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

2019-01-06高晓静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用途跨文化茶文化

高晓静

(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用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看,“茶文化”及其对应的茶文化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综合)是我国特有、从我国传遍世界的特殊比较优势资源,基于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等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产业构成。在当前,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告别了传统的“粗放式传播”范式,转而迎来了一种“精细化传播”范式,有计划、有战略、有步骤地将我国优质茶文化推介给目标受众,成为跨文化交际时代茶文化传播的一种必然趋势。

1 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语言学背景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以西方语言强权为代表的“英语”成为世界流行范围最广的语言。同时,受文化多样性、市场分化和社会分化等因素影响,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面临着深刻的语言学背景,只有重视并从语言学角度实现对受众的精准对接,才能实现茶文化的成功传播。

1.1 全球化进程破坏了脆弱的世界语言生态环境

学术界公认,“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在全球普及、西方生活方式在世界“普适”的过程,这客观上为英语成为世界语言提供了基础。澳大利亚著名语言学家武尔姆在《语言的消亡与消失原因与环境》一文中分析了影响世界语言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文化和政治包括征服”,其指出很多少数民族语言需要适当的管理和规划才能生存下去。汉语及其茶文化语言体系作为全球化时代一种相对于“弱势”的语言,在面对茶文化跨文化传播方面只有走向精准传播,即合理区分“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精准链接受众才能实现有效国际化。

1.2“一带一路”战略向茶文化国际化传播提出了语言反思要求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国际化传播正式从一种相对散漫的传播模式走上了正规化模式,基于“茶为国饮”的历史渊源和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茶文化资源,只有从生活方式意义上嵌入到国外受众的生活当中,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英语语言教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通用英语”(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简称ELE)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两种思路、两种路线和两种教育模式,其中前者指的是“以英语语言学习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代表着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而后者则指的是一种“转向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两种英语语言教学思路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立场,但是,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对应的英语教学来讲,应当兼顾两者之间的均衡。

2 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传播对待“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主要立场

经济全球化将英语扩散为“世界语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殖民主义把英语从其欧洲的发源地带向世界各地,但是全球化赋予英语力量,使它在全球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担任一个桥梁的角色。学术界尽管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应当选择“通用英语”思路作为教学主导还是选择“专门用途英语”作为教学主导尚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就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而言,应当采取这样几个主要的立场:

2.1 以茶文化传播的具体功能灵活选择英语教学模式策略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形成的市场秩序格局中,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既具有一定的商务功能,又具有一定的大众传播功能,还带有明显的国际秩序塑造功能等,可以说是一种多功能面向的文化传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学究竟应当采用“通用英语”模式还是应当采用“专门用途英语”模式,应当从特定的茶文化传播实践、特定的茶文化传播语境出发进行思考。例如,在面向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偏向于应用的学生进行教学时,要侧重于其“专门用途”教学,突出茶文化传播中某个特定具体的商务功能或交际功能进行语言布局;而如果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的英语语言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其“通用英语”的教学模式思路,突出茶文化的哲学属性、文化属性,而不是具体的商务属性。

2.2“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组合搭配教学模式策略

我国茶文化本身是一个“T”字型的文化体系结构,一方面它有宏观的、终极的、哲学的价值关怀,体现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伦理架构;另一方面纵向上它又是一个高度分化、学科林立、精细化存在的学科群落,涵盖了茶人文知识、茶产业、茶管理、茶科学、茶艺术等不同的专业知识,因此,从茶文化内涵及其对外传播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点不仅仅体现为包括“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在内的茶文化语言教学模式选择方面,还体现在茶文化知识本身的社会化传播、社会化教学、茶文化人才培育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不能把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种思路对立起来,而是应当进行混合搭配,使之更好地适应茶文化的传播。

2.3 基于茶文化受众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策略

当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行为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因此,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领域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塑造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倾听学生的知识需求。学术界近些年来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等院校领域学生更倾向于“专门用途英语”模式,即侧重于学习特定方面的英语专业知识,侧重于用英语学习特定的专业知识,就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而言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不应当盲目地选择特定的英语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等纳入其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确保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学生可以获取到关于茶文化传播方面某些具体的、专业的知识。

3 结语

在茶文化跨文化交际传播方面,我国对应性的主导型英语教学模式尚未完全确立,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茶文化英语在整个英语教学界话语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英语教学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程度不够。西方知名的语言学家如Hutchinson和A.Waters等人近些年来已经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分化为明显的“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或者说商务英语)两种典型的子类型,表明即便是围绕着茶文化传播的“专门用途”方向,也至少存在“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两大类不同的专业性选择,这告诉我们当前英语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在围绕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分化、细化等而开展着对应性的分化、细化。面向未来,对于茶文化国际传播究竟采取“通用英语立场”还是“专门用途英语立场”的争论还将持续,因为受众不同、学习者不同、教学队伍主体也不同,对于这一话题的看法自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回答这种争论过程中,“实践教学理念”是一种重要的立场。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理念”是实践哲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的内涵在于“实践哲学关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行为,而不是抽象的先验的理念活动”。具体来看,实践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实践的,教育工作的知识来源归根结底是生活实践,同样地,在知识的社会化传承过程中也要走“实践化”的道路,而不是“应试化”和“课堂化”、“理论化”。这一点是我们对待茶文化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

猜你喜欢

用途跨文化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DNA的奇妙用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用途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