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2019-01-06翟一
翟一
[摘 要] “3+3”中高职衔接已经实行多年,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存在着设置随意、重复较大以及衔接困难等,其中最核心也最严重的问题是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问题。以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拟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方法,对“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如何设计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3+3”;课程体系;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56-02
2019年初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的第一条就指出要完善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是对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模式的肯定。通过十余年的实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缺乏国家对“3+3”中高职衔接的统一要求和标准,在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切实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一种新思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所有课程分为课程模块,进一步分解成知识模块,然后进行有效组合,以解决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上的难题,做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的问题与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仍然以各个学校自行制定为主。也有部分院校对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做了一些工作,包括修订专门针对“3+3”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1)虽然制定了专门的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依然各自为政,甚至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缺乏相互交流和协作,没有真正将课程衔接落到实处;(2)课程的制定本身并不合理,该课程的方案多以高职院校为主导,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教育的规律和需求,不能保证中职教育的完整性。目前“3+3”中高职衔接多为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一对一协议,而各学校本身的课程设置可能有所不同,培养目标和定位也有所区别,这使为单一协议而制定的衔接课程没有办法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各院校缺乏细致而严谨的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动力。
二、“3+3”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原理
首先,“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兼顾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提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导向是不一样的。中职阶段主要以培养掌握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其课程设置也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较大,课程往往以技能为导向,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并不严格,在课程设置上更偏向于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讲解。而高职阶段则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更强,需要一定的基础可以继续进入本科院校深造。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更深层次的实践课程,其理论性课程也需要丰富而成体系。目前就读“3+3”中高职衔接的学生绝大多数能顺利升入高职阶段学习,这使中职阶段原有的培养目标和重心也随之发生转移。因此在“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中职阶段课程将发生较大改变,不仅要保留原有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掌握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创造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学生接纳能力相适应的理论学习比重,这也是“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的一个难点。
其次,“3+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应以技能和知识为导向,而不是以课程名称和教材为导向。每门学科都有他自身的内容和体系,但这并不意味名称一样的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样的。教材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究竟该学到什么程度并不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而决定,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与该生所学的其他课程关联而决定。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模块化知识去链接所有课程和技能,将整个“3+3”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在课程设置中将相似模块进行组合形成课程,同一模块也可细分成不同的内容和深度,以便分别放在中职和高职阶段,这样既能保证课程内容的低重复率,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前掌握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减小高职阶段的学习压力。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虽然名字一样,但内容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
三、设计流程和方案——以会計专业为例
为解决当前“3+3”中高职衔接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依据上文所提到的原理,本文提出了会计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计流程。该设计流程遵从整体到局部的拆分,再从局部到整体的重构思路。
(一)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
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当地就业市场调研为依据,同时考虑与高职阶段衔接;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则以更广泛的行业调研为依据,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本科阶段的对接。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岗位包括出纳员、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员、收银员、会计代理等会计服务类相关工作、统计员、招标采购员等。为适应这些岗位要求,中职阶段学生理论上要求掌握基本的会计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熟悉和了解有关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涉税相关知识。实践上要求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点钞、录入等技能、出纳相关工作技能、初级的会计电算化、收银和初级的会计核算技能。这些相关理论和技能学习都要纳入中职阶段课程设置中。
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已具备了大多数会计相关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和管理能力、涉税事务的处理、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能力、基础的审计工作能力。实践上要求掌握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税费的计算和申报、撰写财务报告和基本的财务分析、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收集和整理审计相关证据和信息。
(二)确定课程模块
从传统会计专业课程上查缺补漏,并将中高职两个阶段整体来考虑,所涉及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经济法、税法等。然后将关联度较高的课程整合成几大课程模块,并根据培养目标将每个课程模块分别划分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中高职教师的互相讨论和协商。
本文将常见的会计中高职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财务会计模块,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以及相关会计的技能技术训练;成本、财务和管理模块,包括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主要课程;税和法模块,包括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等相关课程。在设计课程的同时要注意相关实践课程的开设,由于每个学校的实践课开设方法并不一样,有的学校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有的采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做调节。
(三)确定课程模块中的知识模块,做好中高职划分
之所以按照课程的相关程度来划分模块是为了对每一模块内的课程做进一步划分,以降低课程之间的重复率,并方便进行课程中职和高职内容的划分。
对财务会计模块,中高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差别,可以此来划分教学内容。比如在财务会计模块中,将知识技能等级低的基础会计和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录入等)放在中职阶段,而财务会计分岗实训则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并录入在高职阶段。为了使中职学生能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就业需求,中职阶段也开设以经济业务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课程,并开设了手工会计实务,掌握会计初级实践技能。这样既满足了当前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又满足了自身的培养目标,同时减轻了高职阶段的学业压力。
以成本、财务和管理模块为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三门课本身的知识内容有非常多的重复,在课程设置上也一直是各院校的难点。常规做法要么开设全部三门课程,忍受教学上的重复浪费;要么忍痛割爱,只开设其中的一两门课程。但这三门课程的实质内容并不相同,也是会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减少教学浪费,又让学生掌握全部的知识呢?本文的建议是将三门课程拆分成知识模块,并进行组合。成本、财务和管理模块三门课程在减少重复的同时,要顾及各门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比如资金时间价值这个知识模块放在了财务管理里面,在管理会计里就不再讲授了。预算模块在财务管理里是预算—筹资—营运—投资中的一环,而在管理会计里又和预测有关。在课标设计上要保证每个模块知识都有对应的课程讲授,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财务管理里放入全面预算模块,主要讲授如何做预算,而在管理会计里面主要讲如何进行预测。再比如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模块在传统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里面都有,但管理会计里面主要偏管理方面的内容,而成本会计侧重于核算,因此可以将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模块放入管理会计中,成本会计中只放入核算的知识模块。
成本、财务和管理模块三门课程的中高职课程按照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技能培养目标,将各课程的模块根据内容和深浅程度在中高职阶段做了划分。比如成本核算方法在中职主要介绍一种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而在高职阶段中除了简单的回顾品种法外,还讲解了分步法和分批法以及介绍基本的辅助成本核算方法。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并未展现所有课程的详细模块划分和组合。
而在税和法的模块划分中,主要的出发点是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考证需求。将经济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放在中职阶段,学生在中职阶段毕业后即可准备参加初级会计考试,经济法规虽然跨了两个阶段,但深度不同;税法在两阶段均需要讲授,但高职阶段课程更强调税法的实务操作。
本文以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为例,介绍重构“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指导性的意见和方法,有助于各院校修订各自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然而中高职衔接并非只是课程的衔接,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本文倡导专门为中高职衔接编制系列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的规划,采用模块化或者活页式的编写方法,更有利于教材和课程的灵活编排,以适应多变的课程设置要求。另外,未来学分银行和职业技能等级的发展和推广将会给中高职衔接带来新契机。
参考文献:
[1]龙志伟.广东省财经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适应性及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2-25.
[2]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3]鄒德军,龙志伟.基于职业标准优化财经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2):37-39.
[4]堵有进.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与破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7):51-56.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