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众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9-01-06陈洁王恩亮张少华刘恩华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型社团高职

陈洁 王恩亮 张少华 刘恩华

[摘           要]  分析当前高职科技型社团管理与建设特点,指出管理部门重管理、轻建设,导致社团规模小、组织松散、缺少凝聚力、缺少资源保障的现状,根本原因是管理制度的不科学、不完善。科技型社团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欲成为培养应用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阵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提供师资、资金、优质生源保障,建设专业创新工作室,为科技型社团提供资源保障。

[关    键   词]  科技型社团;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81-03

继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中国开启了众创时代,2017年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根据《意见》相关规定,要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除了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创业者外,真正地实现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潜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承担这一责任义不容辞。

高职院校目前的生源质量处于历史低谷,以江苏省为例,在近十几年的生源持续减少、“高招”依然维持原有数量情况下,调查结果显示:在“能准确把握上课所听内容要点”的学生只有17.56%,认为“勉强跟上老师节奏”的占41.78%,还有35.78%和4.89%的学生表示“听课注意力难以持久”和“无法理解上课内容”。相当多数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持久,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1]

针对上述生源质量,单凭课堂教学,欲培养出具有创新潜力的技能型人才不太现实。把科技型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既是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上述需求,科技型社团的管理与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职科技型社团管理与建设特点

(一)重管理、轻建设

在高职教育中,默认的教育理念是安全第一,其他次之。所以,在任何日常活动中,对每一个团体而言,安全和稳定都是第一要素的存在,成立和举办活动时,需经过学院社团联合会的审查,系部、院部二级团委的审核以及各个系部的许可,随着全国、省级“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盛行,更多的科技型社团已经变身为各个专业竞赛的不二团体,社团的绝大部分实践项目、课程,甚至作息时间都被各个系部指定,科技型社团缺少了自由,成为各类、各级竞赛(包括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的别名。对科技型社团规模的壮大、凝聚力的养成、科技实践与创新教育各个部门并不关心。

(二)规模小、组织松散、缺少凝聚力

根据麦克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把高职学校的社团分为工艺类、体育户外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实践类、表演艺术类、学术科技类,对2016年、2017年的毕业生参加不同社团的比例统计如下图所示。

以2017年为例,参加工艺类社团的人数为26%、体育户外类人数为20%、文化艺术类人数为16%、社会实践类人数为15%、表演艺术类人数为13%、学术科技类人数为10%,没有参加任何社团的人数为27%。

根据上图不难发现,高职学生参加学术科技型社团比例最小,学生对此积极性不高。

社团本身是自发性的群体,社团制度不能形成约束力,科技型社团以专业科技实践为主导,比较枯燥,完成项目的压力大,耗时多,有些优秀学生刚开始被社团的竞赛性项目吸引,踊跃加入,到了二年级,迫于专升本的考试压力,退出了。另一方面,一些优秀学生耗费精力,却没有那些在团委任职学生在评奖、评优方面获得较多便利,权衡利弊后,相当多的成员退出,导致社团不能保持一定的规模和稳定性,组织松散,缺少凝聚力。

(三)缺少资源保障

首先,缺少专业水平过硬的专职教师,尽管当前各个高职学校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担当,但是,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工作量的计算没有纳入日常统计当中,指导教师报酬很少甚至没有,对社团指导工作的评估、计酬没有一个机制或制度,对年轻教师而言不如担任班主任,对年长教师而言,劳心费力指导学生不如个人钻研写论文、做项目之类的科研工作富有成果和回报。一些教师指导社团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功利性目标很强,让学生紧紧围绕竞赛项目转,一旦比赛结束,教师迅速退出。更不要说专门针对科技型社团制定与执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了。

其次,缺少资金保障。单纯科技型社团的教学实践活动几乎无经费支持的,需要学生利用各类竞赛性项目、创新创业类项目才能报销到一定的相应费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规则或运作模式,首先,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其次,具有激励性,好的制度可以促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科技型社团要实现创新创业的功能,离不开这几个关键性的要素:专业过硬的指导教师,充足的资金,装备齐全的场地,积极、钻研、勤奋的社员。这些要素的具备如果不从制度方面进行保障是无法实现和持久的。

(一)师资的制度保障

科技型社团的专业背景、行业背景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否持久、壮大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稳定、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对高级职称教师,可以规定其必须担任社團专业指导教师,并要求开设其研究特长的实践项目,通过对一年一度的社团成果进行答辩、评比来认定该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成果,作为岗位聘任的依据,以此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科技型社团设定两个固定指导教师,聘用校内专家的同时,为了激励校内教师,可以折算指导学时为正常上课的两倍。聘请富有工程开发经验的校外企业行业、产业专家采用项目教学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完成相应创新创业项目的。社团固定指导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安排好项目实施的人员、时间、场地、资金、器材。

(二)资金的制度保障

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使各个层次的高校设置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和教师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而高职学校主要支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大部分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协同各个学校的科技处,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具体包括项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各个专业的科技型社团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优势,导致相当多的专业教师把目光转向这些学生,这样可以“一石三鸟”为科技型社团既提供了专业指导教师、带来项目的同时还有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借着创新创业的由头大力发展科技型社团、深层次培养高职精英的大好机会,需要各个社团指导教师多加指引。

此外,学校制定宽松的校企合作制度,鼓励社团积极投身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尤其着眼于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运用新技术与新工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同时为社团积累活动经费,为社团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三)优质生源规模的制度保障

各高职院校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极力组织与创立各类创新创业社团,这类社团的主要特征是以传播和深化相关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发或者院系组织成立,以学校扶持或各类学科竞赛为依托,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组织。[2]其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本质上属于学术科技型社团,许多工科类专业的原有科技社团在吸引不到更多成员参加,而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的前提下,直接自动变更为创新创业社团。

有些高职院校从两个方面来保障基于专业社团的创新社团的规模与质量。

(1)要求学生加入社团获取素质学分。

(2)控制社团的类别与规模,如“135塔式”社团群的建设,鼓励50%的学生加入相关专业社团,提升专业素养,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鼓励30%的学生加入创新类社团,以学校为依托,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鼓励10%的学生加入创业类社团,由学校或者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对学生创业计划中可实施的方案提供支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三类社团相互交叉,互为辅助。[3]

因此,各高职学校的社团管理部门应该在审批管理方面严格控制其他类别社团的规模、活动时间(尽量安排在周末等业余时间进行)、造势且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型社团,为创新创业社团储备人才、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人才保障。

三、专业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科技社团的專业性、技术性特点使社团的实践活动需要的不仅仅一个活动场地,而且是一个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操作间、交流站和资源库。因为,一流实验装备是做强学科的战略资源,是做强学术的基础保障, 是做强人才的重要前提[4]。配备了先进的器材、耗材、图文资料、提供便捷的网络资源,具有操作空间,交流讨论区的专业创新工作室才可以胜任。创新工作室既解决了师资问题,也解决实验室、活动场地问题。

专业创新工作室定位与建设目标:专业创新工作室由教研室负责,资深教授指导,师生共同组织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团体;是以科学知识与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5],以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为抓手的应用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基地。

科技型社团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欲成为培养应用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阵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提供师资、资金、优质生源保障,建设专业创新工作室,为科技型社团提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丽,颜成,苗新莉.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1):292-294.

[2]高晶,关涛,郎宏文.高校创业社团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4-52.

[3]张佳,颜正英.基于“135塔式”社团群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7),68-72.

[4]张海峰.“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6-10.

[5]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185-190,24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科技型社团高职
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始啦
贵州省59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入库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