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鼠类实验研究针刺参数优化*

2019-01-06胡佳慧韩李莎张春红陈付艳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配穴经穴选穴

鲁 海,胡佳慧,韩李莎,张春红,陈付艳△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3.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目前,针刺疗法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防治,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动物实验均显示其具有可靠的疗效,对于针刺作用机制的探索也成为研究的热点[1]。通过制造不同疾病的模型鼠,尝试对“针刺如何起效”等问题从机制上探讨。纵观针刺过程,从针刺形式,到选穴配穴,再到针刺效应的产生,均需要经过合理的辨证选择。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疾病对象,针刺参数选择可存在特异性,但总体应用原则也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以施针主客体为切入点,抓两头看中间,分析近年来针刺鼠类实验在针刺形式、选穴配伍及得气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施针主体的选择

针刺是一种由操作者主导的医疗行为,而针刺作为直接的操作工具,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为手针和电针。而在实际针刺鼠类实验中,由于电针可代替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约了大量人力劳动,且可重复性好,故绝大部分都采用电针干预。两种不同性质的刺激产生的理论背景、刺激方式不同,其临床效应甚至产生效应的途径与机制应各有差异[2]。

郭颖等[3]比较夹脊电针与手针对ALS-SOD1G93A转基因小鼠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鼠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增多,神经细胞结构形态有所改善,空泡化减少,夹脊电针改善效果优于手针治疗(P<0.05)。黄晓真等[1]研究发现,与电针比较手针FMR1基因敲除小鼠长强穴可增加皮质区BDNFmRNA、CREBmRNA表达量,缩短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时间/逃避潜伏期(均P<0.05)。手针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异常行为活动,效果优于电针。曹徵良等[4]比较手针和电针刺激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两组治疗期及随访期平均24 h烘热积分、MRS、MENQOL评分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两者调节作用相当。

目前电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针的个体化差异,被广泛用于动物试验中,但两者在实验中的疗效并未有明显差异。对于传统针刺干预机制的探讨,应立足于经络、腧穴、针刺手法等整套针刺疗法展开研究,最大程度的模拟临床实际方可,而只注重简便化的施针操作、忽略针刺手法似乎是不合理的。

2 施针对象的选取

2.1 选穴

经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经络线上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刺的刺激点。每个经穴由于其所处位置不同、所属经脉不同、所属脏腑不同而具有不同刺激效应,不同经穴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效应,称之为经穴“特异性”[5]。经穴特异性是决定腧穴配伍效应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经穴的选择既有异经相配,又有同经相伍。

2.1.1 经穴特异性 牟蛟等[6]研究针刺“水沟”穴抑制MCAO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坏死的特异性效应。结果显示,穴位组总体效应趋势优于非穴位组,穴位针刺更能有效抑制 MAC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缩小脑缺血后梗死面积,具有穴位特异性优势。张华军等[7]研究发现电针百会和足三里可以改善PSD小鼠的行为学异常,而非穴组无抗抑郁作用,从而否认了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的安慰剂作用。严明娜等[8]研究发现,较非穴,高频电针内关穴心肌缺血情况有所改善,且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显著。反应了经穴的特异性与脏腑-经穴特异性,提示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内关穴有一定的特异性反应价值。

2.1.2 异经选穴 蔡荣林等[9]比较电针心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分析显示电针心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及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均显著低于肺经组(均P<0.01)。针刺心经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室旁核中间神经元活动,激活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的锥体神经元活动,抗心肌缺血效应强于肺经穴。罗丽等[10]比较针刺三阴交与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的影响,结果显示,三阴交穴在针刺5 min时、针刺后50~60 min作用显著,而关元穴仅在针刺后40~60 min作用显著。故针刺本经三阴交穴即时效应更明显。魏歆然等[11]研究发现针刺本经穴(百会+神门),升高失眠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及血浆中的MT含量优于他经穴(百会+三阴交)组(均P<0.05)。固定百会穴配伍本经穴(神门)针刺可有效改善大鼠失眠状况,从而提高腧穴配伍效应。

2.1.3 同经选穴 张学君等[12]比较电针督脉不同穴对自闭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百会与长强比较,逃避潜伏期、原平台象限游泳路程/总路程和PSD-95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单独电针长强穴或百会穴均可改善自闭症模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两者疗效相当。张文奎等[13]研究发现针刺脾经血海穴降低Ⅱ型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优于三阴交穴和公孙穴(均P<0.05)。故同经选穴则针刺脾经血海穴改善血脂作用最强。

直接针刺经穴,对于经穴的选取与腧穴的配伍治疗不同的疾病应有不同的要求。选穴则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因素[14]。由于腧穴的协同与拮抗效应,实验中多选取个数较少的直接有效的经穴进行验证,故总体效应而言,本经选穴优于异经选穴。此处的“本经”应包含三层含义,一为病变脏腑所属的经络;二为病变部位所在的经络;三为疾病病位所属的经络。同时根据“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循经取穴效果更佳。针对于同经腧穴比较,应根据所选腧穴的穴性去定夺,治疗疾病与腧穴主治病候越相近,效果越好。正如《针灸大成》所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

2.2 腧穴配伍

腧穴配伍是基于针灸选穴原则,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两个以上作用相近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高疗效的方法[15]。从腧穴配伍的概念出发,提出选穴是影响腧穴配伍的关键因素,其中按部选穴与循经选穴是腧穴配伍的基本方法,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是腧穴配伍的基本要求[14]。因此腧穴作为针刺操作的客体——直接干预对象,不同腧穴的作用特异,不同的腧穴配伍效应也有差异。常见的腧穴配伍方法可分为分经配伍、分部配伍及特定穴配伍[15]。

2.2.1 分经辨证配穴 翟恒等[16]比较针刺不同穴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行为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各组腧穴均能对CFS小鼠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合谷+太冲+足三里穴组减少血清MDA含量、升高SOD及GSH-PX活性优于合谷+太冲组、合谷+太冲+三阴交组(均P<0.05),其配伍作用更符合CFS的基本病机。张丽等[17]研究显示,电针双内关穴+双足三里穴+关元穴升高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肌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优于双内关+双神门+膻中(均P<0.05)。腧穴配伍针刺法具有很好的保护心肌缺血的效果,能够有效减轻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肌组织的损害。其配伍作用更符合心肌缺血损伤的基本病机(补虚写实)。

2.2.2 分部配穴 颜培宇等[18]比较分部配穴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头穴加体穴组可提高免疫抑制大鼠外周血CD4+TC含量及IFN-r水平、降低IL-4水平,优于单独体针组、头针组(均P<0. 05)。头针加体针的配穴方式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促使TH细胞向Th1型转化,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疗效优于单部位针刺。罗本华等[19]研究发现不同分部配穴(腹穴、腹背穴及腹背穴)法针刺均能显著降低SAMP8小鼠老化度评分,也均可显著改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隐蔽平台试验,针刺背俞穴组起效早但疗效不稳定,而针刺腹背穴疗效稳定;反向试验,针刺腹穴组显示更快和更稳定的作用。3种配穴法均能抵抗SAMP8快速老化进程,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但改善特点不同。

2.2.3 特定穴配穴 李心沁等[20]观察针刺八会穴(阳陵泉、悬钟)对大鼠骨折愈合及骨痂形成影响。针刺2周后,特定穴组与普通经穴组纤维性骨痂减少,骨性骨痂以及软骨增多;4周后两组骨性骨痂所占比例相近,但特定穴组骨性骨痂更成熟。故针刺特定穴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及骨痂形成。在与阳性药物的对照实验中,针刺特定穴配伍穴方(合募配穴)治疗慢性酒精肝损伤大鼠[21]及肠易激综合征大鼠[22]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将所选腧穴有机结合起来,相须或相使而用,则是选穴配伍完整的辨证思维过程[14]。辨证配穴、按部配穴及特定穴配穴3种配穴法,各有所长,其目的均为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23]。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下,应将辨证配穴始终贯穿于针灸实践中。鼠类体型小、选穴少,腧穴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腧穴的针刺信号传导途径有关[7]。在少而精的基础上如何针刺信号传导途径相同的腧穴达到了该途径的极限值,是腧穴配伍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施针效应体现——得气

得气或气至与否是衡量针刺效应的最为准确标准。《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齐丹丹等[24]比较不同得气状态下针刺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阿片受体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期望“得气”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中脑κ受体、μ受体mRNA的表达,脊髓内κ受体、μ受体mRNA的表达均较期望“不得气”组增强(均P<0.05),故整体镇痛效应强于期望“不得气”组。同类研究[25-26]发现针刺三阴交穴得气组较未得气组能明显延长痛经模型大鼠子宫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降低扭体评分(均P<0.01),缓解子宫收缩;扩张子宫微血管、毛细血管(P<0.05),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显著降低子宫PGF2αmRNA表达水平(P<0.01),调节子宫内分泌。

得气作为施针效应的指征,考评干预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包括“针感”和“针下得气感”。于针刺鼠类实验中,双方面得气体验均不明显,而在针刺效应体现上,是否得气确实存在差异[24-26]。实际上,得气是一个包含从选用适合的针刺形式、腧穴、腧穴配伍及手法而达到气调而止的宽泛概念。纵观整个针刺过程,得气应理解为在达到治疗目的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涵盖了针感的部分范畴[27]。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得气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易感知的显性针感,多忽视不易被感知的隐性针感,动物实验中或为隐性针感者多[28]。

4 小结

在针刺鼠类实验中,电针和手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刺激,不同的针刺方式,其针刺信号不同,其传入途径、产生的效应及机制、作用的靶点等均可能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疾病,甚至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针刺刺激方式的反应、传入途径、产生的效应及机制都可能不同,而目前的实验中为保持操作的一致性多采用电针干预。传统针灸以徒手操作配合针刺手法发挥针刺效应,动物实验应与临床保持一致,以更好的阐释作用机制。

经穴是针刺作用的基石,施针于经穴可起到相应的“经穴-经络-机体”调节作用。针刺验证选穴应善识“本经”效穴,善用同经“同穴”;经穴配穴是针灸临床实践的精华,依据病因病机的辨证配穴,做到了理法方穴的一致,局部配穴可发挥良好的近治作用,特定穴配伍又可凸显特效腧穴的特殊性能和作用。合理使用腧穴配伍方法,抓住主证、辨明病机、明了穴性、配伍精当,发挥协同作用,则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应重视特定穴的配伍使用,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刺对于经穴的有效刺激,可用“得气”来衡量,但在鼠类实验中,隐性得气的识别是关键,如何表征动物的得气效应值得深入探讨。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将fMRI、SPECT、PET等可视化技术运用于针刺形式、穴位效应、配穴效应及得气效应的研究对深入客观化认识针刺效应及机制、优化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配穴经穴选穴
整体观念在推拿治疗近视中的运用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选穴规律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选穴研究
针治奇疾奇验医案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四)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