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传承戏曲艺术,育人成果斐然
2019-01-06宋冰华
《杨三姐告状》研讨会老师学生合影留念
这是一场北戏评剧教学成果的汇报演出。北戏根据教学需要,特别聘请著名评剧大师、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张德福先生为艺术指导,韩剑光为复排导演,聘请张秀云、李妮、恒红、郑祥振、罗宁、王金章、马新茹、石福山、王京凤、张士源、尹庆飞等老师联合打造。它凝聚着众多评剧人的心血,展示了北戏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戏曲传承的良苦用心和实际成果。同时,它更是一直以来,国家对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戏曲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这一举措的成果体现。
院长刘侗
北戏院长刘侗说:“成立大师工作室,是北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在新时期加强戏曲传承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52号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第七条,明确要求——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戏曲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此之后,国家又颁布了多份文件提及此事,其中包括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都谈及了贯彻落实此项要求的意见。
刘院长说:“在北戏建立大师工作室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北戏是以戏曲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基础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学校,能否将我们的戏曲教学工作做到位,能否将戏曲人才的培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是关乎未来戏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做到这一点?聘请行业的名家、大师们来学校进行授课和开展培养工作,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两年前,2013年,北戏启动了“六个一工程”,其中的一个“一”中提出,聘请一批表演艺术家、学者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张德福先生在2013年就已经成为了北戏的教学专家。虽然那时还没有挂牌成立大师工作室,但是已经走进北戏,并开展教学活动了。
刘院长介绍说:“张德福先生是著名的评剧艺术家,同时也是评剧张派小生的创始人,在评剧艺术领域里享有盛誉。张德福先生对评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剧目,培养了一大批张派小生的人才,形成了张德福先生独特的风格鲜明、表演体系完善的张派小生流派艺术。请张先生到北戏来帮助我们开展育人工作,是势在必行的事。既响应了国家政策,同时也是完成育人任务,更好地传承发展评剧艺术的举措。张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对评剧当下的传承和发展有深深的考虑。接到北戏的邀请后,欣然应允,并表示,希望能为评剧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发挥自己作用。”
刘侗院长、张德福大师
北戏从2017年的后半年启动了《杨三姐告状》这部戏的学排。《杨三姐告状》是一部经典评剧剧目,在中国評剧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剧目,至今已经有百年的传承历史。
刘院长表示:“《杨三姐告状》是一个非常扎实的教学剧目。学习这部戏,对于学生了解掌握评剧表演艺术、提升他们技术技能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首先想到了请张先生做这个戏的创排总顾问、总把关。张先生是当年中国评剧院排这部戏时的原排演员。中国评剧院当年在把这部经典的传统老戏,改编成现代经典剧目的时候,做了很多整理改编、创新的工作。张先生是当时重要的成员,我们请他来排这个戏,把握和指导这部戏的排练演出,是一个标准问题,行业标准化的问题,他代表这个戏的标准。他在这儿,这部戏就能按照一个最高的艺术水准来呈现。张先生从一开始就表达了非常愿意给孩子们做指导工作的意愿,由此,张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从给孩子们开动员大会,给他们提要求,到看他们排练,再到整个节目排完后的审查,包括演出以后进行经验交流和指导,张先生参与了整个流程。
“排这部戏,既传承了经典剧目,也带出了很多学生。我们的中专学生、高职学生全部表现出了很好的艺术素质。这部戏的学排和这批学生的成长,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大师在艺术教育和艺术传承上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就将张德福大师工作室进行了挂牌。”
张德福大师工作室挂牌之后,北戏大张旗鼓地开展张派小生艺术在北戏的传承工作。张德福先生对北戏的这一举措,既支持也很感动,当即表示要马上整理出一批经典的张派小生剧目,开展传习和教学育人活动。
刘院长充满感情地说:“老艺术家在面临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使命面前,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博大胸怀,让我们北戏所有人敬仰。他们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正是戏曲最根本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老艺术家手把手,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艺术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使艺术能够历代绵延不断、传承发展。这是非常宝贵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是对艺术的尊重,它在张先生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张德福大师工作室,北戏还将成立孙毓敏大师工作室及张向东大师工作室。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大师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张德福先生,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刘巧儿》中的赵柱儿、《金沙江畔》中的金明、《杨三姐告状》中的高占英等。
作为开宗立派的评剧前辈,张德福先生为人和蔼谦逊,堪称后辈楷模。在谈到与北戏合作的大师工作室挂牌时,先生一直在说:“我并没有做什么,北戏给了我这样的荣誉我非常惭愧,历史上我虽然做了一点事,但微不足道,我愧不敢当,我只是想奉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我非常感激北戏刘院长、工作室的负责人对我的信任。”
张德福先生一生热爱评剧艺术,虽已近耄耋之年,可为了评剧的传承,始终没有丝毫懈怠。对于人才培养,张德福先生总结了这样4句话——“剧目为根,唱功为主。做人为要,行当为据”。他说,这是培养评剧演员根本的规律,“我从开始接到北戏的这个工作,心里就想着这些学生的未来。现在他们还是在校的学生,未来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剧团的一员,他们的路应该怎么走呢?评剧的发展逃不脱两个法则,一个是剧目,一个是人才,没有这两样不行。”
张德福先生讲话
对于北戏这次学排的《杨三姐告状》,张德福先生说:“这次演出,孩子们很不容易。一个民国背景下的产品,他们能够演得这么节奏紧凑,人物那么精神,很不容易,成年演员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观看演出那天我特别激动。”
评剧有很多剧目,特别是建国后经过严肃的、精心创排的很多剧目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张德福先生经历了这些剧目的创排、演出,他的头脑就像一部评剧的百科全书。他说,他非常愿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给孩子们传送经验,让孩子们少走弯路。将他一生的创作经验讲述给孩子们。“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戏曲的创作法,基本功的练法,什么是戏曲,将我一生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评剧传承发展了100多年,从口传心授发展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张德福先生说:“这一行的文字记录少,现在提出要做一系列的讲义,我觉得非常好。戏曲艺术要讲究规范,现在有人搞话剧加唱的方法,我很反对,什么叫戏曲,什么叫戏剧,年轻人分辨不出来,我们必须要讲清楚。不然,戏剧导演就冲击了我们的戏曲。你一代不规范,就会代代不规范。”
在评剧的传承上,张德福先生始终秉承着认真二字,他说:“我6岁的时候,师父跟我讲了一句话:要唱讲究戏,不许唱将就戏。当时我不懂什么是将就,什么是讲究。慢慢的,他这两句话,使我一生受益。这是我一生唱戏的贯穿线,是我的座右铭,我在舞台上从来不会将就,而是要讲究、要认真,没有懈怠。我师父有一句话我到现在也忘不了,他说:你要记住,一定要从一开始!你不从一开始你就不知道二,从一开始,你总是艺无止境。你要知道人后有人,山外有山。当时我不懂,逐渐体会深了。传承戏曲,就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
张先生说:“和北戏的合作,给了我想象力。北戏一定要踢出前三脚,排出至少三部好戏。《杨三姐告状》排得不错,以后还要有更多场次的演出。在这方面可以考虑走进社区。通过这个渠道,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上台演出,将成果保持下来。演员就是要多见观众,多在舞台上活动,才能渐渐成熟,技艺才能传承下去。”
地方戏曲系主任王翀
张德福大师工作室是北戏成立的第一个大师工作室。北戏负责人、地方戏曲系主任王翀谈到此事时说:“刘侗院长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将大师级艺术家请到学校参与教学,对我们的戏曲传承、教学育人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这项工作没有前例可以参照,我们是第一次成立大师工作室,所有的工作都在探讨和摸索的过程之中。”
王翀介绍:“张德福先生對评剧具有杰出的贡献,其代表作太多了。先生身上具备的专业知识——传统文化的综合知识、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厚。而先生非常关心评剧专业的教育与传承。地方剧种和京剧不一样,不是每年招生,而是隔几年才招生一次,有时5年,甚至10年才招一批学生。所以,先生对后续的人才培养非常关注,先生几次表态,愿意无偿、义务、全心全意地为北戏评剧专业的教育和传承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张德福先生表示,不仅自己,还有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都将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育人工作中。而我们学院,地方系的一些行政人员,也都会为这个工作室进行服务。工作室成立以后,我们将传承评剧张派艺术、发扬张派艺术、研究张派艺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张德福先生沟通计划,每个月都会请先生给所有评剧专业的学生上一次大师课。这些课程包括教授评剧理论知识,如评剧的起源、经典剧目及人物的创作知识等。同时,先生还会每学年为我们的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传授一些经典折子戏,传承和延续张派艺术。时机成熟后,我们还将组织张派艺术的研讨会、交流会,等等。”
王翀在谈到北戏学排《杨三姐告状》这部戏时说,北戏一直坚持以剧目促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刘侗院长的倡导下,在张德福先生的艺术把关下,《杨三姐告状》这部戏的教学成果明显,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杨三姐告状》这部戏,起源于1918年,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在杨三姐打官司那年,为了帮助杨三姐造影响造声势而创作的。2018年正好是杨三姐事件发生的100周年。王翀主任说:“排这出戏,具有纪念意义,《杨三姐告状》这一剧目,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已经传承了100年。百年杨三姐,哺育后来人。我相信在我们北戏的努力下,这出戏我们有信心再往下传100年。”
《杨三姐告状》剧照
大师工作室成立合影留念 刘侗院长、张德福大师、毕兆炜副书记
《杨三姐告状》这部戏演出时间为2个小时50分钟,是一部很长的剧目,而这部戏的出场人员非常多,前后台加起来的人员过百人。一般小评剧团都不敢排这出戏,因为需要的综合实力太强了。王翀主任说:“这部戏在人力、财力、精力的投入上都是非常大的。我们北戏具备这样的实力,而且我们也拥有这样的能力,将这出经典剧目排好。而我们排这出戏,特点就是小演员唱大戏。我们的学生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最大的也不过20多岁。这次的排演,让北戏的学生们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地方戏曲系副主任张宝学
谈及《杨三姐告状》这部戏的学排,地方戏曲系副主任张宝学感慨良多。他认为,这一教学成果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要归功于北戏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刘院长“以剧目驱动教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成果体现。他说,这部戏的成功离不开众多评剧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张德福大师全程指导,张秀云、李妮、郑祥振、恒红、马新茹、罗宁、王京凤、石福山等老师,包括王翀主任,对学生毫无保留地指导和付出,最终让这一部由学生出演的《杨三姐告状》成功搬上了舞台,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张宝学副主任介绍说,因为《杨三姐告状》是一部需要演员和工作人员非常多的大型剧目,整个评剧班全体学生上场都不够,所以动用了地方戏曲系的三个剧种(评剧班、河北梆子班、龙江剧班),通力合作,推上了舞台,可以说这部戏是举地方戏曲系全力打造的一部大戏。
《杨三姐告状》是一部现代戏,与传统戏有着很大的区别。张宝学副主任说:“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的都是传统戏,现代戏和传统戏不同,从传统戏转换成现代戏,在课堂教学上有了程序上的变化。评剧现代戏是评剧的一大亮点,高年级学生有了传统戏的基础,同时又学了现代戏,对他们来说受益匪浅。有传统戏和现代戏两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毕业后到了剧团可以适应各种演出,打下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北戏对学生的实践高度重视。评剧经典剧目《杨三姐告状》的成功演出,是北戏一直以来推行的教学实习实践成果的又一次体现。张宝学副主任说:“我们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这一次,我们通过舞台实践,实习实训,反复彩排,最后演出得到了观众的掌声,孩子们很有成就感。他们表示,观众的认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我们的教师也是这样,舞台的锻炼对学生来说很珍贵。课堂排戏和舞台演出是非常不一样的。通过《杨三姐告状》的排演,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从舞台表演到唱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舞台实践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著名评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张秀云老师
张秀云师从花淑兰、谷文月,并为两位大师的亲传弟子。她在《杨三姐告状》中作为杨三姐这一角色的指导老师,同时带了5名学生,工作量非常大。
她说:“成为这次北戏《杨三姐告状》的指导老师,是北戏对我的艺术和人品的承认,是对我全方位的肯定。感谢北戏领导,感谢他们的信任,让我传承中国评剧的经典剧目。”
在接受这项工作之前,张秀云老师非常忙,家里的事,工作的事,需要取舍。经过慎重考虑,张秀云老师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接受了这项任务。她说:“当时我的女儿要生孩子了,需要有人照顾,而我本身还有其他学校的课在教,还有演出及一些活动的评委工作,时间特别紧张,分身乏术,最终需要取舍。艺术是严肃认真的,不能掺假。我既然接受了任务,就要负担起责任。”
杨三姐这个角色是《杨三姐告状》这部戏的主角,从第5场开始,每个场次都有出场,每场都有对白,同时教授5名学生,张秀云老师感觉任务很重。她说:“说戏必须做示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举手投足都要先给孩子们做出来,然后让她们模仿。5个孩子都要教好,不能偏颇,因为这部戏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这几个孩子的基础并不算很好,但是她们很勤奋、刻苦。我根据她们每个人在技艺上的不同,考虑她们自身的综合特点,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场次里进行不同的表演。经过三场演出,孩子们有了飞跃的进步,唱功和技艺都有很大提升。我感觉我所有的累都值得了,心里非常高兴。”
张秀云老师是一个严谨的人,每一个孩子她都非常认真地教,不仅教授艺术技能,也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更对孩子们关心备至。有学生生病了,张秀云老师特意为孩子从家里拿了药。孩子们每一次上场演出,她都会等在台边。孩子们一下场,她会把道具递过去,并递上水杯,让孩子们喝水润嗓子。她说:“我得让她们感觉老师就在旁边,她们心里才会有底,这对孩子们的表演是一种鼓励。”从始至终,张老师一直兢兢业业。而孩子们也非常感动,常常叮嘱张老师要注意身体。排练的时间很紧张,张秀云老师不分白天晚上,常常夜里11点了,还通过微信给孩子们说戏。
张秀云老师说:“我9岁就开始学戏,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艺。教学是一种传承,就像我的老师谷文月说的那样,要代代传,让评剧艺术开花结果。这是我作为一名评劇演员的责任。”
《杨三姐告状》剧照
著名评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恒红老师
著名评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恒红老师是北戏排演《杨三姐告状》中的指导老师。她谈起排演的事,非常开心。她说:“从一开始,刘院长说要排《杨三姐告状》这部戏,我就非常支持。这个戏好,它久演不衰,是评剧的经典剧目,影响力很大。”
《杨三姐告状》刚开始排演时,人员还没完全到位,这部戏的前四场都是由恒红老师主排出来,工作量很大,但恒红老师却一直说她很开心,“在这个戏当中我也演过几个不同的角色,凭借多年的经验,我对每个角色的教学任务都很有信心。有些角色我虽然没演过,但是都很熟悉。有些角色虽然是跨行当的,但是我可以给孩子们说戏里的感情、人物的地位背景。刚开始没有导演,我是一边学习,揣摩每个角色,一边给孩子们传授。教孩子们需要言传身教,孩子们本身的经验不足,作为教师就要付出,就要给孩子说明白。教学虽然辛苦,每天都在排演,但是我却很高兴,只要孩子们能得到锻炼,看着他们进步,我就很开心了。”
恒红老师一直在北戏评剧班授课,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对孩子们充满了深切的爱和期望,她说:“我很想让孩子们尝试演现代戏。学生是头一次接触,走台步都不会。古装戏是跑圆场,现代戏是现代的步伐再经过美化。这部戏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并不难,但对于还是学生的他们来说特别难。现代戏和古装戏的道白是完全不同的,要讲究韵味,抑扬顿挫,有道是千斤白四两唱,接近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排这部戏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锻炼,能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感觉非常欣慰。”
北戏学生刘燕铭
刘燕铭是北戏高职的学生,在《杨三姐告状》中饰演杨母这一角色。
刘燕铭说:“《杨三姐告状》这一评剧经典剧目对评剧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当我知道我将饰演杨母的时候,觉得压力很大。赵丽蓉老师当年演的杨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诠释特别完整。我很担心这一角色我不能演好。当知道学院请了中国评剧院的老师来教授我们,我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信心。”
杨母在《杨三姐告状》里是一位慈祥善良、幽默诙谐的农村老太太。而小演员不过18岁左右年纪,和杨母这个角色有很大的年龄差距,对刘燕铭来说,是一个挑战。
刘燕铭说:“学习这部戏首要任务是继承,在台词的处理上需要给声音化装,要把声音调整成老太太的感觉,所以要多模仿前辈老师。这需要技巧和长年累月的积累,对我们来说是很难的。老师首先让我们对台词,一遍遍坐排,把台词稳固住,这样再加动作以后,就不会让台词发生变形。对于《哭灵》这个唱段,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老师一遍遍地指导我,一点点地细抠,让我掌握了如何在唱段上表达内心,将情感爆发出来。这次的演出对我很有挑战性,通过舞台实践让我在表演、台词、唱功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我非常感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帮助,老师们辛苦了。”
(编辑·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