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培智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2019-01-06廖健华
廖健华
[摘 要]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却往往以说教为主,收效甚微。要改变德育现状,必须让德育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情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过程,帮助中职智障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自食其力的劳动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中职培智学校;德育活动;体验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08-02
所谓体验式德育是指让学生融入实践中,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与准则糅合到生活行为或社会行为之中,亲身去经历、感受,并最终内化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如何实施适合而有效的德育是学校一直深入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多年来,学校秉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以“体验式”德育活动为模式,摒弃“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把德育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实施活动德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中职培智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中职培智学校在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中职培智学校针对的群体为智障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在智力方面与常人有所不同,但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性格及思想认知均不相同。为此,在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智障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德育基础,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從而促进所有智障学生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验式德育教育时,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对体验式德育活动方案进行科学制订。
(二)理实一体化原则
中职培智学校的德育是一项培养智障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德育活动的开展中要有目的、有计划,这是确保德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德才兼备是当前社会评定人才的一个标准,虽然智障学生的智力不及常人,但他们的道德品质却并不逊色于常人。故此学校在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循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到一起,并使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锻炼相结合,借助德育活动,培养智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导向性原则
对智障学生而言,他们对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并不十分明确,为了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中职培智学校在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开展中,要遵循导向性原则,使德育教育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让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使导向性原则在体验式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校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制订德育目标,将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到一起,为智障学生指明学习和人生的方向。
(四)连贯性原则
自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德育便已经存在,其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从狭义的角度讲,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政治觉悟随之提高。中职培智学校在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时,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律,对各种能够影响学生的要素进行整合,增强彼此的联系,确保前后的连贯性,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持续发展。
(五)结合性原则
中职培智学校在对智障学生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提出严格的要求,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为使结合性原则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学校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他们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其合理性的要求,提高德育活动的开展成效。
二、中职培智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方式
(一)模拟情境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模拟角色法”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角地位,提高 ①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2017年度规划课题“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2017YQJK1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积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验,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表演场景,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如在家政课里“超市购物”“菜市场买菜”等教学中,教师利用模拟功能室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扮演,了解这些场所、设施的规范和功能,懂得怎样去适应和运用,学习购物的人际沟通和基本礼仪;又如职业生活课的“如何应聘”一课中,设置“公司面试的现场”,让学生在面试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自己,学会着装礼仪、介绍礼仪、答问技巧等职场技能。开展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表演或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或行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增进自我认识,形成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社会沟通与交往等综合的能力。
(二)家庭服务体验,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家庭是社会的组合元素,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苦和懂得感恩的快乐,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在班级中开展“班级小管家”活动,让学生“人人有职责,人人有活干”,每班都设置了节能小管家、物品小管家、卫生小管家、安全小管家等岗位,在各种的岗位模拟实践中,学生不但学会家庭生活的常识和生活技能,还从中体验到父母为了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进而培养他们孝亲敬长的品德。同时,结合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学校积极开展“家庭服务日活动”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如家政服务专业的学生帮父母做家居的清洁、洗衣服等家务;面点制作专业的学生为父母做一份香甜的爱心蛋糕等;种养专业的学生把自己做种植的青菜、青瓜带回家,为父母亲人炒上一碟菜,煮上一顿饭;客房服务专业的学生为父母铺床叠被等。这样的体验常常可以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当父母品味他们的劳动成果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成功与感恩的快乐。
(三)职业岗位体验,让学生体会工作艰辛
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操作性,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职业岗位见习和实习巩固智障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因此,学校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开展“保安员”“客房服务员”“售货员”“保洁员”“烘焙师”“厨工”等职业岗位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强化职业素养意识的养成。同时,我校还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辟一个“多多”种植实践园地,通过种植常见花卉、青菜、番薯、豆角等农作物,让智障学生在翻土、洒水、播种、施肥、除草、杀虫、搭棚等一个个的劳动环节中,体验播种、栽培、收获过程中的辛劳和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种植花卉、农作物的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社会实践体验,让学生懂得回报社会
德育的存在根源于生活,德育的目的服务于生活,进行德育显然不能脱离生活、坐而论道。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让学生改变生活、让生活影响学生。因此,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带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自觉转化为家乡做贡献的实际行为。如开展“爱护环境,做文明使者”活动,组织学生到在东城大道、东莞人民公园、地铁站等地方进行清洁活动,劝阻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为东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力;开展“交通文明岗”活动,在学校门前的交通路口做交通秩序引导员,帮助交警叔叔一起维护交通秩序,引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开展“做一个快乐的志愿者”活动,到社会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帮困助残,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五)网络科技体验,让学生接轨现代科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德育教育的形式,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利用现代科技媒体、数字化校园,构建网络化德育体系,拓展了学生和谐发展的空间。如教师通过“微课掌上通”、微博分享、微信和QQ等方式与学生网络聊天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甚至可以把一些德育案例、社会热点新闻、安全教育微视频等信息分享到学生QQ群和微信群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他们自己的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除了学习电脑Office系统的基本技能之外,教师还教会学生使用酷狗音乐、PPTV网络电视、淘宝购物和网络游戏等软件,学会网上看电影、欣赏音乐、网上购物和使用共享单车等技能,让学生也能享受现代科技的好处,也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文艺生活之美,提升生活质量,提高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
三、结语
在实施体验式主题德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领悟德育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劳动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淼.“体验式”活动德育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杂志,2016(9).
[2]吴丹英.“无痕德育”: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理想境界[J].浙江教育科学,2007(2).
[3]李然.培智学校德育的评价方法[J].吉林教育,2015(Z1):112.
[4]蒲蔚芳.培智學校有效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