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对提升茶产品和茶文化翻译质量的重要性研究

2019-01-06李雪娇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译物性隐喻

李雪娇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语法隐喻探究既定意义的变异表达,是语言高级运用的一种标志。译文也是语言应用的一种类型,因此,高质量的译文同样需要注重语言的变异表达,注重语法隐喻现象。

1 语法隐喻的基本内涵及分类

语法隐喻(韩礼德,1994)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创新之一。传统概念隐喻自下而上分析既定表达式的意义变异。语法隐喻则刚好相反,自上而下分析既定意义的表达式变异。换言之,就语义层的某个既定意义而言,其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并不唯一,可以体现为一致式,即典型的、非标记性的表征方式,也可以体现为隐喻式,即非典型的、标记性的表征方式。

根据韩礼德(1994),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法隐喻理论正是沿着前两大元功能展开的,包括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人际语法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2 语法隐喻对于茶产品和茶文化翻译的必要性

在翻译研究领域,已有专家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融入翻译实践当中,如侯羽(2017)探究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名词化这一语法隐喻现象的使用及其与翻译隐/显化的关系,张少鹏(2018)对语法隐喻指导下的新闻发言人话语英译进行了研究,唐革亮、杨忠(2016)以十八大报告翻译为例对功能视域中汉英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等。目前,将语法隐喻理论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层出不穷,且主要围绕政治、法律、行政、新闻以及科技文体展开,但是,将语法隐喻现象同茶产品和茶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茶产品和茶文化翻译实践中重要作用的文章却十分少见。可以说,大部分茶产品和茶文化的翻译实践并没有考虑到语法隐喻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指明语法隐喻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方针的深入推进,茶叶的对外出口有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前景,相应地,茶产品和茶文化的外译工作也成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重要基础。茶产品和茶文化的译文质量影响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质量、茶叶品牌、以及茶文化的直接印象,从而促进或抑制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因此,专业性强的高质量译文对我国茶产品的外销和茶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因为语法隐喻是语言高级运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从语法隐喻视角对茶产品和茶文化的翻译实践进行具体研究,有必要以语法隐喻理论指导茶产品和茶文化的翻译实践,从而提升其译文的翻译质量。

3 语法隐喻对茶产品翻译质量的影响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大多茶产品采取音译的翻译方式,如,“台湾阿里山乌龙茶”、“洞庭碧螺春”、“铁观音”等,也有部分产品在音译名称后补充了相应的意译名称,如,在“龙井茶”的音译后面补充了相应的英文意译单词(分别表示龙和井),在“白牡丹茶”的音译后补充了相应的英文意译单词(分别表示白和牡丹)等。且不论音译和意译哪一种翻译方式更为适合,单论音译这种形式而言,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基于名词化(韩礼德,1994)的语法隐喻现象。例如,汉语的白牡丹和铁观音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至于“龙井”,这里“龙”虽是名词,但具有形容词功能,表明是“有龙在其中的井”,因此“龙井”也可视为“修饰成分+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对于不懂汉语的外籍人士而言,上述茶名称的音译在本质上等同于一种由若干音节组成的并列结构:即,对于不懂汉语的外国人而言,不过是几个不同发音并置组合成一个专有名词而已。其原有的偏正结构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并列结构。换句话说,在茶产品名称的音译过程中,汉语原文中的形容词成分在译文中被转换为名词成分,因此,茶产品的音译可以被视为一种名词化语法隐喻现象。

虽然音译并没有传达出茶产品汉语名称的内涵意义,但却有以下两个优点:第一,与繁琐的意译名称相比更为简洁、直接。在上述例子中,龙井茶的汉语发音是三个音节,其意译名称则为五个音节,无论是在口译还是笔译中其使用都不如音译便捷。第二,茶产品的汉语名称有其自己的音韵之美,将之意译为相应的英文概念后则往往失去了原本语音上的美感。因此,本文认为,就茶产品名称的翻译而言,应以具有名词化特性的音译为主,以意译为辅,通过音译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茶产品名称的发音特点,同时,辅以意译,让人知晓其大概的内涵意义即可。

此外,就茶产品的说明和介绍而言,也应注意其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首先,名词化是书面语的一个常见特点,名词化的使用能凸显语言使用的正式性、官方性。在大量使用名词化手段的书面语体中,词汇密度(韩礼德,1994)较大,语法化程度较低,提升了单位长度句子中的信息量,给人以正式感,因此,茶产品的相关译文也应多采取名词化的方式,增加其译文的正式感和官方感,让国外人士看到专业性较强的、正式的、官方的茶产品介绍和说明。如下例:

[原文]“野山茶,以采自远离人类生活区……采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精心制作而成,加工过程,不采用任何现代机器设备和工艺,不添加任何辅助原料——”(引自百度文库)

对该部分的翻译,网络上较为常见的英译版本主要是通过“介词短语+名词”的方式来处理“采用……”和“不采用……”两处原本由动词引导的物质过程,这种用“介词+名词”的方式来表征原本物质过程的方式即一种名词化现象。名词化这种语法隐喻方式,是官方正式语篇非常常见的一种语言使用方式。名词化的运用加大了单位小句内部的词汇数量,提高了单位长度小句内部所含有的有效信息量,同时通过级转移的方式减弱了小句的内部句法结构,降低了语言表述的口语化特点。简言之,通过名词化来实现的翻译方式增加了译文的正式性、书面性、官方性和专业性,提高了茶产品译文的质量,是茶产品译文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特质。

4 语法隐喻对茶文化翻译质量的影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的相关典籍字句精炼、意境悠远、宁静高雅。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保持原文的相关特征,除了采用名词化的方式来提升其译文语言表述的凝练度以外,还需注意译文和原文中及物性过程类型的一致性。这里所提到的有关原文与译文中及物性过程类型的一致性问题是对语法隐喻的一种逆向思考。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指出,对于译文,应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其及物性过程的原始类型,即原文的心理过程在译文中仍体现为心理过程,原文的物质过程在译文中仍体现为物质过程,原文的关系过程在译文中仍体现为关系过程等,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特点。译者须知晓及物性隐喻的存在,否则,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更原文的过程类型,影响译文对于原文的忠实度。

事实上,有关茶文化的一些译文,其在网络上较为通用的版本就没有很好的保留原文最原始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如下列:“泡茶用的水,以天然的山泉水为上”,该表述来源于唐代“茶仙”陆羽的著作《茶经》,其原文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目前网络上对该句较为常见翻译是以系动词为核心的主系表结构。然而,本文认为,就该原文本身的意境表达而言,这种以主系表结构为表征方式的译文并不理想。首先,网络上的译文只表征了原文的经验意义,其美感和原句结构都没有保留下来。其次,原句不存在动词谓语,而是通过介词“以”来进行表征,根据韩礼德(1994),介词相当于半个动词,因而,原文的及物性类型也相当于半个物质过程,而网络上通用的译文采用的是主系表结构,其表征过程类型为关系过程,相差较大。最后,将译文译回汉语则为“山泉水对于茶来说是最好的”,远没有表达出原文的意境。这里,本文认为,可以将之重新译为以实意动词为核心的物质过程来进行表征,而非用相差较大的以“系动词+表语”为核心的关系过程来表征。以物质过程来进行表征与原句较为贴近,同时增加了其正式程度与复杂程度,提升了茶文化表达的意境。简言之,本文认为,在茶文化的相关翻译中,译文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原始及物性过程类型,不要随意更改其过程类型,尽可能做到最大化的忠实,这是出自于对语法隐喻理论过程类型的逆向思考。

5 结论

本文从名词化和及物性隐喻现象入手,探讨了语法隐喻在茶产品和茶文化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名词化的运用有利于增强译文的书面语色彩、提高译文的正式性以及语言使用的高级性;另一方面,对原文及物性过程的保留增强了译文与原文在意境表达上的契合度,能更为有效地传递原文中茶文化的深远意境。将语法隐喻理论融入茶产品和茶文化的翻译研究有助于茶产品和茶文化译文质量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茶产品的对外出口,推进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

猜你喜欢

音译物性隐喻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陕西洛南县北部冶金级白云岩分布规律及物性特征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