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的诊疗体会
2019-01-06蒋睛睛
许 皓,蒋睛睛,于 洪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医中医院,内蒙古 赤峰024400)
乳腺增生是妇科常见病,属于中医“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或乳房肿块,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乳腺增生病史长,易复发,难以治愈。近年来乳腺增生发病率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分析笔者采用自拟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的诊疗体会。
1 病因病机
清·高秉钧在《谦益斋外科医案》曰:“水亏木旺营亏无以营养……乳房结核成癖,拟以壮水涵木治之。”清·顾世澄在《疡医大全》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可见肝、脾、肾等脏腑均与乳腺增生有密切关系。肝气郁结、脾虚痰凝、肾气不足是乳腺增生的主要致病因素,肝郁气滞是乳腺增生的关键所在。思虑伤脾或肝郁气滞,横犯脾土,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津液不运而聚湿生痰;肝郁化火,灼津成痰,气瘀搏结而成乳房肿块。乳腺增生的发生以肝郁、肾虚、脾湿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2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疏肝健脾补肾治其本,化瘀散结通络治其标。乳腺增生的发生为“气滞-气滞血瘀-气滞血瘀痰凝”是气血病变逐渐加重的过程,与西医中乳腺增生的乳痛症-乳腺上皮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的发展过程相吻合。中医治疗乳腺增生重在疏肝理气,佐以活血化瘀,除痰散结。
处方:柴胡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醋没药10 g,丹参15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5 g,橘核10 g,巴戟天10 g,黄芩片10 g,王不留行15 g(包煎),路路通15 g,桃仁10 g,甘草片10 g,丝瓜络15 g,荔枝核10 g,穿山甲5 g(先煎),淫羊藿10 g。水煎服,每日1剂,15 d为1个疗程。
方解:柴胡、香附、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疏肝解郁,巴戟天、淫羊藿补肾壮阳,为主药。延胡索、没药、丹参、桃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金银花、蒲公英、黄芩清热消肿止痛;橘核、荔枝核散结止痛,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
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疏肝理气药具有调节自主神经、降低过高泌乳素、调节卵巢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乳腺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药效直达病所。软坚散结化痰药有拮抗雌激素分泌过多的作用。补肾温阳药能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乳腺和子宫等性激素的靶器官对激素的反应,证实了“肾主生殖”的中医理论。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9岁。主诉:乳腺增生10余年。患者孕3产2,自头胎婴儿满周岁断乳后,彩超检查提示乳腺增生,多方求医,中西药物均间断服用,效果不显,反复发作,经朋友介绍来本院就诊。患者诉双侧乳房胀痛,时刺痛,经前不能触衣,面斑严重,舌边舌尖有瘀斑,牙龈暗紫色,腰腹酸痛,神疲倦怠,纳少形瘦,喜叹息,烦躁失眠,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涩。诊断:乳腺增生。病机:肝气郁滞,郁久化火,化火生痰,痰瘀互结。治则:疏肝解郁,通络活血,除痰散结,兼以调经补血。处方:柴胡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醋没药10 g,丹参15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5 g,橘核10 g,巴戟天10 g,黄芩片10 g,王不留行15 g(包煎),路路通15 g,穿山甲5 g(先煎),桃仁10 g,甘草片10 g,丝瓜络15 g,荔枝核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穿山甲打碎后浸泡2 h,文火煎煮0.5 h,取汁与上药兑服。药渣在通风处晾晒后研磨成粉,作为料药备用,每日2次,每次1 g冲服。
二诊:患者精神饮食佳,睡眠好,乳房时有胀痛,大便正常,舌脉同上,守方继服7剂。三诊: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嘱服原方料药,每日3次,每次6 g冲服,服用半个月。四诊:月经前服上方中药7剂,后继服料药半个月,服法同上。五诊:彩超提示乳腺无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中医认为治疗乳腺增生应遵从藏泻规律,按周期调理。月经前期:生殖之精外泄,阴阳气血受损,需要充养,使血注于胞宫,行使“满”的功能,临床多表现肝火旺、肾水亏,治以疏肝气、养真阴。月经期:此时胞宫“开”,行使“泻”的功能,冲任气血下泄,经血外泄,阴阳处于“消”的过程,临床治以“通”为主,使用化瘀散结之品通络。月经后期:行经后,胞宫由“实”转“虚”,开始行使“藏”的功能,经血外泄,血海空虚,阴虚阳亏,气血处于“长”的过程,治以补肾养血、调理冲任。
5 体会
笔者认为乳腺增生的治疗应实行经乳同治,周期调理:经前疏肝解郁,经期化瘀散结,经后温补肾阳。临证加减:乳房胀痛加郁金、枳实各10 g;乳房刺痛加三棱、莪术各10 g;脾湿肥胖者加茯苓皮、干益母草各20 g;肾虚加肉苁蓉片15 g,以补肾助阳,泻火通便。对于病程较长,疼痛严重,不论经前、经后,有结节者加用穿山甲5~1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