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入水量记录正确率的影响
2019-01-06孙晓珺丹东市第一医院心内一科辽宁丹东118000
孙晓珺(丹东市第一医院心内一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每天进到患者体内的液体量即为入水量,主要包括输血量、输液量、饮水量、饮食中的含水量等。控制水及钠的摄入量是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长期记录患者24 h液体出入量是控制心力衰竭进展的一项重要手段[1]。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QCC)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入水量记录正确率的影响,以期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活动前对照组,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
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活动后干预组。干预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50~70岁,平均(63.64±1.68)岁;基础疾病类型:肺栓塞2例,瓣膜病10例,心肌病16例,冠心病32例;心功能分级:Ⅲ级22例,Ⅳ级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
50~70岁,平均(63.68±1.62)岁;基础疾病类型:肺栓塞3例,瓣膜病11例,心肌病15例,冠心病31例;心功能分级:Ⅲ级23例,Ⅳ级37
例。干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①成立品管圈小组。成立“脉动圈”护理品管小组,小组由1名医师、5名护理人员组成,小组由护士长作为圈长。同时确立“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入水量记录正确率”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②原因调查。根据现场访谈和文献资料结果归纳分析出导致入水量记录正确率低的真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宣教不够全面、护理人员对饮食含水量的估算手段不统一、缺乏测量工具、护理人员对相关食物含水量的估算方法不准确[2]。③护理对策。根据调查的原因,拟定护理对策,具体如下:a.加强护理人员的宣教。由圈长指导圈员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讨论后确定宣教的内容及方式,主要包括出入水量正确记录的重要性以及记录的具体方法等,同时将24 h出入水量登记表与其合并,悬挂在患者的床头方便心力衰竭患者更准确的进行记录。b.规范化入水量的记录流程。由圈长指导圈员查阅相关的文献,然后讨论制定出规范性的出入水量记录流程,并在流程内详细列出入水量记录的标准、方法和记录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并拟定记录、停止记录24 h出入水量的指征。c.制定一张通俗易懂的食物含水量表。将该表印成彩页,并粘贴于护士站的黑板上,表中还涵括了各种水果、主食及混合食物的含水量计算方法。d.添置测量饮水量和食物重量的工具。购买带刻度的饮水杯和食物称重秤;同时圈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然后讨论确定测量的流程和方法,并教会患者及患者家属正确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实施QCC护理干预前,患者的入水量记录正确率为36.67% (22/60);实施QCC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入水量记录正确率为81.67% (49/60);经χ2检验,实施QCC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入水量记录正确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3 讨 论
出入水量的监测对预防心力衰竭病情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心力衰竭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出入水量监测的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仍比较低,大多患者不能正确或不愿意监测出入水量,而护理人员由于护理工作量比较多,一般将患者的出入水量的记录工作放给患者及家属进行记录。有研究显示,约15%的护理人员认为监测患者的出入水量对患者的病情无关紧要,约80%的护理人员在记录患者的出入水量主要通过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描述进行估算,约54%的护理人员主要通过目测方式估计患者的液态出入量,而并非使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本研究的品管圈活动中主要根据调查的结果,从仪器设备护士、家属、患者以及制度等方面着手,采取加强护理人员的宣教、规范化入水量的记录流程、制定一张通俗易懂的食物含水量表、添置测量饮水量和食物重量的工具等措施进行干预[3],通过品管圈干预后,患者的入水量记录正确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患者入水量记录正确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