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曲与游戏结合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2019-01-06田宇
田 宇
(凯里学院,河北石家庄 056000)
引言
游戏是儿童的重要活动形式,而采茶舞曲节奏明快,歌词朗朗上口,反映了丰富的采茶生活,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这种形式与儿童的游戏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将采茶舞曲融入儿童的游戏中。这种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并且这种形式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发展。
1 游戏与儿童发展教育
1.1 儿童的发展特点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对活动的认识具有具体形象性、行为和心理特点具有无意识性、行为特征的习得具有可变性和稳定性。具体形象性是指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呈现方式的影响,比如相同体积的水杯装着相同的水,尽管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个水杯的水倒在更细长的水杯里,儿童会认为细长水杯里的水更高,因此比原来水杯的水多,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行为的无意识性与可塑性表现为由于儿童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有限,因此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可变性和稳定性。可变性体现在环境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稳定性体现在儿童习得某种行为以后会稳定的持有,因此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儿童行为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学龄前时期,儿童的主动探索性很强,好奇心强,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任务不是开发智力,而是专注于儿童的情绪和感受。
1.2 游戏在儿童发展的作用
心理学中经典游戏理论第一个对儿童的游戏进行系统的阐述,包括剩余精力说、松弛说、生活预备说、复演说、生长说和成熟说,这几种理论虽然内涵不同,但是都看中儿童的生物性和本能性,缺乏社会性的认知,后来又出现了近现代游戏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减轻焦虑感,并且可以发展自我。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是游戏的主体,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体验到纯粹的快乐,并且通过游戏认识世界。不管是经典游戏理论还是近现代游戏理论都认为游戏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适应性的作用,并且儿童通过游戏逐渐认识客观世界。
2 采茶舞曲
2.1 采茶舞曲的特点
采茶舞曲是采茶人在采茶是采茶时唱的歌,是我国茶文化中重要的主城部分,凝缩了采茶百姓的生活,极具地方风情和传统文化特色。采茶舞曲起于民间并扎根与民间,并且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对采茶舞曲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采茶舞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通俗性,采茶舞曲容纳了采茶过程和其中的真理,舞曲节奏鲜明,曲调郎朗上口,传播性非常强,这种形式的采茶舞曲不仅可以激发大家对茶舞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茶文化传承下去。第二,种类丰富,采茶舞曲极具地方特色,因此不同地域的采茶舞曲都包含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因此不同地域的采茶舞曲种类不同。第三,传播速度快,由于采茶舞曲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并且节奏明快,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颂,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对采茶舞曲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能够较快的接受。
2.2 采茶舞曲与儿童发展教育
采茶舞曲在儿童的发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与传统的音乐舞曲不同,采茶舞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歌词朗朗上口,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其次,采茶舞曲曲调简单,舞曲中的动作简单,因此有研究将采茶舞曲用于儿童的律动训练,甚至是特殊儿童的训练,通过培养儿童反复练习某一动作提高儿童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比如让儿童跟着采茶舞曲的节奏学习兔子的动作,增加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再次,采茶舞曲中的歌词简单,含有较多的拟声词,儿童在无意识中习得以后可以哼唱,因此采茶舞曲还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认知发展。最后,采茶舞曲起于民间,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因此将采茶舞曲用于儿童的发展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采茶舞曲与游戏的结合在儿童发展教育中的应用
3.1 以儿童为游戏主体
儿童的好奇心强,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游戏中的表现亦是如此,因此在采茶舞曲与游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通过介绍采茶舞曲的起源、种类、服饰特点等等让儿童了解采茶舞曲,再通过演示介绍采茶舞曲的步调,结合游戏的形式引导儿童进行模仿学习。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比如看看跳的最好,看看谁唱的最好;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服饰,让儿童选择不同的角色进项扮演,在互动性强的游戏形式中帮助儿童成长;还可以给儿童布置家庭作业,儿童在学校习得某种行为以后会主动展示给家长看,因此教师可以让儿童学习采茶舞曲以后,演示给家长看,同时还能增加父母与儿童的交流。在游戏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上几种游戏的方式都是以主动为中心展开的活动,教师起到辅助作用。
3.2 根据儿童发展特点设计游戏
儿童时期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比如说,在躲猫猫游戏中,儿童认为自己看不到别人了,就是别人看不到自己了,因此他们通常会蒙住自己的眼睛,以往这样别人就看不到他找不到他。这在成人看来就是明显的“掩耳盗铃”,但是这种现象在儿童中却是普遍的现象,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无法从他人的额角度斯卡问题,比如儿童非常喜欢吃苹果,妈妈不喜欢吃苹果,儿童会十分不解,认为“怎么会不喜欢吃苹果呢?苹果这么好吃”。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是应该充分体现儿童的自我中心,否则儿童会感到困惑不安。
儿童时期还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是泛灵论,儿童会认为没有生命特征的物体具有晟敏,比如儿童对着娃娃讲话,4~6岁儿童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6~8岁儿童认为可以动的物体具有生命。因此,教师充分将采茶的布偶运用在游戏中,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丰富游戏的手段,提高儿童的兴趣。
儿童时期语言也有一个高峰增长,因此采茶舞曲与游戏的结合实际上可以丰富教学的手段,采茶舞曲中含有大量的拟声词,并且非常生活化。在儿童的学习中,无意识的额学习占主导作用,比如教师认真教儿童学习某一句话,可能效果不佳,但是如果用舞曲的形式反复进行播放,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无意的听到了,因此便学会了,所以采茶舞曲与游戏的额结合,虽然主要形式是游戏,但是儿童在无意识中可以习得更多语言,这种学习效果是最符合儿童学习特点,因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有利于儿童的语言认知发展。
3.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采茶舞曲体现茶文化的魅力,而茶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人的使命。因此通过采茶舞曲与游戏结合,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帮助儿童早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观看采茶舞曲表演,让儿童体会到采茶舞曲的魅力,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采茶舞曲的简单动作,帮助儿童学会尊重茶文化,尊重传统文化。
4 小结
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的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儿童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教师灵活将采茶舞曲与游戏的结合不仅可以培养鹅绒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还能帮助儿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采茶舞曲与游戏结合运用在儿童的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儿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