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2019-01-06梅德刚
梅德刚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策略加以简要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可知,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小学语文课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部分教师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时,常常“照本宣科”——解词、释义、背诵,不越雷池,为“考”服务,丧失了古诗文学习的价值;同时“字以传情,文以达意”的古诗文教学,欠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注重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发掘,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重,“滋润”力度不够,降低了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传统文化又以古诗文教学为主,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有的古诗文对小学生来说也比较难理解,导致小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习传统文化出现障碍。
由于教学评价方面的原因,家长、老师和学生看重分数,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小学生对语文、对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小知识的兴趣。学生丢失了该有的探究、想象、创新能力,表面上他们的能力越来越高,实则高分低能。久而久之,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认为这是一门枯燥无味、难解甚至无聊的文字游戏,对古诗词的背诵也只是机械化的记忆,并没有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意境,但这些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多是白话文,学生缺乏对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的了解,加之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比较少,由此,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无用武之地。学生在此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
关于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7年12月,笔者对学校低中高段三个年级即二年级2班,二年级4班,四年级2班,四年级3班,六年级2班,六年级3班117名学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能够说明一些情况。
如当问到“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您的看法是什么”时,只有2人回答的是“不认同”,占被调查人数的1.71%,而选择“非常认同”的有7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52%,从两个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是偏向传统的,说明平时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烙印(见表1)。
在调查中,当提到“你背诵过哪些古诗文作品(《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醉翁亭记》)”时,背诵过所有作品的只有2个,70%的学生背诵过其中的部分内容。总体上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知识阅读得较少,对传统经典古诗词的掌握程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学生们对传统节日了解也是不够的。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是传统文化学习的起点,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点。在这项调查中,52.14%的学生只知道1~3个传统节日,有的学生还把圣诞节当作传统节日,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多么迫切(见表2)。
“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吗?”25.64%的学生选择了“勉强可以”,45.64%学生选择了“不能区分”,可见“书法”在学生心中是“陌生”的。平时的学习,学生们用得最多的是水笔,写得最多的是楷书,关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字体,近72%的学生无法识别,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借助现代媒介,提高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学生难以理解的生僻词语和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篇章。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会下降。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古诗文内容制作成课件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借此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栏目,就是利用电视台的专业所长把古诗文用音乐的形式演绎,再现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还有古诗新唱这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借助这些手段,既淡化了学生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趣味性,使得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依托汉字音韵,领略独特文化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识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小学生刚入学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是从认识简单的汉字“山、石、土、木、一、二、三、四”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汉字的文化色彩很浓,学习汉字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仓颉造字,讲解汉字知识,讲字的來源、字的结构、字的含义、字的演化,让学生在学字写字中领略中国文化。如教学“衤”与“礻”,引导学生明白,“衤”与衣服有关,“礻”跟祖先、神灵有关。然后引出与“衤”与“礻”相关的一连串生字,识字组词释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个形近意符的含义,也理解了带有这些意符的一类汉字的意思。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教师要抓好写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名的书法大师,读读一些名家名帖,懂得一定的书法知识,书写规范、工整、力求美观。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就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就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就是爱国。
3.精心制作诗画,感受诗词形象
教学古诗文时,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和背诵,时间一长,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古人云:“诗堪入画乃称妙。”这就提示我们,好诗应该有鲜明的形象性,就像一幅好画一样。基于这一前提,在读通读懂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诗词意境,领略诗词意蕴,指导学生对诗词形象进行绘画式的展现,以感受诗词的形象美。“诗配画”内容丰富,包括叙事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等类别,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这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又符合我校是“安徽省经典诵读优秀学校”的办学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文化之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让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宽视野。自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悄然来到学生身边后,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举多得之选。
(1)举行班级故事会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开个故事会,给学生讲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小故事,可以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如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字句凝练、对仗工整、内容丰富等,学生可以讲讲对联里的趣事:讲我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的来历和其中的趣事;讲“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中解缙斗智的故事;还可以讲“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的古里古怪的对联趣闻……再如,在学习成语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讲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渐浓,学生就会更乐于进一步学习和传承。
(2)调查家乡的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寒假、暑假或课余时间做个民俗小调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展现家乡的风貌,继承并将这些独具特色的习俗发扬光大,从中受到启示和精神鼓励。调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可以做家乡习俗问卷调查。
(3)演演传统文化课本剧
大作家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学生们大都喜欢表演,想当“明星”,因此,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用表演这种形式,对传承传统文化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语文书中适合演课本剧的课文有很多,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鱼》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做一些简单的化妆,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学生们可以进行点评,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故事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受到深刻的教育。
(4)组织班级听写大赛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引发了人们关于汉字书写、文化传承的热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6小时后,相关微博话题就居新浪微博电视节目话题排行榜第一位。紧随这股文化热潮,笔者在班级组织了汉字听写大赛,有个人赛,有小组赛,还有好朋友团体赛;有以语文课本内容为主的课内赛,也有课本以外内容为主的课外赛。其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琅琊区汉字听写大赛,并取得了琅琊区一等奖的好成绩。
(5)深挖滁州乡土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地域的优秀文化。通过学习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知道家乡的物产,领略家乡的特色与美丽。滁州,古称涂中、清流,隋时设州,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海内外,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我们发掘滁州本土的历史遗迹,参观滁州的老建筑,品味滁州的老味道,让学生知道“朱元璋”“吴敬梓”“小岗村”“琅琊山”“醉翁亭”等独具特色的滁州地域文化,从家乡历史的几度变迁中探寻本土文明,记住家乡那些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为家乡发展成果而自豪,培养学生的地域气质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管齐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小学语文課堂教学的展开,又能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传统文化,更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将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如是,学生的文化情感被激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