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0例临床分析

2019-01-06刘晓东许超凡程士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抗原传染性

王 华, 刘晓东, 许超凡, 程士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目前我国临床较为少见的散发性急性感染性疾病,为EB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彻底明确[1]。尽管绝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可自愈,但也有少部分容易诱发鼻咽癌、恶性淋巴瘤,必须予以重视,在治疗后尚需要随诊1~2年时间[2]。目前研究证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表现多样且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形而贻误治疗。对此病症展开临床分析尤为重要[3]。本研究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0例临床特点,并予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住的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具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皮疹等多脏器损害特征;②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增多(>0.50)、异型淋巴细胞数多(>0.10~0.20);③血清嗜异凝集反应经豚鼠肾吸附后仍阳性;④EB病毒抗体阳性;⑤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EA-IgG、EBV-DNA)阳性;⑥EBV-DNA检测确诊者[4]。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患儿家属放弃治疗者;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10例患儿中男74例、女36例;年龄2~13岁,平均(5.9±1.0)岁;病程3~15 d,平均(10.2±1.0)d;发病季节分布:春季17例、夏季51例、秋季12例、冬季30 例。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展开分析。EB病毒指标以及血清学检测方法如下: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并分为2份,1份(1 mL)用于血涂片制备并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测定,另1份(2 mL)进行EB病毒指标测定,使用的检测试剂均为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生产,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仪器设备为德国BMG公司生产的Labtech FLUOstar Omega酶标 仪。

1.2.2 观察指标 统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男女之比、年龄分布、症状表现、合并症、EB病毒指标测定结果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年龄分布包括<3岁、3~6岁、>6岁;症状表现包括发热(热程<5 d、≥5 d)、咽峡炎、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合并症包括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B病毒指标包括衣壳抗原IgG抗体和IgM抗体、早期抗原IgM抗体、核抗原IgG抗体检测;血清学指标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 数[5]。

1.2.3 阳性判定标准 EB病毒指标(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IgM抗体,早期抗原IgM抗体,核抗原IgG抗体)标称吸光度值(酶标分析仪标准物质吸光度产品合格指标)≥1.1判定为阳性,<0.8判定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为可疑,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判定为阳性[5]。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资料

2.1.1 男女之比 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男74例,占67.3%,女36例,占32.7%,男女之比为2.1∶1。

2.1.2 年龄分布 110例患儿可分为2~<3岁、3~6岁、>6岁三个年龄段,其中2~<3岁29例,占26.4%;3~6岁67例,占60.9%;>6~13岁14例,占12.7%。

2.2 临床表现

110 例患儿症状表现有发热101例,占91.8%,其中热程<5 d者26例(23.6%),≥5 d者75例(68.2%);咽峡炎100例,占90.9%;淋巴结肿大95例,占86.4%(颈淋巴结肿大88例,占80.0%,全身淋巴结肿大7例,占6.4%);眼脸浮肿79例(71.8%);脾肿大55例(50.0%);肝肿大37例(33.6%)。

2.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症

110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合并症以肺炎和心肌损害为主,分别为61例(55.5%)和53例(48.2%),此外尚有中性粒细胞减少35例(31.8%)、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3.6%)。

2.4 E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11 0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经过EB病毒指标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确诊结果在43.6%~88.2%。其中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97例(88.2%)、IgM抗体阳性48例(43.6%);早期抗原IgM抗体阳性35例(31.8%);核抗原IgG抗体阳性62例(56.4%)。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的51例(46.4%)。

3 讨论

现有研究指出,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为一种嗜淋巴性DNA病毒,在侵入患儿咽部上皮细胞之后迅速繁殖和复制,并经由口腔处的淋巴组织进入到B细胞以及血液系统,引发病毒血症并累及全身的淋巴系统之后发病[6-7]。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已经于全球范围内起病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态势[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传播扩散,主要通过与EB病毒感染者经口接触传染或者是飞沫传播,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9]。随着临床资料的日益丰富,显示该病亦可以经血传播,继而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样输血综合征[10]。由于婴幼儿机体免疫功能较差,在某些特定地区(热带、经济及卫生条件差)发病率几乎接近100%,但在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免疫性抗体,故此很少有大规模流行的报道[11]。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率在35%~40%。婴幼儿免疫应答不充分,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人群以2~5岁多见,并且6岁以下患儿多为EB病毒的隐性感染[12]。由于EB病毒侵犯B淋巴细胞,引起其抗原性发生改变,继而导致T淋巴细胞活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以清除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一般情况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后的第1周B细胞数量大幅增加,而第2周时则降低至正常范围,10~14 d时T细胞数量达到峰值,持续4~8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此时患儿基本自愈[13]。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口咽部以及淋巴细胞中仍然残留着少量的EB病毒,发生儿童鼻咽癌以及恶性淋巴瘤的风险依然存在,故此尚需要长期的随诊以彻底消除此风险[14]。近些年来临床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存在着较大的误诊、漏诊风险,并且症状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对其临床特点展开分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5]。

本研究通过对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后发现,该病好发于男性儿童,男女之比为2.1∶1,虽然可发生于儿童的各个时期,但是以3~6岁为主,占比高达60.9%。在症状表现上,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其次尚有眼睑浮肿、脾脏肿大、肝脏肿大,但上述症状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难以凭借上述资料作出定性诊断。进一步的EB病毒指标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证实,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最高(88.2%),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阳性率最低(31.8%),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占比>0.10为46.4%,提示临床单纯依靠某一检测指标容易出现误诊漏诊。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儿童时期并非罕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虽具有自限性但其潜在的危害性却不容忽视。EB病毒指标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在该病症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多指标联合应用能大幅提高检出 率。

综上所述,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男性且以3~6岁常见,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肺炎以及心肌损害为主要合并症,EB病毒指标检测与血清学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抗原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