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探究
2019-01-06盛玥
盛 玥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的差异,我国与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而这些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翻译工作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对语言文字进行转化,还要对文学思想进行转换;既要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要充分考虑读者群体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实属不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中西方人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技巧上。拿“茶”这个字来说,在中国文学中,“茶”这个字往往出现在物质层面的场合,用来表达茶叶的品种和口感;而在西方文学中,“茶”被应用于精神层面的场合要远远高于物质层面,西方文人笔下的“tea”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充当指代作用,隐喻着许多茶类意象或者跟茶有关的精神表达。很多时候,由于西方句式结构与我国的习惯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完全保留西方表达习惯的翻译结果往往不利于读者很好地理解文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西方文学的交流。因此,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茶文学的翻译与评论就是以文化审视的视角来研究茶文学翻译的规律,从而促进茶文化翻译与评论工作更好地展开。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茶文学中的表现
1.1 对家庭的态度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且人情味很浓的国家,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家庭观念和人情味就要淡薄很多。在中国家庭,“孝顺”是第一要义,作为子女,如果不能遵守孝道,将会引来非议,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而在西方国家,“孝顺”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西方家庭对于独立和自由的重视程度远远高过于“孝顺”。在大部分西方父母的观念里,子女是上天的“礼物”,在成年之前父母对子女有着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在成年之后子女有充分的人生自由选择权,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对于成年子女的行为父母通常不会过多干涉,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出自己的意见而已。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捆绑式”的亲情关系,子女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界对于其父母的看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比较浓厚;而西方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义务式”的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起到的是一种支撑和辅助作用,双方之间的责任与义务都划分的比较明显,外界不会将成年子女的问题怪罪到父母身上,父母与子女可以长期保持朋友般的相处模式。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更加讲究仁义,而西方更加看重平等;对待问题,中国人通常采取“人情化”的解决模式,以“和”为贵,而西方更加追求事实和真相,喜欢将感情暂置一边,就事论事。
1.2 对宗教的态度不同
中国人虽然对风水比较迷信,但是大多数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而西方人不同,绝大多数的西方人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体现在茶文学中就表现为浪漫的茶文化故事。而在中国的茶文学中,茶文化就显得比较刻板和张扬,没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事实上,茶文化从形成到完善的过程中,与宗教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所以在一些场合中,我们会看到有关于“茶禅文化”的大段描述,我国的茶文化由于受到传统三大哲学宗教学派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具有内涵,因此,实际上在我国的茶文学中也是有着非常隐秘的宗教色彩的,只不过是只属于我国的传统宗教,而西方则是以基督教为主导,因此,在茶文学的表现形式上就相对浪漫与神圣,更加符合宗教的特质。
2 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的现状
2.1 翻译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字词的运用、文化背景的还原性以及文化习俗的尊重态度上。然而从我国近几年的关于茶文化翻译工作来看,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所欠缺。这就极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西方词汇中很多时候一个单词有着多种含义,但是一部分翻译工作者往往只注重表面意思,从而使得翻译结果苍白无力,缺失了原文本该具有的美感和深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很多文学喜爱者为了了解一部外国作品,宁愿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外国语言从而参读原文,也不愿看译文,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翻译作品缺乏准确性,信任值不高。由此可见,翻译的准确性的确是我国目前茶文学翻译与评论工作最亟待提升的重大问题。
2.2 翻译工作者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文学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中,翻译的误差影响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还会影响到外国友人对一个国家整体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可以认为,翻译工作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声誉与尊严,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具备较高的职业胜任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翻译工作者在尚未了解当地国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就直接进行翻译,这样是最容易将误差拉大的翻译行为。对于翻译工作而言,同一句话配上不同的语气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意思。总体上,西方的语言词汇较中国少,往往一个西方词汇所涵盖的释义要比中国词汇的释义要多。在翻译中,翻译工作者往往不求甚解,只对文字做语言转换,而无法达到真正的文化转化的高度,这些都不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因此,翻译工作者有必要时刻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尽快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的提升策略
3.1 对中西茶文化进行比较和总结
我国的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文学领域展现出很多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西方人与中国人在饮茶文化的观念和态度上。而这也是茶文化翻译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西方茶文学著作中,很多茶类活动的背后都透露着一定的文化寓意,如果译者没能及时了解到这些,就非常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忽略掉这些精彩环节,最后使得译文与原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破坏了原著的魅力和表达。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茶文化起源于此,后来随着茶叶在西方国家的流通,西方人开始有了自己饮茶生活,也有了属于西方情调的茶文化。由于不同时代下的茶文化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在西方茶文学作品中,每一个茶意象活动都携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风云往事和背景。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只有充分了解中西茶文化的特点和背景,才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在中西方茶文化中,下午茶是西方贵族们发明出来的饮茶风俗,因此西方茶文学中提到的下午茶通常彰显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而中国的茶文化反而不会有这些讲究,由于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普遍快于西方,因此,中国人很难有像西方那种下午茶时间,反而利用茶道修身养性的居多,因此,翻译工作者应该对中西茶文化进行比较和总结,这样在翻译工作上会更显得游刃有余。
3.2 加强中西茶文化交流与融合
翻译的直接目的就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对于茶文学而言,翻译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中西茶文化交流的方向。随着茶文化发展的日趋成熟,茶文化不仅仅只是每个国家的茶文化,而是需要实现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融合与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学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学翻译工作者应该秉持实现茶文化统一的目的,在翻译工作中有意识地对翻译内容进行整合和修剪,尽量使得翻译结果能够引起中西两国读者的共鸣。而能够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是茶文学翻译工作者已经精通了中西双方的茶文化内容,并能够参透其中的内涵,这样就可以实现两种语言自由的切换,也可以保证翻译的质量,从而能够为中西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搭建坚实的桥梁,并最终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