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姆雷特》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对悲剧形成的影响

2019-01-06李念章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哈姆雷特

李念章

【摘 要】《哈姆雷特》中,悲剧的形成与俄狄浦斯情节密不可分。母亲形象的缺失,以及奥菲莉亚的双重身份,让哈姆雷特的复仇具有了多重意义,间接导致了其性格悲剧。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节;父子关系;性格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223-01

我们往往将悲剧的原因归咎于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其实,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通常是母亲形象的缺失导致了悲剧形成。例如,麦克白夫人并无儿女;戴斯德蒙娜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位;李尔王父权管教下母性的缺失。俄狄浦斯情节为莎士比亚笔下悲剧的发生做了充分铺垫,在《哈姆雷特》中,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一、母亲形象的缺失

乔特鲁德身为哈姆雷特的生母,没有起到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与其说哈姆雷特为死去的父亲报仇,不如说他是在争夺母亲的归属权。

弗洛伊德认为母亲的缺位,容易使孩子形成懦弱忧郁的性格。哈姆雷特由此成长,显示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一方面他聪明伶俐,策划“捕鼠机”来测试叔父的反应,从而认定杀害父亲的真凶;一方面他多愁善感,做事犹豫,错过了绝佳复仇时机。哈姆雷特自身的两种气质,让他对女人又爱又恨,他爱奥菲莉亚,却又在言语上百般羞辱她。

二、奥菲莉亚的双重形象

德国邵斌纳剧院版的《哈姆雷特》,用一人分饰双角的形式,来表现了奥菲莉亚的双重形象。导演的精心设计是对奥菲莉亚形象的精神分析学解构——哈姆雷特恋母情结的客观映射。

一定程度上,奥菲莉亚作为乔特鲁德的替代品存在着,她的双重身份是哈姆雷特延宕性格的一个重要体现。哈姆雷特憎恶自己内心的女性特质,将驱除自己内心“女人”的行动,外化为对奥菲莉亚爱情的驱逐。奥菲莉亚的意外死亡,让哈姆雷特摆脱了其在奥菲莉亚和乔特鲁德之间选择的犹豫,之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单纯的对母亲的争夺和“报仇”之中。哈姆雷特先前对奥菲莉亚忽冷忽热,以及在奥菲莉亚死亡后表现出来的果断,正是“俄狄浦斯情节”缠绕在其性格上的印证。

三、俄狄浦斯情节下的父子关系

(一)父子关系

叔本华说:“父亲在孩子身上总能发现他内在的自我。”同样,作为孩子的哈姆雷特也能从父亲身上发现内在的自我,只不过这样的转变要依托一个渐变的过程。哈姆雷特从因为父亲的死亡而伤悲,转变到因为母亲的不贞而愤怒,便是这样一个与父亲精神达到统一的过程。随着父亲的死去,原本与父亲的冲突转变为与母亲的冲突,父子之间的冲突开始缓解甚至于消除,哈姆雷特开始从精神上认同先王。最终的复仇不仅仅是父亲意志的继承,也是哈姆雷特自身夺回母爱的目标实现,因此,哈姆雷特的复仇具有双重意义。

(二)复仇的双重含义

哈姆雷特复仇的双重含义在于父子關系的双重性。哈姆雷特与父亲的关系极为复杂,是故,他的复仇一方面是为父报仇,一方面是为母报仇。哈姆雷特表面上将为母报仇包含在为父报仇之中,称他的行为是在挽回母亲的贞洁,维护父亲的声誉和权力,实则,哈姆雷特已经成为死去父亲意志的化身,他替父亲报仇和行使权力的时候,也是在为自己报仇和行使权力。

哈姆雷特:王后怎么啦?

国王: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后: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雷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虽没能正式找回母爱,但在一定程度上,乔特鲁德的幡然醒悟已经让哈姆雷特达成了目的。摆脱了“恋母情结”的牵制,他的复仇变得直接和单纯:

哈姆雷特: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众人:反了!反了!

国王: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

哈姆雷特: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

(国王死。)

乔特鲁德的死与克劳迪斯的死在剧本上只有两句话的间隙。其实哈姆雷特早就能一剑刺死克劳迪斯,正是因为克劳迪斯败露,致使母亲这一复仇意义的失效,哈姆雷特才能抛弃一味的延宕和犹豫。如果他的复仇自始至终是单纯的,那么克劳迪斯早在祷告时便会被哈姆雷特“暗杀”,而不是当众遇刺。

乔特鲁德死后,哈姆雷特的截然转变,是他复仇具有双重意义的极大证明。这位忧郁的王子,在复仇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俄狄浦斯情节”的羁绊,母亲的死去让他摒除了这种羁绊,在果断复仇的那一刻,哈姆雷特的理性终于战胜了感性,他驱除了心中的“女性气质”,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君王,并最终像一个战士一样死去。

四、结语

“俄狄浦斯情节”式的解读是性格层面的解读,是从人的行为的根本指导——性格,来看待悲剧的发生与发展,但这种解读常常会有失偏颇。因为境遇影响性格还是性格影响境遇,至今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在此,我们仅为《哈姆雷特》悲剧的解读,提供一种精神分析学层面的方法。正是由于解读的多义性,《哈姆雷特》才会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里流传千古,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徐燕.乔特鲁德:一个悲剧性人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8.

[3]聂珍钊.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J].学习与探索,2006,(5).

[4]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王玉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母亲”形象的缺失与人物身份建构之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哈姆雷特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电影《一念无明》的本土诉说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