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寿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2019-01-06宋利芳张秀娟

中医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阳真武汤肾阳虚

宋利芳,张秀娟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慢性心力衰竭是慢性心功能不全出现症状时的称谓,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1]。中国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0.9%,西医治疗4年死亡率达50%,与恶性肿瘤相仿[2]。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治疗颇为棘手,中医学在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有很大优势。任寿山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专科——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心病科学术带头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和第二批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载,善于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承学习3年,对任师治疗愎性心力衰竭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1 病机认识

1.1 心阳虚是发病之关键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为阳中之太阳。在中医学理论中,心为阳脏,主阳气,主宰生命。心阳旺盛是心生血和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保证。心阳是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动力,血液得心阳温煦才能周而复始在脉中循环不断,生成不断。心神得心阳温养,则主明下安。心阳虚,一则寒气内生,鼓动无力,血行滞涩,心脉痹阻,乃见畏寒、肢冷、胸闷、心痛等;二则不能化赤为血、水气上冲,乃见心悸、水肿、舌淡、面白、汗出;三则主不明,十二官危。从阴阳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心阴阳失衡,心脏乃病,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对于人体尤为关键,故任师认为心阳虚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

1.2 脾虚是发病之基础

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精、液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脾气的输布和充养。现代医家认为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邪无所伤,诸脏安和,脾胃虚衰则他脏俱衰,百病丛生[3]。心与脾之间存在着母子相及、阴阳相济、气血相通、经络相连等种种联系[4]。脾虚失运,诸湿肿满内生,阳微阴弦,气血亏虚,心脉失温养,发为心力衰竭。任师认为脾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脾功能正常则邪不可干,心母正常。

1.3 肾阳虚是发病之重要因素

西医学[5]认为:心肾间存在着复杂、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心和肾是调控循环系统稳定的重要脏器,两者间关联的密切程度超出了其他脏器间的协作。也就是说,心肾关系在心力衰竭发病中最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阳气,非肾不能发。”心阳根于肾阳,肾阳亏虚,心阳失温煦。心阳亏虚日久及肾,肾阳衰微,蒸腾水气不利、气不化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正如《素问·水热穴论篇》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溢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再则,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有医家认为,相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反之,则百病始矣[6]。基于心肾生理病理密切关系,任师认为肾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

1.4 血瘀水停是发病之重要病理环节

结合临证中水肿、口唇爪甲紫绀等症状,任寿山老师认为瘀血、水饮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因素,血瘀水停是其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钱晶等[7]对11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学证型进行了统计,发现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亏虚、血脉瘀阻、水饮停聚。也有医家[8]认为心血瘀滞、水湿内停为主要病理因素。心肾阳虚,脾失健运,气化失司,水湿内停,血行不畅,瘀血乃成,心脉痹阻,发为本病;而水、血为阴邪,易伤阳气,使阳气更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水湿、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加重了该病的发生、发展。

2 治则治法

任师认为:心肾阳虚、水停血瘀虽然贯穿了慢性心力衰竭病程的始终,但治疗要辨标本之所重、本虚病位之所异,应重视五脏协同的重要性,可采用经方加减辨证论治。

2.1 治本——温阳健脾

任师特别重视温心肾之阳。在治疗中,以温阳为本,阳升则气行、水运,气血调达,病理因素自除,喜以真武汤为主方。李佳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真武汤能够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和MMP-3水平,可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周文付等[10]认为:真武汤乃温阳利水的经方,常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临床治疗中,基于阴阳互根的理论加用紫河车、鹿角胶、阿胶、龟板血肉之品一味或几味以填精益髓,使阳气自生,从而达到不扶阳而阳自复的效果[11]。运用真武汤时特别强调制附子同时配伍甘草,以防附子阳气太过,损及阴液。任师在辨证基础上加黄连以清热燥湿,制约附子的辛温之性,同时取泻心汤方义治疗心衰见湿蕴日久化热而出现寒热错杂之证。加党参取四君子方义,以健脾养胃,且四君子汤可调节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多种蛋白表达,可能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减少心肌重构、提高心肌收缩功能来改善心功能[12]。

2.2 治标——利水化瘀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喘促不能平卧,颜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唇舌爪甲青紫等水停血瘀的表现。任师喜用五皮饮合丹参以利水化瘀。五皮饮出自《证治准绳》,由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组成。五皮相合,行皮里膜外之水湿,兼宽中理气[13],合丹参活血化瘀。中医学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血生新,性倍川芎[14]。西医学认为:丹参可通过多个作用靶点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黏浓聚滞的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15]。任师认为水饮、瘀血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在治疗中要标本兼顾,重视五脏协同作用。温心肾不忘健脾,利水不忘宣肺疏肝,正所谓“气行则血行,化气则行水”;补阳忌伤阴,正所谓“阳虚易治,阴虚难调”;同时善用石菖蒲以化痰开窍预防顽痰阻塞心窍达“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效果。心力衰竭易出现意识障碍,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久病,水停积聚成痰,痰迷心窍,乃见心神不宁,意识模糊。历代医家对疑难杂质多从痰论治,善治痰者善治百病。现代研究认为痰湿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6],辨证基础上石菖蒲效果明显。任师喜用五皮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但在临证中坚持中医学治疗理念,辨证论治,惯用加减:口干咽燥阴虚者,加猪苓12 g,生地黄15 g;意识昏蒙症者,加石菖蒲14 g;胸痛明显者,加三七12 g;咳嗽喘促者,加白芥子10 g、葶苈子 6 g;苔厚黄腻者,加黄连10 g。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65岁,2018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气短5 a,双下肢水肿 2 a,加重 1 d。现病史:患者于5 a 前心肌梗死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渐进性加重。2 a 前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喘促不能平卧,被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平素多家医院住院对症治疗。1 d 前上述症状再次加重。现症见:喘促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加重,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纳呆寐差,尿少便溏,畏寒肢冷,舌紫暗苔滑腻,脉细涩。体格检查:血压 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口唇爪甲紫绀,颈静脉返流征(+),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6 cm处,心率88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重度水肿。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内径34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7 mm,左心室射血分数30%。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陈旧性心肌梗死。中医诊断:心衰病,证属心肾阳虚、水停血瘀。治宜温阳健脾,利水化瘀。处方:制附子10 g,茯苓12 g,生白术10 g,白芍10 g,生姜10 g,丹参20 g,红参 6 g,陈皮 12 g,桑白皮 12 g,大腹皮 6 g,阿胶 8 g,炙甘草 9 g。10剂,水煎服,1 d 1剂,分两次服。2018年3月23日二诊,患者自诉诸症有所缓解,去制附子,继服前方7剂。后随访两周患者能自理日常生活。

按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水肿”“心悸”“胸痹”“心衰病”等范畴。对心衰最初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现代医家[17-19]认为:本病病位在心,累及肺、脾、肾、肝诸脏,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阳)不足、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饮、瘀血为标,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力衰竭的发展、演变。任师结合古医籍及多年的临证经验也认为该病本虚标实,本虚以心、脾、肾为主,标实为水停血瘀。本例患者年过六旬,加之久病,心脾肾阳气虚衰,阳虚水停血瘀,则见临床诸症。任师取真武汤合红参以温通心肾阳气治其本,取五皮饮合丹参以化瘀利水治其标,并取阿胶补血及滋阴润燥之性以制附子、红参之燥,诸药共奏奇效。二诊时为防附子久用耗伤阴精,故去附子,余药继服,疗效明显。

4 小 结

任寿山老师强调在治疗中要谨守病机、标本兼顾。治本,利用真武汤中大辛大温附子回阳救逆,并从血肉有情之阴血之品求阳,同时健脾护胃强后天之本;治标,主要调五脏以调理气血以利水化瘀。从“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来说,主要注意顾护阴液和化痰。

猜你喜欢

心阳真武汤肾阳虚
标点符号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参附仙桂汤直肠用药联合穴位贴敷及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真武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真武汤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48例观察