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在高职新生适应性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06朱晓坤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道新生茶文化

朱晓坤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前言: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下,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精神内涵的培养。对于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而言,更需要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使其能够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中。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新生适应性培养的有效途径。应关注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新生适应性培养中的应用。

1 茶文化的精神理念

茶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体系,具体包括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具、茶精神等等。中国是茶园华的起源地,从神农尝百草至今,关于茶文化的传承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始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得到儒佛道等各家追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饮茶、品茶的习惯,与传统礼仪相结合,形成一种非常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提到茶文化,首先会让人联系到茶道礼仪,从古至今,在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茶道礼仪的内容被不断丰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礼仪的重要体现。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茶道精神,将精行俭德作为其核心内涵,指出人们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交融,使人们更关注于精神领域的生活。无数古代文人墨客在品茶的过程中,留下了诗词佳作,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茶文化传承悠久,内涵丰富,其精神理念,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

2 茶文化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

2.1 强化德育教育

在高职教育中引入茶文化的内容,对于学生德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素质化改革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在各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并切实将德育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德育先行。客观而言,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水平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入学后,表现出明显的思想道德问题。传统以说教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成效甚微。有时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弹,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引入茶文化的内容,用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感染学生,对其德育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强化高职德育教育。目前已经有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茶道、茶艺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茶道礼仪,帮助学生树立精行俭德、追求和谐的思想理念。同时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也比较感兴趣,能够借助于茶文化交流,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入学生心中,从而对其思想和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2]。

2.2 调整学生心态

对于高职新生而言,许多学生进入学校后,难以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高职学习并不满意,还没有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在心态上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受传统社会思想的认识,认为高职学校没有学习发展空间,干脆自暴自弃,不认真完成学业。对于这些存在思想态度和心理问题的学生,首先要帮助其调整心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学生产生上进动力。茶文化讲究礼仪,谦而不卑,追求和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之所在,社会要达到“和”的状态,需要有分工,需要有合作,只有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就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同时茶文化交流中也传达出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因此,渗透茶文化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心态调节具有重要帮助。

2.3 传承传统文化

高职教育本身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渗透到高职教育过程中。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于茶文化的了解非常少,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对茶道、茶艺等,均无所涉猎。针对这种高职教育的缺失现象,通过更加广泛的开展茶文化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真正履行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同时,茶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茶艺,在饮茶的品种、细节上,均有所差异。通过对茶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可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以茶为载体,使各民族学生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另外,茶文化传承至今日,早已经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中国茶文化传播到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也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点的茶道体系。借由这种共同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使世界人民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传承茶文化,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也有重要意义[3]。

2.4 拓展知识范畴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自身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种茶、制茶、泡茶、茶具制作、茶艺表演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理解的同时,扩充其自身知识面。部分学生也可能因接触茶文化的知识,产生对茶道的向往,在毕业后从事与茶道相关的工作。从茶文化相关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与茶文化相关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通过与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为当代茶文化传承注入了活力。因此,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学习茶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拓展其发展空间。总体而言,茶文化对于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在相关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引入茶文化的内容。

3 茶文化在高职新生适应性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3.1 以选修课形式开展茶文化教育

高职新生在进入校园后,受个体素质差异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高职学习生活。针对这些自身适应性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帮助其调整身心状态,快速融入到高职校园环境中。比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茶艺课程,主要教导学生泡茶和饮茶的礼仪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较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到许多实用的茶道技巧。此类课程通常较为受欢迎,学生选课踊跃,在课上表现良好。以此为载体,渗透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发展目标,从而通过开展有效的自我管理,提高对高职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茶文化教育,也有利于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在课上进行心理测评等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

3.2 将茶文化教育与学生职业培训相结合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快速成才。但是在以往的高职教育过程中,过于单一的目标和较快的教学节奏,也容易使学生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目标。通过将茶文化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培训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平衡德育、智育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持续提高。具体而言,在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与茶文化有关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茶企业、茶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同时也可以与学生自身专业内容联系起来,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以通过研究茶产业的电商化发展,渗透茶文化教育的内容。

3.3 构建多模态的茶文化教育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新生适应性的提升,应通过构建多模态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以课堂形式开展茶文化知识的讲授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参观和采摘体验,在丰富学生技能的同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如果学校条件允许,也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小型茶种植园,鼓励学生参与到茶的种植过程中,然后自产自销,将生产所得用于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生产化教育方式下,高职新生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并深刻理解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产生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认可。此外,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关茶文化的诗词歌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使其产生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3.4 注重发挥茶文化对新生思想和情感的教化作用

在高职新生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有重要地位。需要通过开展入学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方法,确保新生能够适应校园学习生活。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茶文化对于新生思想、情感的教化作用。比如经过初期筛查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对存在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在谈话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泡上一杯茶,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从而确保谈话的顺利进行。在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可以通过渗透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开展专题教育,强化教育效果。总体而言,在高职新生适应性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渗透茶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和发展理念,主动走出思想、心理误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职新生适应性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茶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尽快融入高职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同时,开展茶文化教学和相关技能培训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发展空间,使其更加明确在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茶道新生茶文化
重获新生 庇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