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管室护理风险的管理方法及意义
2019-01-06于兰
于 兰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在循环系统疾病中,冠心病是导致器官性病变的最常见类型[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疼痛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然而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因护理不及时会出现不适症状,增加了治疗难度系数,延缓了治疗效果。通过此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管患者采取风险管理干预护理方法[2],加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我院选出自2014年1~11月收治的76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47.2±6.1),从我院2015年1~11月收治的76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47.7±5.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存在研究对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患者风险管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手术前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入院时,询问患者在用药方面有无过敏情况,避免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出现过敏性休克,加重病情发展,护士应在手术前检查好手术需要用的仪器及治疗需要的药品,核对好患者的姓名及基本信息,以免在手术前出现失误情况,避免患者在手术前出现风险事件。
1.2.2 手术中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走向及血压、脉搏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现象,立即通知医师,护士遵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提供不同的治疗措施,保证在患者手术期间心电图走向、血管迷走神经发射及血压正常,避免患者在手术中出现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增加手术风险性,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1.2.3 手术后护理风险管理:护士应根据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措施,针对术后昏迷及心功能不全及心率失常的患者,全天24 h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排尿情况,避免患者在昏迷期间出现危险,并详细记录病情的变化,针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生活中应帮助患者完成简单的活动,例如协助患者下床及走路等,避免患者在下床时因肢体功能障碍出现摔倒,加重患者的病情,并向交班的护士说明患者的基本情况,保证护理的有效性。
1.3 评价标准:本文将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事件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包括摔伤、心律失常、血管迷走反射延迟。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组间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摔伤有6例,占总人数的7.32%,心律失常有4例,占总人数的4.21%,血管迷走反射延迟有5例,发生率为6.01%;观察组心律失常有3例,占总人数的3.21%,摔伤有0例,血管迷走反射延迟有0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1],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心肌梗死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猝死现象,因此冠心病患者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方法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验表明,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明显[3],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不良事件[5],主要原因有:在术前为患者提供风险管理护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过敏史,预防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出现危险,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在术前检查好手术需要用的物品,仔细核对好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避免在手术出现危险,影响手术的是治疗,在术中为患者提供风险管理护理,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形及生命体征,预防患者出现危险,控制好患者血管迷走发射及血压,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术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术后为患者提供风险管理护理,护士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措施,增强护理的有效性,为昏迷患者提供全天护理监护,在生活上协助肢体功能较差的患者日常活动,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摔伤、心律失常、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延迟现象,增加护理的安全性,加强护患沟通,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措施较好。
综上所述,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提供风险管理护理干预的方法,降低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