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2019-01-06廉明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传承博物馆

廉明琪

摘 要:当前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博物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进行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机构,不仅要收藏历史文化遗产和信息,还要负责把这些信息具象化,传递到人们脑海中,使传统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博物馆的教育、收藏、研究、展示四大职能为此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博物馆;积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能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迄今为止,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以及大量的传统节日等。

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故运城地区蕴含丰富的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等传统文化因素。但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容乐观。近代以来,被西方武力压迫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渐渐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糟粕,只有西方的先进文明才能救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因素被放弃,电影、交际舞、西服、西式餐饮、节日等,随着西方思想的渗透,逐渐成为人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戏剧、茶道、傳统节日、汉式服装等本应流淌在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越来越淡薄。当前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博物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进行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机构,不仅要收藏历史文化遗产和信息,还要负责把这些信息具象化,传递到人们脑海中,使传统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博物馆的教育、收藏、研究、展示四大职能为此服务。

1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推动

自1905年张謇先生建立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起,博物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被引进。至今为止,大多现代博物馆都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成了学校以外的另一个重要课堂。运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总是和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息息相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有相应的传统活动开展,或制作风筝,或投壶,或写对联,或印制木版年画,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与活力。

运城自古以来就是人才的渊薮,各大家族人才辈出。裴、薛、柳三大家族,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以“忠义”著称的关羽,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还有无数在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都是值得后世铭记和学习的。为此,运城博物馆定期针对运城地区的名人、名胜、著名历史事件组织历史小课堂,为中小学学生讲述历史。

利用运城悠久的历史资源和丰厚的文物资源,运城博物馆还会定期举办学术公益讲座,邀请省内外著名学者,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带来学术大餐。2019年,运城博物馆已推出了6场讲座,听众的反响热烈。

受工作、学习、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到博物馆参观,所以我们定期更新制作展览版面,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将博物馆开到观众身边,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历史,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运城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很多对历史、对博物馆感兴趣的观众慕名前来,希望能够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跟观众分享自己的博物馆所得。目前我馆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已培训上岗上百人,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节假日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陈列展览在社会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一面窗户,观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历史,感悟当前。运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分10个展厅,6个历史专题展厅和4个建设成就专题展厅中的展品有运城地区各个历史阶段重要遗存和遗物,还有大批流传已久的特色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戏剧都罗列其中,让观众尽可能多地看到本地的历史和特色文化。但由于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太多,各个部分点到即止,篇幅有限,这是大多数现代综合博物馆都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临时展览、数字化展览、多媒体互动设备等手段来补充。临时展览的灵活性和专题性很好地弥补了基本陈列的不易更新、内容浅谈、主题固定化、灵活性弱、投入资金大的缺陷。例如,运城博物馆2016年举办的“古河东·考古进行时”临时展览、“山河相依·窑火相应——晋陕豫冀宋辽金元陶瓷特展”和“齐家治国·传承致远——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展览等临时展览的举办,让观众们对运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

由于展览空间的限制,大多数博物馆并不能将所有的藏品一一展示,导致众多的藏品埋没于库中,观众无缘一见。为此,众多博物馆利用网络将展览和库房中的藏品一一进行数字化存档,制作数字化展览,放于官网,便于观众随时随地观赏,让那些不便来博物馆观看展览的观众也能一睹藏品的风采。

展览中的藏品各有特色,但受展示空间限制,并不能将所有相关信息陈列于文版图板之上,大篇幅的文字描述也会造成观众接收信息缓慢。所以现代博物馆在展示重要文物或者遗址时,会辅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制作比较直观的视频或图片程序,供观众学习。这种手段便利又直观,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

3 收藏和研究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

作为博物馆的“心脏”和“灵魂”,收藏和研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民间有大量的古代文物随着历史的变迁流落四方,更有大批的精品文物被用于交换利益,所以文物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不管是展览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有文物本身和研究作为支撑。文物信息的研究也属于文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更多的博物馆同行和观众通过文物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原貌,引起人们共有的历史认同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 地域引起的传统文化差异——河东戏曲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拥有众多特色各异的地域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的变迁也是日新月异,衍生出更多的传统文化,无疑增加了传承方面的难度。在此以河东戏曲文化为例。我国古代戏剧从萌芽、演变到成熟经历了漫长阶段,期间经历数次战火,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尤其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大量郡县陷入战火。而河东地区处于战乱大后方,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戏剧发展较快,金元时期戏剧演出频繁,又有明清时期梆子戏的兴盛,故今河东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戏曲文物,更有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时演出戏剧的风俗。是以运城地区大多县市乡村都有戏台、舞台甚至乐楼等建筑。但是古代的河东不仅仅指运城地区,还有相邻的侯马和临汾等地区,所以在研究河东戏曲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单单只研究一个地区。同时临汾、运城、侯马三个地区受地域的相邻程度也各有不同的戏曲文化,故在研究时也应该表达清楚。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普及,人们的目光移向了电视剧、流行歌舞,戏剧逐渐没落,乡村戏台也被荒废。日前,笔者与同事一起收集运城现存戏曲文物资料,辗转运城各县、市、乡镇调查古代戏台现状,所到古戏台约50处,除去被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少量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较好,其余大量古代戏台或者已荒废颓败,草木丛生,建筑摇摇欲坠,或者被重修以后,历史痕迹完全消失,题记、匾额、楹联不复存在,或者直接拆除重修为当代戏台建筑。附着在戏台建筑上的戏曲文化渐行渐远,“戏曲”二字也只成为年轻人印象中的一个浅显的印象,一个传统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戏曲文化和戏曲文物感到陌生,戏曲中包含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

因此,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更应该积极行动,收集文物和信息,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展览和社会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愿意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现在拥有新的生命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宋向光.中国博物馆,2015(1).

[2]宋伯胤.博物館: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蔡元培的博物馆观[J].东南文化,2010(6).

[3]金艳.张謇博物馆思想中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意识[J].中国博物馆,2006(4).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传承博物馆
博物馆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浅谈雾霾与经济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