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学策略,构建数学趣味课堂
2019-01-06胡金贵
胡金贵
【摘要】小学时期作为探究数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使小学生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乐学数学,成为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的风向标.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形象抽象逻辑的过渡时期,开启学生思维的数学殿堂之门须要“趣”这把钥匙.教师应该善用教学策略,将趣味感知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乐学善思,是“教”与“学”相得益彰的人性化方法.
【关键词】教学智慧;趣味性;数学课堂;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求知的习惯和欲望.生动而富有挑战的数学课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探究环境,才是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1]教师只有合理运用教学机制,创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满怀希望、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笔者根据“北师大版(2013年新编)数学”的教材,预设出一些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巧设境
小学生年龄段特点决定其对新事物特别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课堂导情境导入的效果将极大地引领着后面的教学过程,倘若在课堂上利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情境图的“新、奇、特”,巧设情境导入,一则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二则能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三则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因此,课堂开始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下功夫,理所当然收到学生的青睐.如果要做到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需要避免教条形式,善于挖掘教材,从不同维度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探究乐趣.
二、勤动手
小学数学部分知识较为抽象.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意识,提升学生的亲身实践能力,让他们不断地在具体实践的氛围中,不同感官同时参与探究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将事半功倍.
例如,我们在教学北师大版(2013年新编)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认识图形”一课时,这节课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在学习中都感到了乐趣.在探究立体图形滚动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个立体图形从斜面上同时滑下,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清晰地判断出球滚得最快,长方体、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需要用侧面才能滚动.同时,教师灵活指引学生在实际摸、推、滚的过程中,用所得的感知经验组织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看法,但在学生的意识中“球是圆的”所以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是平的”所以不滚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乐趣.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怀着快乐的心情学到了知识,激起了学生的体验兴趣,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特征获得了清晰深刻的表象.
三、讲故事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们,特别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转移,采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来碰撞学生的脑细胞,激起数学思维的火花.笔者尝试把数学教材中的有些新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在情趣中理解故事,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其中的奥秘,达成探究数学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北师大版(2013年新编)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家园”这一课里,主要学习基数“几个”和序数“第几”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们讲了个故事:话说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途中,猪八戒胃口十分好.一日,四人来到一家早餐店买烧饼,猪八戒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但是还是没有吃过瘾,一直吃了5个烧饼,他才觉得吃饱了.他拍了拍肚皮,叹了一口气说:“哎,要知道吃第5个能饱,先吃第5个该多好啊!”此时,笔者见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顺势跟学生说:“猪八戒讲的对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便开始开心地交流起来,后来,一名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对,猪八戒虽然吃了5个烧饼才够,如果只吃第5个,他还是只吃了一个烧饼,所以笔者认为不对.”笔者随即板书“第几”.在几名学生交流之中,轻而易举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思维碰撞中深刻认识了其中的联系与区别.通俗易懂的故事自然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
四、做游戏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观察到有的学生在学习一些较难的知识时,对知识点懵懂不堪,少数学生甚至一脸枉然,一节课结束后有的学生收获甚微.笔者在课后反思中发现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恰到好处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2]
笔者记得在二年级时,有一次习题课中,笔者呈现了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一口井深9米,一只青蛙白天爬上2米,晚上下滑1米,问青蛙几天能爬出这口井?”刚开始时,学生一脸茫然,有的乱猜不知道该如何分析问题,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于是笔者只好直接在黑板上验算了这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案,但是在学生反馈交流中,笔者意识到好多学生仍然似懂非懂.后来,几经琢磨,笔者打算就在教室的讲台上模拟画了一口井,然后从井底开始标上对应的米数,当场请学生亲自上台做这个青蛙跳井的游戏.当“青蛙”每爬“一天”后,其他学生都做好记录,当“青蛙”爬到第8天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场和思考与同伴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异口同声,道出问题解决的答案.笔者接着顺势进行了教学拓展,改了几个数字,学生也在游戏中快速得出正确的答案.有趣的游戏辅助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求知的兴趣更加浓厚,并且还能从玩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往往比较棘手的教学难点在学生们亲身参与的游戏中出破了.
下课铃响了,学生还在起劲地跳着,笔者没有惊动这帮学兴正浓的学生们,悄悄地离开了教室.通过利用游戏辅助教学,让笔者找到了一条化难为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编儿歌
儿歌是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读起来很有趣,深受学生的青睐.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编写有趣的数学儿歌,把数学知识蕴含其中.学生在边唱边学中既享受到了儿歌的趣味,又能从中学到知识,并能体验到探求新知的欲望,可谓是一举几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北师大版(2013年新编)一年级上册“动物乐园”中,认识“=”“<”“>”,笔者在网上搜集到一首趣味歌谣:“等于号像小桥,两边相等来过桥.大嘴朝前大于号,小嘴朝前小于号,大口对着大数笑,小口向着小数瞧.”[3]这首儿歌紧扣“=”“<”“>”三个符号的特征,巧妙形象地呈现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朗诵中很快理解了符號的运用,记忆的效果很显著.
又如,北师大版(2013年新编)一年级上册“小鸡吃食”这一节中,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并理解“10的组成”,这是后期学生进行进位加减法和深层次计算的基础,所以必须使学生快捷灵活记忆.于是,笔者试着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笑哈哈,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部有.”在教学之余,教师将这首歌谣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记忆掌握,一天下来,很多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并记住了“10的组成”,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整合课堂因素,教师善用教学智慧,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数学重复枯燥的训练形式……在导入环节巧设情境,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动手实践,在难点之处让学生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运用丰富的教学素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创设生动有趣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调动学生的情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更加乐意去探究知识,从而获得“知、情、意、行”等各个纬度的均衡久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3.
[3]贾淑华.如何增加小学数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J].学苑教育,2013(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