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绘画作品中屈原艺术形象研究
2019-01-06翟宗选
翟宗选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443002)
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文学史》评价);“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语);“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屈原和法国作家拉伯雷、古巴诗人马蒂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永久纪念。屈原因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世称道,他的爱国精神、求索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斗争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被一代代的传承。目前对屈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方面、艺术思想方面以及民间传说和旅游开发方面。屈原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形象已深入人心,历代有很多画家为其造像,如今他的艺术形象也成为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除了历代的职业画家的大量作品问世外,民间画家也热衷于通过表现屈原的艺术形象来纪念屈原。对不同时代屈原艺术形象研究,可以看到艺术家对文学作品中的屈原形象进行第二次创作,以图像的方式为人们继承屈原的精神、传播屈原文化带来帮助。
1 古代绘画作品中屈原的艺术形象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屈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屈原的纪念不止体现在对其文学的研究上,画家更是通过创作艺术形象再现屈原的风骨。古代以屈原为主题的绘画有两种形式:一为刻画,即刻在石头材质上或木板上;另一种为绘画,绘制于宣纸或绢上。
古代较早出现纪念屈原的绘画作品可追溯到南朝宋时期,以史艺的《屈原渔父图》为代表。南朝梁时期的画家张僧繇的《屈子石本名臣像》,根据明代萧云从《离骚图·凡例》记载:“屈子有石本名臣像,暨张僧繇图。俱丰下髭旁,不类枯槁憔悴之游江潭者也。”屈原的形象被塑造成忠君爱国的圣人,与后期消瘦枯槁的形象完全不同,作品带有明显的“明劝诫,著升沉”的意味。这种风格为后来的明清刻本带来影响,明刻本有《历代名人像赞》、《历代圣贤像赞》、《历代圣贤图像赞》、《三才图会》等,清刻本有《历代圣贤像》、《圣君贤臣像》、《历代圣贤名人像》、《古圣贤像传略》等。刻本中屈原的形象以头像或半身像为主,无一例外的都是四分之三的半侧面抱手而立,除了《古圣贤像传略》外,面部丰满圆润似孔子等圣贤仪态。版画和绢、纸本绘画中的屈原形象成为画家笔下的精神典范,分为两种在;一为《屈原像》,一为人物被设置于一定的场景中,人物形象更加理想化。《屈原像》沿袭了古代刻石的风格,以李公麟、张渥、赵孟頫为例:屈原皆布衣长袍抱手侧立,头戴布巾,不同在于人物较为消瘦。塑造了屈原作为文人士大夫儒雅的艺术形象。
另外一种为屈原设置了一定的情节来体现屈原的独立不迁精神品质。黄应谌的《屈原卜居图》将人物设置在山水与茅屋中,李公麟的《屈原对渔父》则置身于江边,作品体现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宋郑思肖《屈原餐菊图》、清任熊《屈原像》通过菊花和兰草来比喻屈原品质高洁。朱约佶的《屈原像》将人物设置在山水间,昂首迎风问天,抒发郁郁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的愤懑之情。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中塑造的屈原峨冠高立,形容憔悴枯槁,抑郁不得志的形象对后世尤其当代的影响较大。
古代绘画中屈原的形象呈现模式化、单一化倾向,艺术手法较为平和,以传统的线描和工笔为主。除了文中介绍的画家比较有影响的有记载的画家还有:沈周、吴伟、蒋之奇、周璕、陈撰、张若霭、顾洛等。
2 当代绘画作品中屈原的艺术形象
当代绘画当中有很多出名的画家都画过屈原,或者以屈原的文学作品为题材,创作了关于屈原的肖像,有影响共有30多位画家。当代绘画除了工笔、白描的形式,写意人物画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起来,由于世纪初西方美术教育的引入,人物画一改古代程式化造型方法,注重人物客观造型的表现,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在构图方面吸收了其他画种和设计的构成形式,画面在表现形式上呈多元化趋势。从题材来看分为两种样式:第一种,以屈原的肖像为主略加配景;或将人物放在故事中表现人物的精神;第二种将屈原与其文学作品结合综合表现屈原的精神。
陕西画家王西京创作了大量关于屈原的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子行吟》和《屈原像》,人物面部有写实的手法,身上以概括简练的写意手法表现出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不迁精神,画面采用仰视的视角突出屈原独立天地间的磊落和伟大。傅抱石也热衷于屈原题材的绘画,《屈原行吟图》中的屈原披头散发站在江边塑造出屈原郁闷不得志的落魄形象,白色的衣服与深色的芦苇形成对比隐喻屈原的美好品质。有些画家以文学立意表现屈原的精神,如顾炳鑫以《天问》表现屈原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范曾《屈原和渔父》表现表现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清独醒精神追求;王明明在《橘颂》中借物抒情激励自己像橘树一样坚守节操。类似的画家还有张大千、华三川、亚明、程十发、刘旦宅、刘凌沧、韩国榛等。戴敦邦、袁武、黄永玉几位画家笔下的屈原造型比较夸张,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屈原的形象,将屈原的形象符号化,抽象化,用以强调屈原的精神。蒋兆和、杨之光、马振声、王西京笔下的屈原具有写实化的风格,明显受油画的影响,人物造型结实真实。
第二种,以冯远和李少文为代表,冯远的《屈赋辞意图》用传统白描的手法,将楚辞《天问》、《离骚》等名篇用图绘的方式展现出来,屈原的形象多次出现在画面的不同部分,画面营造了屈原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奇妙境界。另一幅作品《屈原与楚辞》是以重彩的方式来绘制,作品围绕屈原的精神和楚辞的意境展现了灿烂丰富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精神世界。李少文工笔画作品《九歌》组画应用空间的更迭、运动及色彩绚丽多变展现了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戴启顺水墨作品《屈原九歌图》与郭慕熙的《屈原天问画意》较为相似,将现实与文学作品中的场景相结合表现出超现实的景象。
当代绘画中的屈原形象千姿百态,常见的有两种被普遍认可的方式:第一为峨冠高耸,身着官服(或布衣),佩剑,双眉紧锁神情凝重,庄严挺拔;另一种披头散发,昂首问天或怒而投江。在文学作品为背景的绘画中表现更多的是屈原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
古今绘画作品中的屈原形象既有传承的痕迹,当代绘画中又有突破。在当代艺术家笔下屈原的艺术形象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除了绘画,雕塑也成为传播屈原形象的重要形式,全国关于屈原的雕塑达几十种,雕塑的形象和绘画基本一致。关于屈原的绘画还有连环画、壁画、年画等形式。
3 屈原艺术形象开发和利用
3.1 传播屈原精神
古代的作品传播主要是碑刻、绢帛、木版画三种形式,关于屈原形象的作品可考察的有40多幅。在当代通过绘画作品传播屈原精神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首先通过美术馆(或屈原纪念馆)展览方式进行传播;作为儿童绘本的插图进行传播;通过开发开发旅游纪念品进行传播;绘画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为屈原影视和舞台表演提供了形象范本;在端午节特殊的节日里通过主流媒体进行传播等。画家笔下的屈原形象是画家理解屈原精神的基础上的二度创作,艺术作品贵在情感的真实,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的绘画珍品值得被传承,绘画作品中反映的屈原精神必然成为屈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 为旅游增加文化内涵
全国关于屈原的旅游景点在湖南和湖北有很多处,旅游点对屈原的艺术形象选择极其重要,选择不当会使游客对景点的印象大打折扣。对历史上屈原艺术形象应根据内容需要来选择,如涉及古代记载的内容可以选择古代刻本会增加史料的可信度;涉及屈原文学的内容可以选择充满玄幻色彩的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的忠君爱国思想可以选择独幅肖像式作品来表现;表现屈原及楚辞的精神可以选用尺幅较大的综合性方式来表现。
3.3 对文屈原文学作品研究提供帮助
历史上屈原形象的绘画表现与楚辞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纵观两者的发展历程发现它们的发展轨迹多有重合之处。“楚辞学的发展是推动画家接受屈原,带动绘画创作的重要因素,屈原图像是依附楚辞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近代,国家对文化传承更加重视,屈原作为传统文化的典范备受推崇,更成为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产生了不少的精品。如:冯远的《屈赋辞意图》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获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屈原与楚辞》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傅抱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屈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不少精品,壬午《屈原》是傅抱石的较早的人物画,被南京博物馆收藏。画家从自己的视角用形象思维表现屈原的精神,这些绘画精品为研究当代楚辞学发展提供研究材料。
研究中国古今绘画作品中屈原的艺术形象,可以与文学作品互相印证,这对传承屈原的精神大有裨益。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华,其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和风格在不断的变化,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画家笔下的屈原形象的精神指向,对于后世屈原艺术形象的绘画创作带来经验借鉴和启发。研究屈原在绘画作品中的的艺术形象有助于以屈原文化为内容的旅游业在视觉方面的借鉴和表达的提升,使有可能更深刻的感受屈原文化的魅力,从而带来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