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施工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9-01-06马红侠
马红侠
[摘 要] 以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施工专业为例,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与分析,学习领域构建、教学情境设计,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建筑施工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建筑施工;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116-02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一、专业简介
我院建筑施工专业设置时间为1994年9月,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建筑施工专业是建筑工程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2届,累计毕业生数2600多人。建筑施工专业采取“工学一体”一体化授课模式,培养具备较强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规划和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建筑行业从事施工、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可在建筑施工、工程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等部门工作。毕业生遍布徐州地区及省内外建筑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就业明星,深受社会欢迎。
(一)专业群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市政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管理5个建筑类专业,其中,建筑施工专业主要为建筑行业培养一线施工管理人才,即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的实用型人才。建筑施工专业是我院建筑类专业群的核心专业,通过建筑施工专业的建设,可辐射带动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市政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发展。
(二)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专业群有从事工程施工、建筑测量、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等专兼职教师26人,其中专职教师22名,来自企业和行业的兼职教师4名;职称结构中,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名,中级职称教师10名,初级职称教师8名;学历结构中,硕士7名,其余全部为本科学历;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名牌教师2名,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5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1名,国家注册造价师1名,国家注册监理师1名,“双师素质”教师18人,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69%,基本形成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全面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实训条件
建筑工程学院现拥有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及建筑构造模型室、BIM虚拟仿真实训室、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建筑测量实训室、建筑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材料工艺室等一体化实训室,与江苏大汉建筑有限公司、沛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江苏流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徐州城达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徐州佳信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徐州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六家建筑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二、改革背景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行业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急需摆脱“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不高”“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等现状,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建筑施工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可能在实训室内完全模拟实际工作状况,所以该专业进行大面积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不采取相应措施,那我们培养的学生将会与产业脱节,越来越不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如果长期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其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建筑施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一体化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已经在电工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专业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一体化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较于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綜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一体化课改的路径逻辑
(一)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为哪些“企业群-岗位群”培养技能人才,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即客户在哪里?当然,学生是我们的直接客户,家长是我们的间接客户,企业是我们的最终客户。
建筑施工专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监理企业就业,适应施工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绘图员、造价员等岗位群的工作,胜任施工图交底、建筑材料取样、建筑施工测量、施工过程质量检查、施工过程安全检查、工程资料记录与整理、工程量计算、施工图绘制、施工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方案编制与实施等工作任务,具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组织管理和持续改进等职业素养,达到建筑施工企业要求的施工现场管理人才。
(二)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
即依靠企业实践专家(一线优秀员工代表)的工作经历,访谈一些代表性工作任务,解决“要成为上述岗位群中的一名优秀员工,需经历哪些促进个人成长的工作任务”的问题。这些优秀代表是学生成长的典范,这些工作反映了优秀员工的能力要求及成长路径。
(三)提炼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即将不同企业实践专家做过的同一类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为一类工作,成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对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并按职业生涯发展的进阶进行排序,从而明确本专业不同层级的从业人员需要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解决“培养的技能人才应该达到什么要求”的问题。如果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无法胜任,就不应该叫作本专业的从业人员了。
(四)一体化课程和学习任务转化
将第三个动作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我们院校的专业课程进行转化,将第二个动作提取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作为我们院校专业课程对应的学习任务进行转化,解决的是“将职业领域对人的要求转为人才培养领域(即学习领域)的思考”的问题,因为对业界展开充分的调研后,作为院校,主要还是要研究如何培养人才。
按照人社部第三批一体化课改试点建筑施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进度安排,已经完成一体化课程和学习任务的转化。建筑施工中级共提取《施工图交底》《建筑材料取样》《建筑施工测量》《施工过程质量检查》《施工过程安全检查》《工程资料记录与整理》《工程量计算》七门一体化课程。
(五)进行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学习任务描述
解决“该代表性工作任务是在怎样的工作情境下发生的,它的具体工作过程是怎样的,工作过程中有什么具体要求,使用什么工具、方法、标准、规范、组织方式完成这些工作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工作环节会输出怎样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如果是学生去完成的话(即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项工作任务并实现学习,还可以让他们输出怎样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等等问题。
(六)进行鱼骨图分析
解决“在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学习任务描述的基础上,如果让学生去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每一工作环节,为了让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基础的学生能够进行下去,并成功输出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成果或学习成果,应该让他们学习掌握什么专业知识或技能,并且具备怎样的非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该工作环节”等等问题。
(七)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
明确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终结性考核任务等内容,主要是给每一门课程划定一个“圈”,明确一个“纲”,如果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圈”了,把本专业所有10~20门课程的“圈”汇总起来,就形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其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其包含的所有学习任务(即代表性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可以综合分析汇总所有学习任务(即代表性工作任务)描述得出;学习内容则可以综合分析汇总所有学习任务(即代表性工作任务)的鱼骨图里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非专业能力等得出;参考性学习任务即代表性工作任务。
终结性考核任务则需要老师们根据前面的内容,思考学生完成上述参考性学习任务之后,是否真的能胜任同类工作任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达成课程目标提到的要求?需要老师们设计一个相比前面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更加综合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
(八)教学活动策划
其核心是通过一些行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工作站、企業实践基地具体开展教与学,如何具体开展工作任务以得到相应的工作成果和学习成果,是非常细化的教与学、工作过程的活动策划,包括教师该做什么、学生该怎么学、应准备怎样的资源(核心是学习所需要的材料,工作页、信息页等等,是老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或者是要求学生自己找的)、每完成一个小节点应该用怎样的评价标准开展评价,需要用多少时间”等问题,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
(九)工作页编写
解决“依托什么教、用什么支撑着学生一步一步往下学和做”的问题。
(十)信息页、课件、专业视频等资源的收集与编写
解决的是“有什么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和工作,以确保工作任务能顺利开展下去,并取得相应的工作成果或学习成果”等问题。
四、结束语
不同的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同,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就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将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融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一体化,有什么样的条件做什么样的一体化,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去模仿,不要让一种新的理念走上形式主义。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等待我们探索、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一体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把一体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古娟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施工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C].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中国会议.2014.
[3]何立志,杨树雄.中高职建筑施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协同性验证[J].经贸实践,2017(22):53-56.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