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2019-01-06
(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局,山东 沂水 276400)
寄生虫病是鹅常见多发的一类疾病。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寄生部位的不同,对鹅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严重感染的寄生虫病如球虫病等,可引起鹅大批死亡,更多的寄生虫病则因摄取宿主营养而引起雏鹅和幼鹅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进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此外,种鹅感染寄生虫后,会严重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所有寄生虫病都会导致饲料的严重浪费,降低鹅的生产性能;降低机体抗病能力,诱发其他疾病如细菌病、病毒病和原虫病的发生和蔓延。
1 常见鹅体表寄生虫病
鹅体表寄生虫病主要有羽虱、螨、蜱等寄生于鹅体表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体表寄生虫的感染会影响鹅的采食和休息,使鹅骚痒不安,鹅啄羽而造成羽毛脱落(民间称“鬼拔毛”)或折断;附着在鹅的体表吸血且产生毒素,严重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并能传播疾病;侵袭皮肤,出现痘疹状病灶;产蛋下降、贫血、消瘦等,严重者可使鹅致死。
1.1发病情况
1.1.1鹅羽虱病的病原是羽虱,种类多,靠吃鹅的羽毛、皮屑、皮肤损伤部位的血液而生存。主要寄生在鹅头、体部、翅部、外耳道、颈部等处。传播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更甚。圈养鹅、产蛋鹅较易感染,而常下水的鹅及肉鹅感染较少。母鹅抱窝时,如果鹅舍狭小,舍地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也会在耳内生虱。一旦在羽毛、毛根,或外耳道、颈部查到羽虱虫体,即可做出确诊。
1.1.2鹅螨的种类有鸡刺皮螨、鸡新勋恙螨和突变膝螨。前两类螨的雌虫在夜间爬到鹅身上吸饱鹅血,白天隐藏在鹅舍的墙缝内、碎屑中、泥土中产卵,孵化成幼虫后重新爬到鹅身上;而突变膝螨的成虫在鹅的皮下穿行,在皮下组织中打洞形成虫体隧道,虫卵在隧道内孵化,经一段时间变为成虫后就藏于皮肤的鳞片下面,形成大量痂皮,因此患病的鹅脚就象附着一层石灰。
1.1.3寄生于鹅身上的蜱是波斯锐缘蜱。波斯锐缘蜱的成虫夜间爬到鹅身上无毛部位刺螫吸血,吸完血后就从鹅体上滚落下来,白天就藏在鹅舍的墙壁、柱子、巢窝等缝隙里。幼虫常栖居于鹅体羽下,其活动不受昼夜限制。
1.2防治措施
1.2.1驱杀鹅羽虱、螨、蜱,可用0.2%~0.25%的敌百虫溶液于夜间直接喷洒鹅体,同时喷洒鹅舍墙壁、棚顶、地面、垫草、栏柱及一切用具。还可用精致敌百虫0.5份,温水99.5份,配成药液,将鹅浸入药液(露出头)内几秒钟进行药浴,杀虱杀蜱效果也很好。但药浴时要先提高舍温,以防鹅感冒。
1.2.2鹅舍要加强通风,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垃圾和污物;鹅舍内的一切用具,包括饲槽、水槽、使用的工具等,用0.3%过氧乙酸、0.5%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或用火焰消毒,环境可用2%~3%火碱喷雾消毒。
2 常见鹅吸虫病
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鹅吸虫病主要有棘口吸虫病、次睾吸虫病和嗜眼吸虫病等。棘口吸虫寄生于鹅的肠管中,次睾吸虫寄生于鹅的肝脏、胆管和胆囊中,嗜眼吸虫寄生于鹅的眼结膜。这些吸虫的共同特点是呈扁平、叶片状,当鹅在接触自然湖泊或池塘时可能会感染,大部分吸虫以水蜗牛或螺蛳为中间宿主,很多情况下鱼、蛙和昆虫(如蜻蜓)充当第二中间宿主。吸虫可以侵入鹅的各个体腔和组织,多在死后剖检发现。
感染吸虫的鹅通过粪便排出吸虫虫卵,在条件合适的环境中虫卵孵化,产生一期幼虫;幼虫在中间宿主内成熟,然后将成熟幼虫排在草上,通过采食中间宿主或草类,鹅重新感染吸虫。
2.1发病情况
2.1.1鹅棘口吸虫病由棘口吸虫科多种吸虫(如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等)寄生于鹅的小肠、盲肠和直肠等肠管中引起,对幼鹅危害大。棘口吸虫发育过程中需要第一、二中间宿主如小土蜗螺、椎实螺等淡水螺类,鹅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这些螺类而感染发病。少量感染时症状不明显,雏鹅严重感染时,则出现一般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粪便中混有黏液,机体逐渐消瘦贫血,发育停滞,最后衰竭死亡。剖检,可在盲肠、直肠中发现粉红色细叶片状的虫体,虫体一端埋入肠黏膜内,且吸附部位有溃疡,用剪刀稍用力即可将其刮下,刮下的虫体可蠕动蜷曲。
2.1.2次睾吸虫寄生在鹅的胆管和胆囊中引起次睾吸虫病。虫体叶状,体表有小刺,发育过程中需要第一、二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及棒花鱼,虫卵在鱼体内发育为囊蚴后集中于肌肉和皮层,鹅吞食含囊蚴的鱼类而感染。轻度感染时临床症状不明显,较重感染则表现结膜发绀,有黏液性分泌物。剖检见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浓或消失;肝脏橙黄色肿大,质地较坚硬,坏死甚至变性、肝硬化。
2.1.3嗜眼吸虫病的病原为嗜眼吸虫。新鲜虫体呈淡黄色半透明状,主要分布于有中间宿主淡水螺存在的区域。各种日龄的鹅都可感染。单侧性眼发病者多见,病初患鹅羞明流泪,不断用蹼挠眼部或转头将眼睛揩擦背部,结膜内有浅黄色脓性分泌物,瞬膜下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均附有吸虫。
2.2防治措施
2.2.1治疗鹅吸虫的药物很多,可用硫双二氯酚(硫氯酚,别丁),按150~200 mg/kg体重,一次拌料喂服;或氯硝柳胺,按80~100 mg/kg体重,一次拌料喂服;或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按15~25 mg/kg体重,一次拌料喂服;或吡喹酮按10~20 mg/kg体重,一次拌料喂服。嗜眼吸虫可人工翻眼除虫,用钝头细棒拨开瞬膜,用眼科镊子从结膜囊内直接将虫体摘除,最后用2%~3%硼酸水洗眼。
2.2.2预防鹅吸虫病,要注意及时清除粪便等污物,驱虫后收集一周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生物热处理,以杀灭虫卵,防止扩散;本病的流行地区,应做好灭螺工作,以消灭中间宿主。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
3 常见鹅绦虫病
鹅绦虫病的病原有膜壳绦虫、剑带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等。
3.1发病情况 膜壳绦虫、剑带绦虫、片形皱褶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等绦虫都寄生于鹅的小肠。幼鹅感染时症状较明显,常见一般性寄生虫病症状,如消化不良,排稀薄粪便,有时混有白色的绦虫节片,使肛门周围羽毛污染;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生长停滞,机体消瘦,贫血。有时出现神经症状,行走摇晃不稳,夜间张口伸颈,如钟摆样摇头,仰卧或侧卧时两脚呈划水样。常可因气候或饲料突然更换等应激因素而导致短期内大量死亡。
粪便内检出绦虫的孕节和虫卵,即可确诊,也可通过剖检发现虫体来确诊。
3.2防治措施
3.2.1治疗方法同吸虫病。
3.2.2预防鹅绦虫病,要注意每年春季给鹅进行彻底驱虫后再放入水塘。在幼鹅放入水塘后半个月,应全群进行一次成虫期前驱虫,可用硫双二氯酚按150~200 mg/kg体重,制成小丸子投服,间隔4 d再用一次;或吡喹酮按10~20 mg/kg体重,口服1次。鹅场应尽量设在有流动水的水塘,或直接在流动水面放养,以减少与绦虫中间宿主剑水蚤的接触机会;已被污染的池塘,要放水干塘1次,以便杀死塘内的剑水蚤。注意幼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新购进的鹅在隔离观察无绦虫病或进行预防性驱虫后再混群饲养。
4 常见鹅线虫病
鹅的线虫病主要有寄生于肠道的蛔虫,寄生于气管、支气管的比翼线虫,寄生于鹅肌胃角质膜下的裂口线虫,寄生于腺胃的四棱线虫等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4.1发病情况
4.1.1鹅的蛔虫病是由鹅蛔虫寄生于鹅的小肠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饲养环境差的鹅群更易发。2-3月龄幼鹅感染时症状较明显,成年鹅多为带虫者。病鹅的症状与其感染虫体的数量、本身营养状况有关,主要表现肠道寄生虫病一般症状。死于本病的幼鹅较瘦弱,肠道黏膜充血、出血,有虫体集聚的肠段,肠道黏膜通常较干燥;严重感染者黏膜组织增生,有时可见肠道黏膜形成粟粒大的寄生虫性结节。通过查粪找虫卵,剖检寻找虫体可以确诊。
4.1.2比翼线虫病又称交合虫病、开嘴虫病、张口线虫病,是由比翼科比翼属的线虫寄生于鹅等禽类气管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常污染牧地、饲料和饮水,一些野鸟和野生火鸡任何年龄都易感但不发病而成为本病的自然宿主。这些野鸟体内排出的虫卵,通过蚯蚓体内发育后,对鹅等家禽的感染力增强,成为重要的感染源。患鹅特征性症状是呼吸困难,常伸颈张口呼吸,并常伴发咳嗽和打喷嚏,时常摇头,欲排出气管内黏液和虫体,最后因窒息、衰竭而死。病变可见肺脏溢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气管有卡他性、黏液性炎症,有被带血黏液所包围的虫体。根据特殊的开口呼吸症状,经剖检或打开口腔察看及用棉拭子插入气管擦裹,在气管中发现虫体或者用漂浮法在粪便中查到虫卵便可确诊。
4.1.3鹅裂口线虫病是由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肌胃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常发于夏秋季节,主要感染2月龄左右的幼鹅,成年鹅感染多为良性经过而成为带虫者,呈地方性流行。患病鹅主要表现一般消化道寄生虫病症状,病死鹅瘦弱,眼球轻度下陷,皮肤及脚、蹼外皮干燥,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呈暗棕色或黑色,角质膜松驰易脱落,角质层下常见肌胃有出血斑或溃疡灶,幽门处黏膜坏死、脱落,常见虫体积聚,其周围的角质膜亦坏死脱落,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严重者内有多量暗红色血黏液。
4.1.4鹅的四棱线虫病是由四棱科裂刺四棱线虫寄生于鹅腺胃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病鹅表现一般消化道寄生虫病症状,常出现神经症状。病死鹅通常瘦弱,有虫体寄生在腺胃黏膜上,形成多个血样暗红色丘状突起,用剪刀刮开,可见暗红色的成熟的雌虫;有时还可见腺胃黏膜增厚、出血,或出现溃疡;患病母鹅可见卵子变形、变性。
4.2防治措施
4.2.1左旋咪唑,按25 mg/kg体重混在饲料中喂服,连用3 d;或硫苯咪唑(芬苯达唑),按用10~25 mg/kg体重,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或灭虫丁(伊维菌素),按每0.1~0.2mg/kg体重,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
4.2.2用0.015%~0.03%的溴氰菊酯或用五氯酚钠喷洒水塘周围,消灭中间宿主。注意鹅舍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鹅舍及用具用0.1%~0.3%新洁尔灭进行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并集中进行发酵处理。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把幼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5 常见鹅原虫病
鹅的原虫病主要有寄生于鹅的肠道和肾脏中的球虫而导致的球虫病,最常见多发,危害也最大。
5.1发病情况 在我国,寄生于鹅体内的球虫有12种,分属于艾美尔属和泰泽属。在众多鹅球虫中,除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肾脏外,其余皆寄生于肠道。鹅球虫病发病季节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其流行季节为4-10月份,尤以5-8月份发病率最高。各种日龄的鹅均可感染,但以2周龄至2月龄的雏鹅发病最严重,成年鹅多为隐性带虫者。病初鹅活动缓慢,食欲减少,羽毛蓬松,下水时极易浸湿,喜蹲伏。继而发生下痢,粪便污染肛门及其周围羽毛。粪便腥臭,常混有血液、坏死脱落的肠黏膜和白色的尿酸盐。数日后衰竭死亡。
鹅球虫病的病变可分为肠型和肾型两类。肠型,大多数虫种寄生于肠道,病变主要在小肠后段,见肠管膨大,增厚或变薄,肠内容物稀薄,呈黄红色或褐色;肠黏膜出血,糜烂,呈糠麸样;严重的病例肠黏膜有大块的出血条带。肾型,由截形艾美耳球虫引起,病变主要是肾肿大、出血,颜色变为浅黄色或灰红色。肾表面有针尖至谷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坏死灶。
5.2防治措施
5.2.1氨丙啉、磺胺类药物、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等,对鹅球虫病均有良好效果。氨丙啉,按150~200 mg/kg饲料混饲,连用7 d;磺胺-6-甲氧嘧啶(制菌磺)按0.05%混饲,连喂3-5 d;地克珠利,按1 mg/kg饲料拌料,或0.5~1 mg/L饮水,每天2次,连用3 d。
5.2.2幼鹅和成年鹅要实行分开饲养;保持饲养场地清洁干燥并经常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和垫草并堆积发酵,以杀死卵囊;禁止在低洼潮湿及野生水禽常出没的地区放牧;流行季节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进行预防,常用预防药物有氯苯胍、氨丙啉、地克珠利和马杜拉霉素等,选用2种以上进行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