩同学伸出了援助的小手,帮助他解读游戏规则,如何进行游戏等等,在共同集体活动和小组游戏中,用集体的热情去感染他,充分地調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四、效果和反思

现在的小浩,特别爱上信息技术课,愿意和我对视,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可以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能完成简单的打字,开、关电脑,搜索《海绵宝宝》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我们的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自闭症儿童,更为特殊,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深深地懂得:老师的任何关注和爱护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就是要用特殊的爱去温暖他们,让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斑斓的世界,愿我们的爱,能让他们把孤独、封闭的心灵之窗打开,让灿烂绚丽、温暖的阳光洒满整个心灵。

猜你喜欢

进步鼓励自闭症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鼓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