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食品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2019-01-06杨翠凤
杨翠凤
(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逐渐应用于大学本科教学中[1-2]。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和课后的知识巩固进行颠倒,以教学视频作为核心媒介,学生通过教材阅读辅以网络教学资源,特别是对教学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完成课程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探究,在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一起解决疑难,以进行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分别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接收者和学习的指导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食品毒理学”课程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评定食品的安全性。可见,“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基础。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食品中外源化学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了解“食品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以顺应和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评价等工作的需要。
目前,传统的“食品毒理学”教学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在当前全力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课程教学改革,以满足食品相关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的需求,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究和实践。因此,认为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1 传统“食品毒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内容多,学时数有限
“食品毒理学”课程章节普遍包含12~15章,不同版本教材相差不大。课程兼具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涵盖了生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繁多、知识点庞杂、易于混淆,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极大困难。而近年来学时数的大幅度缩减,更加束缚了授课教师的手脚,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拓展背景知识和学科前沿,只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影响知识的消化吸收。
1.2 学生知识结构有限,基础较薄弱
食品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普遍偏重于食品营养、食品加工等方面,缺乏对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医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有限、基础薄弱,所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前人研究反映,食品专业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理论知识的解读和毒理学实验技术要领的掌握差强人意[3-5]。
1.3 教学资源有限,实验平台和实践环节欠缺
“食品毒理学”每一章节的学习和研究均跟人体健康紧密关联,因此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食品毒理学”的教学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开展,但调研发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平台建设经费有限,导致“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未能按照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进一步加深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6-7]。
1.4 课程考核不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无法提升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地方本科院校的“食品毒理学”课程考核跟其他所学课程考核相类似,即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来体现,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认为只要把重点放在期末理论考试上,就可以通过考试,从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环节,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翻转课堂引入“食品毒理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1 开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需要结合课程各章节知识结构特点,并根据学生需求与知识背景,制订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介绍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镉污染、痛痛病等食品安全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介绍常导致农作物污染的真菌毒素时,可联系生活重点介绍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剂量”概念时,可以结合问题式、引导式和讨论式来循序渐进。“请问盐有毒吗?”“没有毒”“没毒,那你吃半斤试试”;“有毒”“有毒,你还敢吃!”.....将“主讲”转为“引导”,将“讲堂”变为“学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2.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各大高校均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局面,应运而生了许多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微课、慕课教学网站等,教师可事先优化提取“食品毒理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网址,引导学生自主点击阅览,对于重要的章节,可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和讨论。同时,教师还可应用当前多种用途的“APP”,如“问卷星”“调研宝”等,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增设时间来解析难点、重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既可引导学生多渠道的学习相关知识,又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3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实验教学平台欠缺的院校,应由教师所在院系积极向学校层面提出申请审批,为学生开创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由于“食品毒理学”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同等重要,而且涉及的学科门类多、错综复杂,因此单纯的理论学习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起来容易混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后,有条件的院校可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课开设30~36课时,晚理论课3周后开始上课,理论课开设48~52课时,早于实验课3周开始上课。此外,教学上各院校可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强化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做到既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可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7]。
2.4 优化教学考核制度,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鉴于“食品毒理学”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有必要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考核。实验课程的课时不低于30学时,理论课程课时不低于48学时,2门课程均采取百分制考核。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理论课程平时成绩比例可占30%~40%,含出勤率、课题表现、课程作业等;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程考核要比纯粹的理论课程考核更为复杂、细化,平时成绩可占30%~50%,含出勤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卫生打扫等;考试成绩即实验技能考核占50%~70%。各院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考核制度,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知识点,锻炼动手能力,发散思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通过“食品毒理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可以改善食品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和巩固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和“食品毒理学”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对于提升课程质量,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