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古风
2019-01-06唐九久王雨婷
唐九久 王雨婷
“质 疑?”
“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醉里看百花深处愁”,一首标为古风的歌曲——《离人愁》,在2018年大火了一把,一时间高居各大音乐排行榜前列,频频出现在大牌综艺的录制中,甚至在“抖音”“快手”等众多视频APP上都有其身影。
但是当其创作团队为了宣传而奔走呼告时,众人追捧的热浪中不乏唾弃的声音。有网友长篇大论其抄袭《烟花易冷》,且歌词无病呻吟,直接将其丢出了古风圈。像《离人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时至今日,《离人愁》的热度依旧不减,抄袭问题也尚未定性,是否属于古风也无人可解。
古风,用了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的一两首歌曲发展到现今自成体系的亚文化,几乎覆盖了小说、动漫、综艺、cosplay等各个领域。其中,歌曲是古风对外的第一个窗口,也是流传最广、受众最多并且争议最大的部分。暂且不说受众有限的小说和动漫,单单是歌曲的抄袭、堆砌辞藻和滥用史实等问题,已经将古风推向风口浪尖。
有人问:为什么一首与古风形无二致的歌曲无法归类?为什么古风不断普及,迎来的却是争议不休?
或许现在无人可答,但我们不妨以歌曲为例,追根溯源,回到最初的创作。
“创作?”
创作者从美好的愿景出发,投身于自我建构的世外桃源,解救被生活压抑的情感。这时,古代文化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歌词创作所需要的文字,以及情感抒发所需要的民间或历史故事。因此,他察觉到古人与自己心灵相通,开始寻找古典文学中的“伤情别离”“快意江湖”。他谱成曲、唱成歌,宣泄情感、寻求共鸣。
动漫中的古风
于是,新奇的文风在这个大白话填鸭的社会中,抓住了更多年轻人的眼球。在网络的助攻下,古风歌曲以其特有的古典气质吸引了大量的追捧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易于模仿的特点成功壮大了古风创作团队;以其与游戏影视漫画小说的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创作过程中,歌词是最重要的部分。古风歌曲的歌词时而典雅唯美,时而豪放大气,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风骨气节。可以说,使歌曲成为古风歌曲的首要标准就是古典的歌词。一段歌词只要有“殇”“情”“别”“离”几字,加上汉语特有的韵律,经过歌手嗓音的艺术性加工,一股忧郁伤感的情调便能俘获多情人的心。单从听觉上来说,这似乎便算得是古风歌曲了。
于是,在大众的认知中,古风没有门槛或门槛很低。似乎只要能够写出古色古香的文字,你的作品就能够被赋予古风的称号。正因为歌词易于模仿的特点,大量滥竽充数的作品纷纷涌现,古风歌曲创作者的文化素养总是被抨击,同时古风歌曲的界限也被做了“高斯模糊”(原指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减少图像噪声以及降低细节层次),大众对古风的认知歧义进一步加大。
但是,古风真的没有门槛吗?
“门 槛?”
不,古风有门槛。
“上路,巩州遇虎熊,五百年前一场疯,腾宵又是孙悟空”,《九九八十一》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原型,用准确有力的文字,将《西游记》情节的反转与孙悟空自身的傲气写得淋漓尽致。如果作者只是出于浮于外在的模仿,又怎可将整整八十一难浓缩入短短五分钟之中?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俾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Winky诗的《山鬼》将屈原诗歌的原词原句直接作为歌词,唱得着实清冷幽寂。且不说作者本身的文学功底如何,单就作为听者的你我,若是不懂得其中一二道理,又怎听得懂屈大夫的忧伤?
尽管我们的确无法要求每一位古风爱好者都熟读名著,倒背如流,但是许多作品却有着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上的漏洞。试问:加上所谓的“古道西风瘦马”“离人断肠天涯”,一首歌就是古风歌曲了吗?一部小说就是古风小说了吗?或许一两个词的确会成为点睛之笔,但是部分人的拼词强造、堆砌辞藻,不过是一番令人审美疲劳的粗制滥造。若静心潜读,詞不达意者甚多,可谓空洞无味、字字分裂。歌词尚且食之无味,又何况创作者本身是否在其中赋予了应有的情怀?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作品往往门槛低、传播度广,热度也不小。外在的模仿与商业化选择锻造出的古风歌曲,漏洞百出却自诩“古风”,一批被商业化操控自我判断力的人群涌而上,并呈现出“身在圈内”的“文化人”样貌。挥一挥衣袖便为清高,皱一皱眉眼便是忧愁,若结合当下对外在美的追求热度的话,似乎尚可理解。
我们无法要求古风传承传统文化,甚至无法要求每一首歌曲都有精神层面的展现,但如果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在众人面前舞文弄墨,全然不顾其应有的文化积淀,这就已经违背了古风圈建立的初心。古风的门槛不仅在文字的驾驭上,更有文字本身的历史积淀、古人的情怀和创作者自己的情感。没有情感,没有文化根基的作品早已被古风拒之门外。
当然,古风普及光靠其自身创作远远不够,市场利益的导向是不可忽略的关键性因素。此处抛开歌曲不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日渐兴盛的小说和动漫。
《魔道祖师》深受年轻人喜欢
“商业化?”
随着国内数字出版行业的兴盛,各大小说网站和网络书店不断壮大。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红袖添香等网站,都通过古风小说吸引到了大量的粉丝。同时,古风漫画及其衍生品的发行也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古风小说和漫画创作者当下最流行的发展方向,是与知名的动画团队合作,打入国漫的市场,以文创产品和cosplay的新形式吸引“90后”与“00后”,打开学生党的市场。以晋江文学城的签约作家——墨香铜臭的作品为例,2018年大热的《魔道祖师》成功与重庆视美经典影视动画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取得良好收益,甚至促进了国漫的发展。从这些优秀的作品改编而来的同人歌曲也数不胜数,成为了古风歌曲重要的一部分。
当我们将歌曲、小说、影视、漫画和动漫、文创甚至cosplay打通之后,市场快速扩大,受众也逐渐向不同年龄段扩充,资金流通加快。诚然,市场的开拓和利益的获取,是支撑古风能够继续走下去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古风普及的一个必要手段。甚至有时,一些创作团队在经济利益上的角逐,能够更好地促进古风的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为了古风的发展而去追逐利益”与“为了追逐利益而生产古风”有着本质的区别。
乍一看,似乎二者都是落脚在“追逐利益”上,但是,“为了追逐利益而生产古风”的人早已失去了初心。为了追逐利益而生产的作品,是古风吗?
“古风总是小众的。”这句话放在当下或许不甚合适。但是,当我们回头想想古风产生之初,就会发现,在一个没有多少利益可言的领域,一些人坚持了下来。他们并非以此为职业,而是凭着一股子热爱和干劲儿,向古风注入活力。“他们是纯粹靠兴趣聚集在一起,更多时候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自然而然会产生排斥。”一位北京高校古风乐社的同学如是说。
当古风遇到动漫……
现在的文化市场等不得什么沉寂三年、潜心打磨,快餐化的消费模式需要的就是批量生产的速度。而以情怀为纽带建立起的古风圈,似乎与这浮躁的市场格格不入。那么,站在岔路口,你我又当如何选择?坚守自己的初心做出精品,还是随波逐流迎合市场的口味?我想已经有人作出了选择。那些有资格与古风青梅煮酒的人,绝不是站在楚河汉界的高地上打量经济效益,而是化身一兵一卒拨开迷雾,上下求索,找寻自我。笔者不敢妄言商业性的作品不是古风,但是因为快餐化追求而批量生产,绝不是古风的创作动力。
古风或许已经不是小众的了,但是依旧有一群人,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闹市中,扫出一片净地,供你小憩。
《长歌行》宣传画
“粉丝?”
许多的客观经济因素、人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为什么《离人愁》上了热搜?为什么《浮生未歇》引发了骂战?为什么《魔道祖师》请了当红小生被改编成《陈情令》,却有一些网友喝倒彩?因为,这个社会有粉丝的存在。
与利益一样,粉丝的热情互动追捧是必然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社会只剩下创作者和无所谓的人,那么好的作品如何被人熟知?创作者如何有动力继续创作?古风的前路或许会充满荆棘。所以,粉丝的力量必不可少。
然而,粉丝也是人。他们也有偏激的一面,也有冲动的一面,也有盲目对骂的一面。不管是黑粉还是忠粉,如果他们没能从最开始对古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自我判断的依据,那么这种盲目將古风推向热潮的行为也会使古风产品质量下降,使真正的优秀作品得不到重视。
以《浮生未歇》的抄袭争议为例,激烈的骂战中,任何一方都已然持有一方观点,使得此事到今天依旧没有清晰的定性。因为一开始就有主观情感介入,所以我们不能理性客观地分析来龙去脉。久而久之,古风圈的版权侵权、翻唱和抄袭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当我们无法阻止抄袭的出现,我们要开始思考,这样许多被粉丝胡乱捧上神坛的作品,又是否算得上是古风作品?
抖音、快手等app的出现,使得网红歌曲几乎占据了大街小巷。然而仔细回想,静下心来聆听过的、能触动人心的并不多。之所以能博得广泛关注,往往是因为聒噪的音乐和庸俗的歌词。而当你将这些歌曲解剖,会发现怪异的外表下只是空洞乏味,毫无营养。但总还有人依旧在追,总还有综艺依旧在放。
同样的,古风也是如此。有时一首歌的情感和歌词尚未被剖析,就被奉为神作。于是,大批跟风者慕名而来,罔顾古风的本质和自我判断,只是一味吹捧。到头来,究竟什么是古风,已经难以分辨。
一个人的晕头转向或许无可厚非,但是当多个群体的认知产生对峙,古风又如何立足?任何歌手都需要打拼出自己的粉丝团队,都需要舆论的热度保持自己的受众市场,但是利用粉丝的盲目追捧而跟风走红,绝不是古风的发展方向。这样尚且不能得到听众认可的作品,何谈江湖恩怨,侠义情仇?
古风需要古典的形制,需要文化根基,更需要情感。古风圈的争议至今无人定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为了博人眼球而拼词强造绝不是古风的创作方式;因为快餐化追求而批量生产绝不是古风的创作动力;因为盲目追捧而跟风走红绝不是古风的发展方向。
古风需要优劣的对比,需要原创与翻唱的共同发展,需要与各大平台合作的机遇,更需要创作者自己的热爱。
但你现在戴上耳机,听到的,是否还是多年前的清风徐徐,明月朗朗?
(编辑·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