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推广的结合探究

2019-01-06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常山人类学歌谣

王 昱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文化人类学是以研究人类各民族文化为目的的一门学科,隶属于人类学的范畴。其所囊括的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内容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洪流之中,面对来势汹汹的异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呈现出江河日下的状态。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曾被视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珍宝,而今却只能被西方流行音乐的步步紧逼退缩到角落。所以,常山喝彩歌谣必须同采茶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态,为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一丝空间。因为文化人类学的概念中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有生存的意义,均应被温柔对待。

1 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

1.1 常山喝彩歌谣

常山喝彩歌谣是盛行于常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为了图吉利,当地人会在结婚与新屋上梁时进行喝彩。由于所庆祝的主题不同,喝彩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目前,常山喝彩歌谣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成文的喝彩词约为1000条。而且,2014年常山喝彩歌谣因其独有的文化艺术性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常山喝彩歌谣作为乡土音乐的一部分,并非任何人均可以成为喝彩者,通常是由本地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歌谣的喝彩者,并且喝彩歌谣必须前后押韵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否则就难以成句成章。同时,喝彩者在喝彩时也需要围观者的配合,二者在你喝我彩相互呼应中才能营造热烈的气氛。当然,常山喝彩歌谣多是以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无论是“立柱动土黄道日,上梁正逢紫薇星”还是“今日新房闹过后,夫妻白头同到老”都展现了大众对幸福的憧憬。

1.2 采茶歌

采茶歌是茶农们在从事茶事活动时即兴创作的地方民乐,主要在湖北、江西以及粤广等地盛行。虽然采茶歌与采茶戏同为采茶乐的一种,但是其演唱形式更为简单。一般来说,采茶歌不需要伴奏,既可以由一人独唱也可以多人合唱,主题内容则因为地域差异而略有不同。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采茶歌也逐渐形成了以竹击节的传统,一唱众和的联唱也成为了主要的演奏方式。采茶歌最早是由茶农们传唱出来的,题材从最初的采茶逐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采茶歌所咏唱的对象。同时,采茶歌也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渗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之中,“心情好了唱几句采茶歌,心情不好吼两嗓子采茶歌”。近年来,茶文化的再度复兴使得一度沉寂的采茶歌又在广袤的采茶大地活跃起来,甚至还因时而变为采茶歌注入了时代内涵,“三农政策惠万民,小康生活年胜年”已经传遍了赣南之地。

2 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推广的结合意义

2.1 促进采茶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都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时至今日,社会的迅速发展,流行文化的迭出,使得传统音乐呈现出日薄西山之态,采茶歌更是随着茶文化的没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虽然,采茶歌还在传唱,但甚嚣尘上的流行乐迟早会将其湮没,但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结合必然会使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在融合中迸发出新的朝气。例如,采茶歌可以借鉴常山喝彩歌谣的“喝彩”形式,开创丰富多样的联唱模式,使得采茶歌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另外,常山喝彩歌谣已经被收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歌在与常山喝彩歌谣相交融时,必然会衍生出新的常山喝彩歌谣艺术形态,进而使得更多的人能通过常山喝彩歌谣的传承与保护认识采茶歌,从而为采茶歌的传播与弘扬奠定基础。

2.2 有利于采茶歌音乐模式的开发

在这个开放性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否则就会沦为沉舟病树。作为传统音乐一支的采茶歌也应当立足当下借助流行元素发展自己。特别是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之时,采茶歌更应积极“寻求变通”,以在多元的文化领域占领一席之地。我国采茶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现代人的音乐欣赏品味相距甚远,旧有的传唱模式更是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音乐追求。所以,采茶歌的推广应当以大众的音乐鉴赏能力为立足点,根据观众的音乐需求对采茶歌进行改编。而常山喝彩歌谣作为一种备受大家欢迎的优秀音乐文化,一旦融入采茶歌则会为采茶歌的转型性发展提供新的借鉴,使采茶歌能充分地将一切因素纳入有利于其发展的框架之内,从而开辟出受人青睐的采茶歌演奏新模式。

3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推广结合将面临的问题

3.1 传播渠道狭隘

常山喝彩歌谣一般只在常山及其周边地区流传,采茶歌的传唱范围也仅限于湖广以及赣南一带。从传播的地域来看,常山喝彩歌谣和采茶歌的分布地区均较小。二者在融合之下也基本只能在这些地区推广,由于群众基础的缺乏难以向其他地区蔓延。此外,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诵,不仅没有系统性的教育制度来宣传采茶歌与常山喝彩歌谣,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传播人才,进而使得文化人类学中的地域音乐文化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迫境地。例如,常山喝彩歌谣在与采茶歌相结合时,受限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其传播渠道远不如城市宽广。乡村人口较为稀疏,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不足,对于手机、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的接触与使用率都较低,这就使得常山喝彩歌谣同采茶歌无法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乡村里传播。而都市人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却缺乏对于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认同感。

3.2 快餐文化的冲击

移动媒体的诞生标志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众的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快餐文化的冲击更是使得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好好欣赏美。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美只有在“慢慢”中才能显现出来。但是,快餐文化将人们的注意力分解成了一个个零碎的片段,也使得其无法集中精力安心欣赏这些传统音乐之美。所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推广结合也会为快餐文化所削弱。因为深受快餐文化影响的大众早已习惯了这种流于表面的庸俗文化,难以理解与适应这些深层的音乐——常山喝彩歌谣和采茶歌。

3.3 专业化人才的缺失

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都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从属部分,但是却均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烙印。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极为狭隘,很多民间音乐文化几乎无立锥之地。究其原因,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诸多民间艺术日渐凋零。常山喝彩歌谣的传承者寥寥无几,采茶歌的接班人更是难以寻觅。人才是音乐艺术的根本,如果连传承人都没有,那么音乐艺术又如何立足呢?因此,文化人类学视阈下常山喝彩歌谣同采茶歌结合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传承人的培养,若缺乏专业人才则一切终将为空谈。

3.4 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我国民间音乐是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累积而成的,演奏方法、艺术技巧、表演形式等大多是前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时,由于民间音乐的分散性,艺术家们只在某一领域内将自己的音乐艺术感悟以口头化的方式传授给徒弟,并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音乐理论体系。例如,常山喝彩歌谣留存下来的只有喝彩词条,没有相关的喝彩曲谱;采茶歌的演奏也是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可以随心地哼唱两句,至于统一的采茶歌音乐理论则是空白。而这也必然会为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融合推广带来新的难题,音乐理论不足无法为二者的融合进行深度解析,更难以打破地域局限性迈向更远的地方。

4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推广的结合措施

4.1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均属于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微小粒子,但即使渺小也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结合应当首先依靠政府的支持,借助官方力量来增强自身的实力。政府必须摆正姿态,主动为常山喝彩歌谣和采茶歌的结合提供帮助,成立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融合小组,聘请专业的常山喝彩歌谣人才与采茶歌人才作为推动二者结合的支柱,使其能透过文化人类学视阈结合不同地方的音乐文化风俗创立能为大众所广泛认可的采茶歌喝彩体系。此外,政府也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宣传力度,例如组织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到各乡镇各城市进行免费巡回演出,使人民群众能在最大限度内接触这些传统音乐。再者,政府也应当颁布一系列的音乐文化保护政策,鼓励大众积极接触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引导民众有意识地推动二者的融合。

4.2 建立专业的传统音乐推广队伍

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结合必须以人才为核心,编创人才以及传播人才都是音乐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在推动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融合时必须要考虑人才的组建与培养问题。不仅要调动相关的人积极为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的结合做贡献,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成熟的音乐传承制度,为德艺双馨的采茶歌大师解决生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常山喝彩歌谣与采茶歌融合的传授之中。同时,也应当为诚心学艺的青年人提供更高的平台,以相当的物质报酬留住青年人的心。另外,也可以将常山喝彩歌谣和采茶歌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使传统的师徒间的人际相传向大众传播转变。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优势,利用城市人热衷新媒体的特点,借助微信、微博以及QQ等社交软件宣传采茶歌与常山喝彩歌谣,从而促进二者的融合式推广。

猜你喜欢

常山人类学歌谣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拔野葱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常山县档案馆举办老照片展
汉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年代探讨
常山:科技引领融合发展 打造全国油茶产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