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是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根基

2019-01-06罗佳

现代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缺失播音主持文化

罗佳

摘  要:在对当今中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介绍基础上,分析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文化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广义备稿缺乏文化储备、狭义备稿缺乏对作者、创作背景的深入探索以及字词语音训练过程中缺乏文化浸润三个方面。文化是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根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应将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文化;缺失

“播音主持艺术”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专业。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首先提出“语文”的概念:“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质上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语”,即“听、说”的基础上,结合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要,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在传媒类学校和专业中,开设了一些口语传播的课程,但只有我国具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硕、博的全套建制。新中国成立后,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地方言差距很大,迫切需要“语同音”,因此,存在着过于强调语言的声音形式——语音标准的情况,还为此设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检测语音标准化的程度,而对于语言的内容,即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重视不够。“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语言属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内容。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在积极借鉴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实现了与这些学科的有机的融合和共同发展。虽然张颂教授、鲁景超教授、姚喜雙教授等很多专家,都提到文化对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尚未与文化形成成熟的“嫁接”,存在着广义备稿缺乏文化储备、狭义备稿缺乏文化探索、字词语音训练缺乏文化浸润的情况。

一、广义备稿缺乏文化储备

广义备稿,实际上是指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它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础,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平时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对稿件、节目的驾驭能力等,都和其素质修养有关。因此,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底和艺术修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可以说,文化积累是播音主持工作的坚实基石。我国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1](P315)这就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学识、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阅历。一般来讲,播音着重于有稿播读,主持着重于即兴口语表达。相对于主持来说,播音对语言能力要求更高,必须做到声音优美、语音准确。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充分理解、体会、感受稿件,优美、准确的声音形式才有内在的依托。

世界很多著名主持人并没有播音主持艺术的科班背景,我国也涌现出了很多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出身的优秀主持人。为什么没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背景的主持人能够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语音是形式,语意是内容,形式由内容所决定。语音标准只是进入播音主持艺术领域的基本门槛,文化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炼才能让主持人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而且能打动人心、走得更远。这些优秀的主持人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广义备稿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为他们成为优秀主持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英国著名主持人阿里斯泰尔·库克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才生,1932年,又到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在这期间,他开车横穿美国旅行,深刻了解了美国的人文地理。成名后,他曾经这样说:“那次旅行让我发现:真正的戏剧,就是美国本身。”美国著名主持人爱德华·莫罗早年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他擅长演讲和写作,热衷戏剧。在大学期间,他还被推举为全国大学生联席会主席。美国著名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迈克·华莱士也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如:白岩松、崔永元、撒贝宁等主持人,他们的本科专业都不是播音主持艺术,不过,他们都热爱阅读,都以记者为起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社会实践。他们的声音有可能不如播音员那么标准、优美,但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使得所主持的节目有内容、有思想、有含量,从而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共鸣。由此可见,充分的广义备稿是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着重于训练学生的语音发声、表达技巧等语言形式。以中国播音主持专业的龙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2013~2018级本科生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体育等;专业课则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如“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电视播音”等。可以看出,这些专业课程主要讲解发音、发声、语言表达技巧,语言在广播电视技术中的运用等,却普遍存在着缺乏文化育成的情况。虽然在基础课程中开设有“中外文学史”“艺术概论”“国学”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课时量和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如专业课。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其专业设置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基本相似。

需要指出的是,广义备稿——即文化修养的提高,很难在大学四年里完全达成,它是需要不断积累的终生学习。但作为大学专业教育,学校应该加大文化课教学、考查的力度和深度,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积累和培养,加强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融合,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底。

二、狭义备稿缺乏文化探索

狭义备稿是指播出前对某篇稿件的具体准备。有稿播音的狭义备稿可以分为“六步”,即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无稿主持的狭义备稿主要是指节目前充分了解节目的内容、宗旨、目的、流程。目前播音主持艺术课程教学讲授的狭义备稿,主要针对的是有稿播音,而无稿主持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需要根据具体节目而论,并没有一定之规。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有稿播音狭义备稿的文化探索。

有稿播音的“备稿六步”中,“划分层次”“概括主题”“明确目的”和“找出重点”都是对稿件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相对而言,“联系背景”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背景的了解越深入、细致,对稿件的理解就会越深刻,稿件播讲的效果就会越突出。在“情——气——声”三者的关系中,“感情”是根源,“气息”是桥梁,“声音”是外化。只有感情真挚、真诚,才能引发强烈的播讲愿望,进而充分调动气息,再通过声音传递出感情。而真挚、真诚的感情则是来自于对稿件背景的深入理解、深刻体验。对稿件背景了解不深、理解不透,就无法真正体味到稿件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也无法确定稿件基调,从而很难通过气息引动声音来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背景对于明确稿件目的、确定稿件基调、准确播读稿件具有决定性作用。

理解稿件背景,也就是探索稿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在那些产生时代较早、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本中尤为明显。因为这些文本时空遥远,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写作背景往往不为人所熟知。只有深入探索其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深刻体会其思想内容,进而准确、恰当、真挚地表达出来。如《文艺作品演播教程》对孟浩然《春晓》的分析:“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是以隐居终其一生的。诗人洁身自好,把感情倾注于自然景物之中,他的创作平淡自然,却情致不凡。《春晓》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担心风雨使花儿飘零,却对此无奈的心境。诗人有种惜春和爱怜之情,所叹的是春光易逝,风雨无情。”[2](P33)教材对《春晓》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孟浩然创作《春晓》的背景却远不止这些。在盛唐著名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作家。他早年隐居,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又归隐田园。《春晓》这首诗是他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所创作的。那时他还年轻,未经历人世沧桑,因此,这首诗反映出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春晓》的艺术魅力主要是在于它悠远深厚、隐秀曲折的韵味。这些历史文化背景的探索,将加深对《春晓》的理解和表达,使得《春晓》的朗读更具厚重感。再如微信公众号“郑老师的话”对《江雪》的分析。演播者簡单介绍了《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作品。其实《江雪》背后隐藏着一段巨大的政治悲剧、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与一种极度绝望的心情。柳宗元出身名门,祖上世代为官,他青年时期才华横溢、官运亨通,曾参与“永贞革新”运动。但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在永州时期,他倍感凄凉、孤独,无比悲愤、忧伤。因此,《江雪》一方面蕴含着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深入理解《江雪》的历史文化背景——柳宗元从平步青云的政治新星一下子沦落为罪孽深重的戴罪之臣——之后,语言表达才会更加饱满、更具内涵。

我们如果对稿件的历史文化背景探索不到位,播出的稿件就会缺乏深度、积淀和韵味,甚至把握不准稿件的基调,造成不应有的失误。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国文经典诵读——龙吟天下》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播读基调清新、明朗,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小石潭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所作。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才寄情于山水。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忧郁,他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文本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心情。因此,《小石潭记》的播出基调应该是深沉低落、忧伤凄苦的。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录制的《中外名篇经典诵读》,将这篇作品理解为“情诗”,朗诵时轻快、欢悦,体现的是对女伴的热烈追求和期待,显然违背了作品的本意。

如前所述,在“情——声——气”三者的关系中,感情是根源。只有播讲者心中充盈着真挚的感情,才能激发其强烈的播讲愿望,由此外化的声音才会打动受众。张颂教授特别强调“联系背景”在理解、感受稿件中的重要作用,目的就是要求播讲者了解文稿的真情并调动自己播讲的真情。但在实际教学及电台电视台一线朗读、朗诵实践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对稿件背景探索不足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字词语音训练缺乏文化浸润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一套符号系统。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它始终从属于语言。在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中,字词是最基本的符号。字音的规范性、准确性训练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大一的基础课程。如果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大二课程语言表达(包括有稿播读和即兴口语表达)比作建造“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大一的普通话语音发声训练则是最基础的“砖瓦”。只有一块块的“砖”、一片片的“瓦”足够坚实——也就是字音的基本功极为扎实,才能建起“高楼大厦”——进行熟练确切的语言表达。因此,大一字词基本功训练的目标就是字字珠玑、颗粒饱满。

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作为符号的字词,是声音和意义的有机结合体。因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对字词的基本功培养,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语言外壳,即语音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深入讲解语音所代表的字词的内容和实质。人类文化是在一代代人的积淀中创造、传承的,从而延续至今。可以说,语言记录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数千年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加强对字词历史渊源的讲解与字词词义的阐释,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字词的内涵,深入体会字词的情感,真实感受字词与文本内容的关系,而不是面对一个个空洞单调的语音符号而无动于衷,从而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同时,篇章由段落构成,段落又由字词构成,可以说,只有在字词生动形象表达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篇章的整体美。因此,要深入理解稿件,必须首先深入体会词汇的意义,并运用与词汇意义相符合的声音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及其组合,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表现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出字里行间的深厚内涵。

比如:四字词训练中的成语“炙手可热”,本义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往往用来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它来源于杜甫《丽人行》中的“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表达了诗人对杨国忠、杨玉环兄妹气势嚣张、穷奢极欲的不满,“炙手可热”一词也流传至今。在朗读“炙手可热”时,需要调动对一手遮天、飞扬跋扈的权臣的憎恨情感,同时用充足的气息、较强的咬字、较实的音色、较快的语速,将其贬义色彩表达出来,达到声音形式与情感内涵的完美结合。2005年10月,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家张颂教授在给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系2004级学生讲课时,以“白杨树”“杨柳”的朗读为例,形象地说明了声音形式和内容实质的关系。在朗读“白杨树”一词时,要通过笔直的阳平调将白杨树的挺拔、伟岸表现出来;而朗读“杨柳”一词时,则要通过“柳”的上声曲折调将杨柳轻柔飘逸、婀娜多姿的姿态展现出来。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一首失恋诗,表达了诗人对初恋施绛年的怀念。1927年,进步青年戴望舒被南京国民政府列入通缉名单,在好友施蛰存家中避难时,认识并喜欢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被施绛年婉言拒绝。后来施绛年另嫁他人,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多年之后,在“雨巷”与施绛年的一次偶遇,激起戴望舒曾经的爱恋之情,写下了这首名作。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好看视频.http://haokan.baidu.com.)和CCTV主持人杨柳都朗诵过《雨巷》(爱奇艺·教育.http://www.iqiyi.com.),但二人对原作的理解及艺术表现均迥然不同。杨柳将《雨巷》理解为一首热恋诗,而濮存昕则将其认定为一首政治诗,都不太符合戴望舒的创作初衷。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对作者及《雨巷》创作背景了解不足之外,还在于对词语理解不到位、表达不恰当。比如对“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处理。“悠长”的意思是“久远、漫长”;“寂寥”的意思是“寂寞空虚、独自一人”。濮存昕用实声、强声、短促的语音来再现,不仅无法表达出词语本身的含义,也无法有效地传达出《雨巷》的意境和情感。杨柳则通过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音色,以拉开字腹的方式,来表达“悠长”和“寂寥”,不仅符合词汇的意义本质,也有力地传达出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不过,杨柳在表达“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以及“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时,以喜悦的暖声进行再现,且用聲较高,就不太合适。

张颂教授指出,语言有“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三个层次[3](P36-49)。其中,最低的第一层次是信息交流,第二层次是思想理解,最高的第三层次是审美愉悦。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的语言达到审美愉悦的最高层次,在传递信息、阐释思想的同时,还要给受众带来美感享受、情感共鸣。所谓的语言美感享受,不仅仅是字音的清晰响亮、声音的圆润优美,还需要以语言内含的真挚感情为基础,而这种感情则是以词语意义、文本背景为支撑。只有充分积累历史文化知识、积极探索文本背景、深刻理解字词内涵,才会催生出富有历史积淀和具有文化底蕴的语言表达,从而使播音主持艺术语言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目的。

总起来看,文化是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根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在注重语音标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现在已进入信息化、数据化时代,各种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有关传统文化的网络公开课遍地开花。很多学者也运用微信、网络等方式普及文化知识,如微信公众号“美文日赏”“读书会”等。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与此相关的经典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深受观众喜爱。这些方式都可以与播音主持艺术的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罗莉.文艺作品演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颂.语言传播文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缺失播音主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