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的理论分析
2019-01-06司广峰
司广峰
[摘 要] 德国双元制作为一种域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经过本土化过程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土壤。德国双元制的移植必须经过从理论到方法、从理论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层分析,建立在本土化基础上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才可能有成效。
[关 键 词] 双元制;本土化;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44-02
德国双元制作为一种域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经过本土化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土壤,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创新、吸纳、重构,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创设有利于域外思想、观念、方法、模式在本土生长的环境,促进理论在本土的有效实施,成为促进社会实践的积极因素。
一、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不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看来,“同化”和“顺应”是两个重要的心理过程,通过同化,学生把外在环境提供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通过顺应,利用外在因素改造与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样,学生的学习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的,从而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创造或再创造,对知识的学习或理解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习者的重新建构。这种知识观就决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顺应与同化”两种方式自己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积极的建构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基本环节体现了“知识准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索、小组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价”的基本教学思路;抛锚式”教学模式同样也由五个环节组成,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无论是“支架式”或“抛锚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这种理论实质恰恰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重视实践操作而不是知识目标的达成,这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具有深刻意义,职业教育是技能学习,是创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活动,这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职业教育中最突出、最有效的形式是以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教学,这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二、从理论到方法的分析
一定的理论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种背景包括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社会需求、政治基础等,这些要素是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本土化形式包括理论的移植和理论的嫁接两种基本形式。所谓理论的移植,就是以原生态的方式把域外基本理论、理念、模式与方法进行照抄照搬,直接移植到新的土壤中进行培植,使其成活与生长。所谓理论的嫁接,就是通过改变条件,创设环境,使本来不能在新环境生存的观念、理论、模式与方法能够在别的地域环境中存活。但是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理论架构、观念重组和条件再造是实施本土化的基本方法。
(一)理论架构
在社会工作理论之中,社会工作评估是实施本土化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一种理论的移植和嫁接,首先要进行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状况最终决定理论本土化的实施状况。有人从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建构,并认为理论建构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础,注重用本土化的视角对国外理论进行分析改造,使之适应我国的国情;实践是推进本土化的职业活动基础,中国的实践环境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载体,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目的就是改造我们的实践;国家政策是推进社会工作实施的大环境,国家制度不同,社会工作理论实施就会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所以理论架构是实现本土化的基础,没有理论建构,社会工作理论的实施便成了空中楼阁。
理论架构涉及多方面的要素,一般包括政治體制、地域要素、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这些因素是社会理论本土化理论架构的基础要素(如下图)。同时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复杂、触角交错、互为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个要素包括许多子要素,如政治体制就包括社会制度、政治形式、社会管理机制等。就双元制实施的政治体制来看,中德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区别,对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施就需要了解政治体制的影响。
(二)观念重组
在理解观念重组之前必须了解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观念重组的上位要素,也就是说,没有组织变革就没有观念重组。组织变革是在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对组织的内在各种要素进行创新的过程,组织要素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权利义务、内在关系、建设机制以及组织内部的个体特征、观念行为、合作沟通等各要素。随着实践活动的需要,这些要素都需要变革。
而观念重组就是对组织的各种要素按照实施本土化的要求,对构成组织的各种要素进行重组的过程。观念重组涉及很多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建构,如运行策略、实施方法、利益分配、责任重新划分、理念重新建构等。这些组织要素或观念本来在原组织中就存在,但是这些要素不适应新的实践要求,不符合观念实施的要求,就需要对原有要素重新组合,打破原来的组织结构,以生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组合,改进实践活动,构建新的实践模式和实施规则。
(三)条件再造
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异,外域理论、观念或实践模式等在本土的实施总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甚至不能生存,但是外域理论的先进性和对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促使我们必须强化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推进理论实践本土化的实施。在本土实施的过程中,注定因实施条件的缺失而受阻,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本土化就需要创造条件,架设理论本土化的基本要素,促进外域理论在本土的实施。这里的条件与再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再造:配置实施与域外理论相一致的思想观念;方法再造:为促进外域理论本土化的实施,按照理论要求,结合本土工作与学习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和实施策略;环境再造:一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依存作用。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的是实践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实施环境等,通过环境的创设,促进实施环境与理论生存环境的求同。
三、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
我们对建构主义进行表征和操作程序具体化,体现出实践层面的操作模式和基本规范,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思考最主要体现在操作层面上的规范建设,在本土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实施的环境
宏观层面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增强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机制;微观层面,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创新教学环境,力争教学环境符合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环境条件要求。
(二)重视实践操作模式构建
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本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想,重视实践操作,追求教、学、做合一,实施适应能力培养的场景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法。当前,建立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基础上的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推崇。作为一种理论,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基础,以任务解决为主要形式,以完成任务的质量为评判标准。这种方式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学生技能的形成模式,重视课堂实践操作的作用,强化操作练习和实践探索对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的作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工作岗位,突出工作导向,营造与企业生产相似的工作情景;其次,对照工作标准设计工作任务,让学生养成标准意识和规范意识;再次,重视问题解决和小組协作学习,突出团队合作意识;最后重视成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余存龙.组织变革与观念重组的实现途径:兼论组织成员与组织变革的关系[J].商业时代,2010(27).
[2]赵学瑶,卢双盈.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心用的再思考(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3]吴海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设计[J].时代教育,2014(23).
[4]温盛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中国城市经济,2010(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