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9-01-06沈佳瑛李倩玮
沈佳瑛,李倩玮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廊坊 065201)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反映了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对外经济交往情况,国际收支主要包括涉及货物和服务收益的经常账户及资本和金融账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面对多变全球经济格局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国际收支虽然经历了波动与调整,但整体较为平稳,处于“双顺差”状态。
1 我国国际收支发展情况
1982年,我国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特别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体上看,我国的经常账户和非储备金融账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盈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双顺差”,外汇储备逐年稳定增长。
1.1 经常账户
根据国家外汇局相关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404亿美元,位居全球20多位,此后一直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特别是2001-2008年期间更是达到了26%。2018年货物贸易总量超过了30万亿元,是1978年的200多倍,平均年增速达到14.5%,服务贸易达到5.24万亿元的规模。目前,我国货物贸易位于全球第一,服务贸易位于全球第二。
1982-1993年,我国的经常账户波动较大,个别年份出现赤字,94年至今虽有所调整,但一直保持顺差。1994-2007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从1%升到了9.9%,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有很大的依赖,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回落到合理区间,2018年经常账户顺差491亿美元,与GDP之比为0.4%,稳定保持在合理区间,说明近几年国内经济供给侧改革卓有成效,国内需求被不断拉动,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外部经济平衡。
1.2 资本与金融账户
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除个别年份外,一直长期保持顺差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对外金融不断开放,跨境直接投资先行,债券投资和贷款逐步放开,证券投资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稳定增长。80年代,来华直接投资仅几十亿美元,2005年进入千亿美元规模,对外投资在2014年也突破了千亿美元规模。2018年,我国吸引的直接投资达到1349.7亿美元,是1983年的151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18年对外直接投资1430.4亿美元,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实现了跨境资本双向大规模流动。
1994年后,在经常账户和非储备行政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的背景下,我国的储备资产余额也连年攀升,2015-2016年,收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储备资产余额为负,其余年份均为盈余,2014年达到近4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随着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投资变化等原因,我国储备资产逐步回落,近几年处于较为稳定状态,对外偿债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依然较强。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总体比较稳健,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受住国内外经济调整的冲击,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总体稳定在“双顺差”状态,没有根本改变。这几年,经常账户稳定地处于合理区间,非储备性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平稳运行,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2 我国国际收支形成背景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分析背后原因,主要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消费情况、金融市场等方面所决定的。
2.1 外向型经济结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国,主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小,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巨大的贸易产品数量而非产品附加值。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也有所优化。下一步,可以通过政策导向鼓励节约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抑制高损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创造更多优惠条件鼓励自主创新、升级产品的出口。
2.2 国内高储蓄、消费不足
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自2008年最高峰(51.84%)后,这几年逐年下滑,2018年国民储蓄率为44.91%,消费率也在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了53.6%,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即使如此,在全球范围内,我国仍属于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导致了投资效益低和产能过剩,也是贸易巨大顺差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同时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畅通投资渠道,不仅是推动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有效途径。
2.3 金融市场有待完善
相比于商品市场,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步子较小,开放程度较低,对于国内外对金融市场的需求来说是相对滞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外资,政府出台多种鼓励政策,外企享受“超国民待遇”,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资本项目长期顺差。
2.4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仍处低位
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水平直接确定着国际清偿能力。2016年,人民币被IMF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虽然人民币名义上是国际储蓄货币,国家也推出了一带一路等战略措施,但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仍处于低位,2018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不到2%,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数量的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汇率的稳定。
3 我国国际收支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我国国内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也逐步提高,话语权不断加强,虽然全球经济产业格局在不断调整,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但近3-5年,“双顺差”格局仍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
3.1 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
⑴ 在商品贸易方面,虽然,这几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但是贸易品特别是制造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出口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分工的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海外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较强。⑵ 在服务贸易方面,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海外旅游持续升温,服务贸易账户的逆差也将持续扩大。⑶ 在初次收入方面,随着我国投资布局不断完善,长期投资也进入收益期,会极大地改善初次收入逆差。⑷ 二次收入保持低位逆差状态。由于二次收入占经常账户比重较小,所以整体上看,经常账户将继续保持顺差,与GDP之比维持在合理水平,结构也更趋合理化。
3.2 资本和金融账户保持顺差
⑴ 非储备金融账户继续维持顺差。国内经济长期处于稳定的上涨期,投资收益率较全球来说仍处于高位,对全球的产业资本吸引力仍然很高,在对外投资方面,我国整体投资经验较少,没有形成优势,且对外投资收益率较国内低,故直接投资账户将会处于顺差状态。证券投资方面,我国目前仍实行较为严格的外商证券投资管理制度,但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开放,今年9月,取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进一步扩大了开放程度,同时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政策的调整虽然给资本流动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非储备金融账户维持顺差仍将是大概率事件。⑵ 储备账户收到其他账户影响,同时考虑未来经济的良好势头,储备资产保持稳定上升。
3.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2018年8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2.22%,创下历史最高水平,重新回到了全球第五大活跃货币的位置。国家监管层面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奠定了基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相继施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不断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的取消,将大幅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的便利性,此外,人民币国债收益优势、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地位认可度的提升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然近期人民币有所贬值,但未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明显冲击。
4 结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平衡、稳健的国际收支,维持合理水平的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国际收支仍将处于“双顺差”的稳定态势,结构进一步合理,储备资产稳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